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斯特是歐洲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音樂家,歐洲浪漫樂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在音樂創作和審美特點方面都具有其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范圍、質量及內涵深度、表現形式都為音樂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對于音樂學習者來說,都起到了一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李斯特 交響詩 標題音樂 創作風格 審美特點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065-02
費朗茨·李斯特(1811~1886年)匈牙利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出生于音樂家庭,自幼從其父學習鋼琴。1821年隨家遷往維也納,拜卡爾·車爾尼為師。1823~1835年間在巴黎和音樂家肖邦、柏遼茲、帕格尼尼,畫家德拉克魯瓦相交往,思想上深受浪漫主義文學家拉馬丁、雨果、海涅、喬治·桑,哲學家拉門內的濡染和圣西門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向往著用藝術改造世界。他是中期浪漫樂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敢于打破傳統成為標題音樂的首創并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鋼琴之王”。
李斯特幼年就顯露出超人的音樂天賦,他以自己的天才、勤奮和嶄新的思維方式,把散發著濃郁民族個性的浪漫主義音樂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他的音樂創作在19世紀音樂史上具有特殊的代表性,他雖與肖邦同一時代,但他比肖邦更早離開祖國,因此,他的思想和創作不能簡單地納入“民族樂派”。盡管他對祖國的事業真誠關注,在他的音樂創作中,民族的歷史和英雄人物、民間音樂的音調、節奏都得到了生動的應用與反映,并對歐洲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李斯特作為浪漫主義中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思想激進、性格熱情、興趣廣泛,法國文學、哲學、宗教、政治等方面的新潮思想都對他產生了影響。他寫過同情勞動人民的作品,也曾發表過認為上帝是新音樂靈魂源泉的文章,他一生充滿浪漫色彩,享盡聲譽和榮譽,但卻走過了一條艱辛而富有進取與創新精神的道路。
李斯特最大的貢獻是他首創了交響詩這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集中體現了李斯特苦心追求的藝術理想。而他對標題音樂的觀念卻富于哲理性,他強調文學構思與音樂發展的內在聯系,但不主張具體的情節描繪,而注重概括性的情感和形象表達,他將傳統交響樂四個樂章的構思濃縮于一貫到底的單樂章結構中;主題動機的變化、發展、曲式的自由處理,都服從于文學內容的整體理解。1848~1883年間他創作的《前奏曲》、《普羅米修斯》、《索塔》等十三部交響詩及《浮士德》、《神曲》兩部交響曲,盡管取材于不同時代的文學詩歌、繪畫或匈牙利的歷史人物,但突出的主題卻是對人生苦難及其的思索與奮斗。李斯特一生勤奮創作且作品豐富,他為后人留下了1000多首作品。這些作品大致可分為兩類:鋼琴音樂與交響樂,此外還有許多歌曲和室內樂作品。他的鋼琴技巧輝煌而富有詩意,旋律具有濃郁的匈牙利民族風格。鋼琴創作和表演藝術是鋼琴藝術史上的又一高峰,開創了獨樹一幟的鋼琴藝術風格學派。
在交響樂方面,他寫下了十三部交響詩和兩部交響曲,有《前奏曲》、《馬捷帕》、《塔索》等。1848年革命失敗后,他思想趨于消極,篤信天主教。1865年他進了修道院至死身著僧衣。李斯特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都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可以說是一幅幅匈牙利人民的生活圖畫。匈牙利有一種民族舞蹈叫“查爾達什”,由緩慢的“拉蘇舞”和活躍的“弗里士舞”組成,反映了匈牙利的吉普賽人時而郁郁寡歡,時而熱情奔放的性格,李斯特的許多狂想曲都具有這種舞蹈的特性。匈牙利民間音樂的調式、音調、樂器演奏方式和民間說唱藝人的朗誦調,都不同程度地在他的每一首狂想曲里得到體現。李斯特晚年的鋼琴作品中,還有一部《匈牙利歷史畫卷》,別出心裁地用音樂來為匈牙利杰出人物造像,其中囊括匈牙利政治家舍琴伊(1791~1860年)、埃奧特沃士(1813~1871年)、泰勒基、詩人菲奧遼士馬蒂(1800~1855年)。李斯特把標題音樂的創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并在貝多芬、門德爾松和柏遼茲等人的音樂會序曲的基礎上開拓出標題音樂的新領域,首創了交響詩的體裁。
