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我國影視教學論文,大多是理論性的闡述,很少有具體實例的講述。本文通過兩個不同的場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影視教學之魅力和中日不同文化的碰撞點。從語言教學來分析,利用電影、電視劇來了解國外的文化是最直觀的教學方法,就其實用性和臨場感以及情境分析其效果遠遠大于課本教學。本文以《OL日本》為例,淺析由文化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沖突和誤解,以及在課堂上應該如何講解,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文化特色濃烈的日語,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便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文化沖突 理解 包容 體諒 體察 氣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052-03
一 “問題點”教學
在我國目前能夠欣賞到的日本影視中,表現中日不同文化以及中日共同主演的影視題材較少。日本劇本女作家中園美保寫的10集電視連續劇《OL日本》,筆者認為比較適合日語專業高年級學生鑒賞。我國日語專業開設的日本影視欣賞課,每周都在二個課時左右,要在課堂上全部看完該劇,課時不夠。因此,在課堂上只能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片段給學生播放,也就是“問題點”教學法。比如只把發生問題點的事件抽出來播放,之后再讓學生連貫起來學習鑒賞全貌,即以點帶面的教學方法。由于該劇無日文字幕只有漢語字幕,筆者的教學順序是:(1)首先播放發生問題的片段,遮住中文字幕,讓學生看兩遍后,敘述其大意。(2)讓學生憑記憶寫出日文內容,重點是把問題點記錄下來。(3)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故事情節。(4)教師對照原劇,逐句講解,著重講解問題點。(5)讓學生模仿原劇。(6)讓學生個性發揮,任意增減臺詞,教師點評學生所發揮的是否合理。
其中第(6)部分基本能夠檢驗出學生對影片人物的把握程度和體現對日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時,這也是難點所在,絕大部分學生都帶有我國素來的文化特色,即言辭動作過于直白、激烈等,此時教師的引導最為重要,如果沒有深入體驗理解國外文化,教師在這一層面上很難有深入的講解。教師必須指出我國與日本以及發達國家的不同點,及其深層文化意義有何不同,有過多國文化經歷的教師講解最為理想,否則只能停留在表層意義之上的娛樂性欣賞。
通過問題點的學習,即使不留作業,學生下課后也會主動探尋中日不同文化的淵源和背景,而且會觀看還未看過的內容,將故事情節連接起來,這樣就無形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 劇情案例分析(問題點分析)
首先在未播放之前,把出場人物和各自的性格特點展現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出場人使用語言的背景。
張琳:杭州人才有限公司研修生,22歲,農村長大,純樸、善良、謙卑、好學。
楊洋:杭州人才有限公司研修生,21歲,上海人,家庭富裕,我行我素,直言不諱。
李大龍:杭州人才有限公司研修生,28歲,小旗的好友,沉穩忠厚,曾做過教師。
神崎島子(かんざき しまこ):該劇的女主角,31歲,東慶公司的女公關,有愛心、責任心強。
小旗健太(こばた けんた):杭州人才公司經理,35歲,有中國生活經歷,中國通,國際型的人物。
朝比奈國彥(あさひな くにひこ):總務課長,39歲,忠實職守、為人忠厚謹慎、惜愛部下。
野呂昭和(のろ あきかず):總務科主任,51歲,曾外派中國并受挫,對中國人有成見。
1.風習與內涵沖突
對話時間59秒。中日文化的沖突在此片中隨處可見,由于家庭環境等影響,張琳和楊洋二人性格截然不同。楊洋一出場就表現出了與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的“非凡的氣質”。首先看看楊洋的出場表現:
在東慶公司前臺接待處,接待人員滿面微笑地對楊洋說:「もうしわけございません。ご予約のないお客様は…/非常抱歉,沒有預約的客人…」。拒絕她進入。楊洋便火冒三丈、拍著桌子道:「何笑ってるの?何がうれしいの。私今日からここで働くの。早く入れて。お願いだから/你在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我從今天開始要在這里工作的,快讓我進去!拜托。」這時,李大龍趕來問楊洋:「楊洋怎么了?/ヤンヤン、どうしたんだ」。
楊洋:「…この人さ、ずっとにこにこ笑ってるのに、なかに入れてくれないのよ/這個人呀,一直在笑嘻嘻的,可就是不讓我進去」。
這里出現的沖突點在于:兩國的文化生活習慣以及公司的管理制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日本公司對前臺接待人員要求極高,被稱為“公司的門面”,必須面帶笑容,而且必須使用最敬語。但楊洋認為:前臺接待員不許她進去就是不該有的事,而且更使楊洋迷惑不解的是,前臺接待人員面帶著笑容但卻拒她進入,便覺得是在戲弄她。于是,楊洋便發怒地拍著桌子對同伴說「…ずっとにこにこ笑ってるのに、なかに入れてくれないのよ」從楊的話里可以得知,她完全不能理解笑容可掬的接待員因何不許自己進去,在她的意識里沒有“微笑拒絕”的道理,只有“嚴肅拒絕”的社會習慣。而在這里「のに」的使用更加增強了她感覺到的意外和她自己已經形成的思維常理之背離。從用語上看,楊洋的語言完全是吵架性的語氣,而日語中的女性用語是非常和順謙卑的,這也是日本社會的一大特點。顯而易見,楊洋的這種做法于日本社會是格格不入的,會被認為是無禮和野蠻的表現。
以上所述的這類文化沖突,也可以說是文明程度的差距。是有了一定成就或社會背景的人,在文明國度常見的沖突。而下面的沖突則表面看上去像是單純的語言理解沖突,實則是文化沖突。
2.氣氛與和諧的沖突
