【摘 要】師生互動是課堂中的一種常見形式,是在師生間發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而對教學工作來說,師生互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從師生互動的含義及理論進行了闡述,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關鍵詞】師生互動 互動理論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020-02
對教學工作來說,師生互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育是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而個體的社會化離不開與他人的互動,在互動中才能發展出個性與自我。正如社會學家庫利所說:“人性是逐漸形成的,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沒有共同參與,他就不能獲得個性,而人性會在孤獨中衰退。”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特別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
一 師生互動的含義
“互動”是一個從社會心理學引入到教學領域的概念。互動,廣義的互動是指一切物質存在物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狹義的互動是指相互作用或相互影響,即人與人、人與群體或群體與群體之間,借助語言、文字等進行的交互活動和交互影響。可以看出,無論是互動還是師生互動,都是發生在主體間的借助一定的媒介發生的一種相互的、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主體既可以是個體間、群體間,也可以是個體與群體間的;媒介既可以是符號,也可以是語言、手勢。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師生互動的含義:
1.師生互動必須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
有學者根據教師行為對象將互動劃分為師生互動、師班互動、師組互動三種課堂互動類型,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是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
2.互動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條件
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只有發生了相互依賴的行為時才產生互動,并不是任何兩個人之間的接近都能形成社會互動。互動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條件,只有當師生共同意識到了互動的重要性和作用時,雙方才會積極主動的促成這一行為的實現,并完成教學任務。
3.師生互動以信息傳播為基礎
大多數互動過程中不僅交流信息,而且還交流思想感情。如果沒有信息的交流,或者互動雙方互不理解,互動就無法進行。師生的互動是為了傳授知識和獲得學生的反饋,因為雙方要用彼此都能理解的語言來互動,有時互動還兼有情感交流的目的,如表達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學生對老師的崇拜等等。
4.師生互動的形式各種各樣
師生互動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對面的場合下發生的。比如教師通過信件、手機短信、互聯網等手段在課下與學生進行信息的交流,形成互動。這也是除了課堂面對面的師生互動外的另一種重要的師生互動形式。
5.師生互動會對互動雙方及環境產生一定的作用
師生互動不僅會對互動雙方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還有可能對環境形成一定的作用。在班級中,如果師生經常一起討論各種問題、交流學習經驗、一起外出參加社會實踐,那么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凝聚力,也能促進師生的相互了解,為教學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
二 師生互動的理論
在社會學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互動理論。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被認為是歐洲第一位互動理論家。在美國,形成了以米德為主要代表人物的符號互動論。后來,布魯默和庫恩等人發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別建立了以布魯默為首的芝加哥學派和以庫恩為首的衣阿華學派的現代符號互動論兩大學派。
1.符號互動理論
該理論主要源于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斯、美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米德的思想。詹姆斯提出了“社會我”的概念證明,并區分了“物質我”、“精神我”和“社會我”的關系,這一點對于互動過程的研究至關重要。
所謂符號,是指能夠有意義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聲音、語言、手勢等都是符號。只有當互動雙方都能夠確定和理解各自的處境,能夠進行符號溝通時,才能順利進行師生互動。此派的觀點如下:
第一,符號在人們的互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運用符號進行的,是符號的互動。師生的互動也是運用符號進行交流、信息傳遞的過程,有時是語言的提問,有時是一個眼神的暗示等等。
第二,人的行為是有意義的行為。要理解某個行動,就要對行動者賦予其活動的意義做出解釋。如在討論問題時,如果教師點頭或微笑,我們便會想到教師是在表示贊成或認可。
第三,在互動過程中,人們往往通過扮演他人的角色,從他人的角度來解釋其意思和意向,并以此為根據指導自己的行為。如在學生回答一個問題之后,老師經常用微笑來結束,如果學生理解成老師贊成自己的回答,那么他下次就會更積極的回答問題。反之,如果把微笑理解成不贊成,那么他下次就會刻意的回避老師的提問。有時學生往往根據自己所認識到教師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來認識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如把教師的微笑理解成表揚和鼓勵,那么學生會以此認為老師喜歡自己,自己也會努力的實現這個期望,以取得老師的再次表揚,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在要求教師運用符號時,要運用學生可以理解的共同符號,以使互動順利進行。
2.角色理論
它是以角色概念為核心的解釋人類行為的研究取向。角色理論研究的范圍包括角色概念、角色期望、角色規范、角色行為、角色扮演、角色沖突、角色轉換、角色錯位、角色協調及角色社會化、角色建設等內容。其中角色扮演是角色理論的中心概念,是社會互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人與人能夠進行交
往活動,是因為人們能夠辨認和理解他人的語言,識別對方使用交往符號的意義,從而預知對方的行為傾向性。
角色與互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一方互動是角色的互動。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的雙方都遵循一定的角色規范而進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調,就會使互動中斷,或者改變原來的互動方向。若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師角色,就要嚴守師德,不得變相懲罰學生。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動中完成的。沒有另一方來參與互動,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條件,就無法成為實際的角色行為。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扮演的是知識的傳授者,這是相對于學生或接受者來說的,如果沒有另一方教學的互動就無法進行,教學活動也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必要。
3.戲劇理論
戈夫曼采用戲劇分析的方法,從印象管理的角度來揭示人們社會互動的特點。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指出,表演者最關心的是給觀眾留下什么樣的印象。他的理論主要研究人們運用哪些技巧來在別人心目中創造印象,所以又稱為“印象管理理論”或“印象整飾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互動的一方總想控制對方的行為,使對方通過對自己行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計劃中的反應行為。這一理論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有些學生不積極參加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總是運用各種方法與學生溝通,以使學生理解自己的目的,引導學生作出符合自己心中的理想答案。但學生總擔心自己在別人心中留下的印象,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壓制了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因此,教師要掌握互動的方法,善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打消學生的顧慮,使學生認識到參與的重要性,答案正確與否只不過是結果的問題,重要的是過程以及在過程中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
除此之外,還有社會交換理論。社會交換理論主要闡述了互動的實質是交換人們需要的東西,教師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想法,而學生是表達自己的見解并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教師的贊賞等等。這四種理論分別從符號、角色、戲劇扮演、交換的角度闡述了互動的發生原因、媒介、目的等等,對教學中師生互動有很大的影響,它要求教師在進行互動時,明白互動的目的、互動的媒介、恰當地運用各種策略,完成教學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吳康寧、吳永軍、程曉樵.課堂教學的社會學研究管窺[J].教育研究,1993(1)
[2]葉子、龐麗娟.師生互動的本質與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3]李保強.師生互動的本質特點與外部表征[J].教育評論,2001(2)
[4]胡爾鋼.角色理論與師生關系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7(6)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