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采用橫斷面回顧性調查方法,對安徽省某高職院校2105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目的是為了了解高職大學生群體中戀愛暴力行為的現狀并探討戀愛暴力行為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在大學生群體中戀愛暴力發生率普遍存在,對此應有針對性地采取綜合性干預措施,預防青少年戀愛暴力的發生。
【關鍵詞】高職 大學生 戀愛暴力 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R3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027-03
大學生戀愛于今已成為大學校園里非常普遍的現象,因此,因戀愛而引起的相關心理行為問題亦日益嚴重。戀愛關系中的個體因各自的成長環境、性格、氣質、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的不同形成了形態各異的戀愛關系群體,其差異性在戀愛沖突中顯現出來。戀人在相處磨合的過程中會因為其特異性而產生彼此無法接納統一的部分,戀愛暴力即是這一部分的直接表現形式。
戀愛暴力專指同性/異性戀人間的暴力行為,與親密關系暴力所不同的是,親密關系暴力還包括夫妻暴力、家庭暴力等。戀愛暴力是親密關系暴力的一種,多發生于青少年及成年早期個體,包括軀體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世界衛生組織將戀愛暴力定義為:在戀愛關系中,一方針對另一方的任何蓄意的言語、軀體、心理以及性的攻擊和傷害。綜合國內外文獻顯示,青少年戀愛暴力普遍存在,日益成為國際公認的值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戀愛暴力的發生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甚至終身都有著深遠的影響,Ackard等研究發現,青少年戀愛暴力的發生與不健康行為及心理障礙發生的風險密切相關,如吸煙、暴飲暴食、毒品的使用以及高抑郁癥狀甚至自殺、他殺傾向等。據流行病學調查統計,青少年中約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經歷過不同形式的戀愛暴力。盡管戀愛暴力有較高的發生率,但國內關于戀愛暴力的研究剛剛起步,尤其是針對高職專科生的研究更少。為了解高職大學生戀愛暴力的發生情況及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本人于2012年3月對安徽省銅陵市某高職院校2105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一 對象和方法
1.對象
采取現況研究設計,應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以班級為單位,對銅陵市某高職院校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300份,剔除無效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105份,有效回收率91.5%。由于學校自身特點,本次調查一年級1064人,二年級951人,三年級90人;男生554人(占26.3%),女生1551人(占73.7%);城鎮戶口876人(占41.6%),農村戶口1229人(占58.4%)。平均年齡為19.71±1.16歲。
2.方法
調查內容包括:(1)一般人口學指標。(2)親密伴侶暴力問卷,蘇普玉等編制,分軀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共29個條目。其中軀體暴力共12項,主要包括:用腳踢、用手或物體打、處于窒息狀態、燙及利器刺、拽、掐、擰或捏等;精神暴力有11項,主要包括:強迫、限制你的交往或行蹤、對你怒吼、罵、侮辱或詛咒、用語言、自殺/自傷行為來威脅你等;性暴力6項,包括:強迫撫摸或親吻你的生殖器官、強迫發生非意愿的性行為等。因行文篇幅原因,沒有將所有條目一一具體列出。調查研究對象在大學期間和曾經的戀愛過程中,遭受每種暴力行為的具體次數采用三級計分法,回答無計0分,有1~2次計1分,3~5次及以上計2分,遭受過3種類型的戀愛暴力中的任何一種,即計算該生遭受過戀愛暴力(即總暴力)。該問卷總的Cronbachα系數為0.89,軀體暴力、心理暴力和性暴力的Cronbachα系數分別為0.71、0.74和0.72,有較好的可信度與有效性。
3.統計分析
運用EpiData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運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戀愛暴力的影響因素。顯著性檢驗水準=0.05。
二 結果
1.戀愛及戀愛暴力報告基本情況
被調查的2105名大學生中現在或過去有過戀愛經歷的共976人,占43.4%,其中51.6%有2次及以上的戀愛經歷;在有戀愛經歷的976名大學生中,遭遇戀愛總暴力、精神暴力、軀體暴力、性脅迫報道率分別為23.7%(231人)、21.6%(121人)、12.4%(210人)、2.7%(26人)。對戀愛暴力分型及暴力方向分析發現,49.6%戀愛暴力經歷者同時經歷兩種或兩種以上暴力;有76.2%(176/231)報告遭遇3次及以上的暴力頻次。
2.不同人口學特征的高職大學生遭遇戀愛暴力差異比較
男女生戀愛暴力行為比較,男生報告遭遇總暴力39.4%(113/287)明顯高于女生17.1%(118/689)。男生精神暴力、軀體暴力受虐發生率高于女生;女生報告遭遇性暴力發生率高于男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在獨生子女大學生群體中戀愛總暴力、軀體及精神暴力報告率均高于非獨生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專業比較,在軀體、精神及總暴力方面理工專業學生報道率最高,文秘專業最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在性暴力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城鎮大學生在精神暴力報告率上高于農村大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父親文化層次高者在軀體暴力、精神暴力報告率上高于文化層次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家庭教養經歷與戀愛暴力之間的關系
本調查將家庭教養劃分為四種類型,包括:(1)權威型:高關愛,高控制;(2)專制型:低關愛,高控制;(3)民主型:高關愛,低控制;(4)放任型:低關愛,低控制。由學生自我回憶判斷家庭教養類型;回憶童年期是否情感上有被忽視或貶低的經歷。比較不同家庭教養背景的學生遭遇暴力情況。結果顯示,在軀體暴力上來自專制型家庭教養環境的學生戀愛暴力報告率最高,放任自由型家庭教養環境的學生戀愛暴力報告率最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童年期有被忽視、貶低等情感經歷的學生,其戀愛總暴力、軀體、精神、性暴力報告率均高于無情感忽視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4.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戀愛暴力有無作為應變量(無為0,有為1),以單因素分析與暴力相關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兒童期被情感貶低及高控制低關愛的專制型家庭教養環境是遭遇戀愛暴力的危險因素(性別OR=2.950,95%CI:1.947~4.469;情感貶低OR=3.193,95%CI:1.932~5.276;專制型家庭教養環境OR=2.857,95%CI:1.024~7.97);文秘專業是遭遇戀愛暴力的保護因素(OR=0.504,95%CI:0.300~0.844),見表3。