對話時間1分14秒。
面對來報喜將要結婚的里美,大家都在賀喜。
總務課全員:「おめでとう/恭喜你」。
里美:「皆さん、ほんとうに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多謝大家對我的關照」。
總務課女性:「壽退社おめでとう/恭喜你“壽退社”」。
矢部:「いいな。私も壽退社したいなー/真羨慕,我也想早點“壽退社”啊」。
張琳:「壽退社、なんですか/“壽退社”是什么意思」。
神崎:「結婚して、仕事をやめることよ/就是因為要結婚而辭掉工作的意思」。
楊洋:「信じられない。結婚したら仕事をやめるの/真的不敢相信,因為要結婚就要把工作辭掉嗎」。
神崎:「里美さんは家庭に入って奧さんになるの/里美她要成為全職太太了」。
楊洋:「えー?それは危ないよ/咦?那可太危險了」。
矢部:「それは何が危ない、あるか/那有什么危險的」。
楊洋:「一人の男に全部頼るなんて、今はラブラブでも浮気されるかもしれないよ。それで離婚したらどうするの/把自己的一切全托付給一個男人,現在雖然是恩愛夫妻,但以后說不定丈夫會有外遇啊,到時候要是離婚了怎么辦」。
在極其喜慶歡快的氣氛中,楊洋卻說了上面不吉利的話,在場的人都驚呆得不知所措,這時總務課長忍不住說。
朝比奈:「楊さん、あの、明日は御めでたい結婚式ですから、その不吉な話は…/我說你啊,明天可就是結婚典禮了,這種不吉利的話還是…」。
野呂:「まったく、中國人は空気を読めよ/真是的,你們這些中國人說話也要看場合吧」。
楊洋:「日本人はおめでたいよ/日本人還真是愚笨呀」。
野呂:「なにを…/你說什么…」。
楊洋:「いっぱいお給料をくれるのに、だれも引き止めないほうがおかしいよ/明明有那么多的工資可以拿,但她辭職你們都不挽留,這樣才奇怪呢」。
李大龍:「今まで學習したことが水の泡/至今為止所學的一切都化為泡影」。
張琳:「覚えた仕事水の泡/學會的工作都化為泡影」。
楊洋:「離婚しなくてもメードさんと同じ/就算不離婚那也和成為女仆沒什么區別了」。
里美:「わあー(泣く)/哇」。
張琳:「里美さん、仕事を止めたくないから泣いていますか/里美小姐是因為不想辭職而哭的嗎」。
張琳甚至連里美為什么哭也不理解,還誤解成是因為不想辭掉工作而哭。本來是懷著美好的心愿,卻是在善意地傷害別人。這種文化沖突在該劇里隨處可見,在留學生的生活里也是家常便飯。
神崎:「そうじゃなくて、夢壊すようなことを言うから/才不是呢,是因為你們說的這些話,讓她感覺夢想破滅了」。
看到這里,我們就會明白中日文化的差別很大。日本人的交流準則是個“和”字,強調融合,很少使用與氣氛相違的語言,除非非常親密的摯友,即使是出于好心或為對方著想,也絕不會破壞談話氛圍。這個場面所表現的也是在日本最不受歡迎之一的「空気を読めない人/不能體察氣氛的人」的典型。
在日本,「空気を読む/體察氣氛、察言觀色」是平時最基本的“功課”,不能“讀空氣”的人在日本被視為“另類”。每個人都在謹小慎微地“讀空氣”,觀察關注別人的微妙變化,把他人的存在作為自身存在的前提,這是尊重他人,達到和諧社會的基點,是日本“和”文化的主體。
同時,在交往時強調以「以心伝心/以心傳心」,同事之間重視的是「気心の知れた仲間/心氣相通的知心伙伴」。而所有這些都在「暗黙の了解/默契」之中得以展開,其中「委婉」是日本人交流的總則。
三 結束語
我國的理論教學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理論性的說教數不勝數。但我國的大學生與其他國家的大學生相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差,這也說明了我國的教學過于注重理論,而忽略了實際操作能力和細節教學,這一點在現實中的反映就是學與用的脫節。在日語教學上也出現了同樣的現狀,要解決學非所用和學用脫節的問題,筆者認為,影視教學是一種較有效的教學方式。因為人類社會的主要活動是人際交流,人與人的交流都是獨立的文化個體間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的交流活動都可以稱之為跨文化交流。而不同國家的人際交流,這個跨度更顯得難以跨越。
作為日語專業的高年級學生要跨越這一鴻溝,影視教學便是不可缺少的有效工具,同時也是實驗教學的方法之一。學生通過分析不同場景中人物的對話:為什么要這么說,還有沒有其他相同的說法,如果用其他的說法,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可以理解這些日語表達和說話人的年齡、社會地位、職業、性格、家庭背景、所受教育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當然,要上好這樣的課,必須有非常資深的教師加以有效的指導才能真正掌握日語。本文所述的影視教學方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對劇中具有代表性場面的講解、跨文化的導入,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中日不同文化的碰撞,用時少,卻有以點帶面的顯著功效,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真正了解并掌握了他國文化的精髓,達到幫助學生學以致用,為跨文化交流打好基礎的教學目的,同時也是解決學非所用這一課題的有效方法。筆者也迫切期待日語同行做進一步的
探索和指教。
參考文獻
[1]石井敏、久米昭元、遠山淳.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理論:新しいパラダイムを求めて[M].有斐閣選書,2001
[2]本名信行、秋山高二、ベイツホッファ、竹下裕子、Bates Hoffer.異文化理解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1〉ことばと文化[M].三修社,2005
[3]渋谷、昌三.人と人との快適距離―パーソナル·スペースとは何か[M].日本放出版協會,1990
[4]芳賀綏.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M].大修舘書店,2004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