三 討論
大學生戀愛暴力現象日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本次被調查的高職生中有43.4%的人有戀愛經歷。在有戀愛經歷的群體中有23.7%的人報告曾遭遇戀愛暴力,其中有76.2%報告遭遇3次及以上的暴力頻次,說明暴力一旦發生會有重復性、習慣性。提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們應及早進行健康教育和干預,使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能夠健康戀愛,降低戀愛暴力的發生及發展。在暴力分型上,本次研究精神暴力報道率最高,性暴力報道率最低。總體均低于蘇普玉等對本科生的調查結果。可能是高職生與本科生生源間的差異,也可能是一部分學生在遭受到特別是性暴力之后,一般不愿意或羞于告訴其他任何人,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約會暴力可能被低報了,約會暴力實際的發生率也許高于我們調查的報道率。
國內外諸多學者研究發現戀愛暴力無論是施暴還是受暴報告上,均存在性別差異。本次研究也顯示男生報告遭遇總暴力、軀體暴力、精神暴力比女生高,與國外Archer、國內王向賢、劉娜等多位學者的研究相似。與婚姻暴力受害者大多為女性的現象相反,原因可能是多個方面的:(1)戀愛過程中一般男性為了博得女性的好感,在各方面有所收斂并遷就女性;(2)社會呼吁“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的政策,使女性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女性維權意識增強;(3)學歷因素:本研究的被試都是在校大學生,在知識、學歷方面都處于較高層次,使女大學生對受暴的容忍度降低,交往中一旦對方觸犯了自己心目中底線即武斷地采用暴力行為來還擊。這種猜測王向賢在對1035名國內大學生的研究中也有所分析,他認為女大學生的教育程度優勢或可能使其更有資源使用暴力。女生報告遭遇性暴力發生率高于男生。在獨生大學生群體中戀愛總暴力、軀體及精神暴力報告率均高于非獨生者,可能由于獨生子女父母存在過度保護嬌慣,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對對方的容忍度低,對輕微暴力或語言上稍有不快比較敏感。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城鎮高職生總戀愛暴力及精神暴力發生率高于農村,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不同居住地戀愛暴力發生率存在有差異,這與陳晶琦、王永紅等報道結果一致,可能是生活環境不同的原因。而Spencer和Bryant在對美國紐約北部7年級、9年級和11年級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與城市、郊區相比,農村青少年似乎有更多的報告在約會中遭遇軀體暴力傷害。與本研究相反,不過Spencer研究對象是中學生,是年齡差異還是抽樣誤差造成,抑或是存在跨文化的地區間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尚需大范圍、大樣本調查來驗證。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來自專制型家庭教養環境及童年期有被忽視、貶低等情感經歷的學生是遭遇戀愛暴力行為的危險因素,與鳳爾翠等研究結果相近。提示父母在未成年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應營造關愛、民主的家庭氛圍,社會及學校應重視兒童期虐待的防范及早期干預。文秘專業是遭遇戀愛暴力的保護因素,與學理工科的同學比較,文科生情感豐富,善于表達與溝通,從而可減少戀愛沖突的發生。
本次研究存在以下幾個局限:(1)樣本來自于一所學校;(2)問卷主要針對遭遇的暴力,忽略了施暴;(3)研究采用回顧性調查,難免存在回憶偏倚,從而影響結果的外推。這些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晨.大學生戀愛沖突動態發展過程的質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
[2]范燕燕.“合理化”的暴力:戀愛模式與親密關系的變革[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1):94~98
[3]Ackard DM,Eisenberg ME,Neumark-Sztainer D. Long-
term impact of 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 on th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male and female youth[J].J Pediatr,2007(5):476~481
[4]王向賢.大學生戀愛暴力初步調查——以某高校1035名大學生為例[J].青年研究,2007(8):45~49
[5]蘇普玉、郝加虎、黃朝輝等.2575名在校大學生親密伴侶暴力現況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4):346~351
[6]Archer J. Sex differences in aggression between peterosexual partners: a meta-analytic review[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0(5):651~680
[7]劉娜、馬艷杰.大學生戀愛暴力現狀調查[J].商情,2012(29)
[8]陳晶琦.697名男大學生約會暴力問題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10):1013~1016
[9]王永紅.河北某高等專科學校部分男生約會暴力發生情況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10(6):63~67
[10]Spencer GA,Bryant SA. Dating Violence: a comparison of rural,suburban,and urban teens[J]. J Adolesc Health,2000(5):302~305
[11]鳳爾翠、莫寶慶、廖懷高等.某醫科大學大學生約會暴力行為及影響因素[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2(7):570~573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