1848~1858年,李斯特在這十年中寫下了十二首交響詩,連同晚年所作的《從搖籃到墳墓》,這些作品都是單樂章的標題音樂,從形式到內容都與柏遼茲的標題交響曲迥然不同,其目的不在于用音樂來描繪戲劇場面或故事情節,而在于表現某種詩的意境或思想境界,他的許多作品都取材于詩歌和美術,例如,在1837~1839年他游歷意大利時,從拉斐爾的畫《訂婚》、米開朗琪羅的雕刻《思想家》和彼特拉卡爾的三首14行詩得到靈感,寫成了《巡禮的歲月》五首曲子,他的交響詩《山上所聞》和《理想》取材于雨果和希勒的詩,《匈奴之戰》取材于考爾巴哈的壁畫。交響詩《塔索》雖從歌德的戲劇得到啟發,但他的創作意圖并不是要表現后世文學所渲染的這位16世紀意大利大詩人的生活故事,而是把塔索生前的苦痛和死后的榮譽形成鮮明的對比,顯示崇高的文藝事業的偉大力量和最終取得的光輝勝利。即使是在《浮士德交響曲》那樣多樂章的標題交響曲中,李斯特也不是去描寫具體的戲劇情節,而是刻畫基本人物的性格形象,他把這部交響曲分為《浮士德》《瑪格麗特》和《梅菲斯特》三樂章,分別刻畫基本人物的性格。李斯特不像柏遼茲那樣,以為在音樂中表達抽象的觀念是可笑的,但他的標題音樂作品絕對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常常具有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與意境深遠的詩情畫意。
如果說柏遼茲的音樂語言接近于戲劇語言的話,那么,李斯特的音樂語言可以說是和詩歌語言血脈相通的。李斯特一生在鋼琴演奏、樂隊、歌劇、作曲、指揮、教學、評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一生幾乎走遍了全歐洲,他的音樂活動影響了整個歐洲,他的創作背景是巴黎的七月革命、1848年德國革命和匈牙利革命……他的創作大大豐富了世界音樂文化。他的創作數量很多,但主要的是鋼琴音樂和交響樂。他在鋼琴演奏中大大發展了鋼琴的表現力,于1851年出版的《高級演技練習曲》是他發展鋼琴藝術的最高點和代表作。從李斯特1861年創作的《兩首演奏會用練習曲》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練習曲不是為克服鋼琴的技術服務的,而是為有效地表達內容服務的。這兩首練習曲的標題是《林聲》和《儒林》。在鋼琴作品中流行最廣并占有特殊地位的是《匈牙利狂想曲》,它們是取材于匈牙利民間音樂,反映了匈牙利民族精神生活的作品。他的交響樂作品最主要的是兩部交響樂和十三首交響詩,在這些作品里體現了李斯特主張“標題音樂”的原則,他努力使音樂和文學、美術相聯系,作品中所需要的形象是來自文學和美術的作品,與柏遼茲的標題音樂不同的是李斯特的標題音樂是哲理性的,如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并沒有寫故事情節,而只是寫了特寫,標題是劇中人物的名字,第一樂章《浮士德》是著力刻畫惶惑疑慮和焦躁不安的心情,第二樂章《瑪格麗特》是描寫純潔溫柔的少女,第三樂章《梅菲斯特》是否定一切惡魔般的冷嘲熱諷。
交響詩是由李斯特首創的一種單樂章的交響音樂體裁,他是受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前所寫的“情緒的表現多于描繪”的提示而獲得這種體裁的靈感的?!白髑以谄渲性佻F自己的感受和心靈的閱歷,并與之取得交流?!痹谒臉祟}交響詩中,傳統交響曲四個樂章的構思被濃縮于一貫到底的單樂章中,主題動機的發展及延續、曲式的自由處理,都服從于對文學性內容“詩意”的理解與提升。取名和副題只為聽者提供感受的來源和閱歷的性質,過于繁復時則加“標題”?!肚白嗲肥撬簧鶆撟鞯氖捉豁懺姷牡谌?。此曲原是李斯特1845年根據法國詩人奧特朗的詩《四元素》(風、水、星、土)而寫成的四首男聲合唱的前奏曲部分。當他重新把它改寫成交響詩時,又決定選用了另一位法國浪漫主義詩人拉馬丁的《詩的冥想》重新構思,1850年完成于魏瑪??傋V前面有一篇作者根據《詩的冥想》改寫成的散文詩作為標題。盡管李斯特的人生觀具有矛盾性和宗教式的自我陶醉,但是該作品以鮮明的音樂形象、富于詩意的生活圖景,真實地刻畫了人的性格和心理狀態,因此,該曲要比標題的內容動人得多,充滿了對人生的贊美與肯定。
參考文獻
[1]胡企平.交響音樂名作鑒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錢仁康.外國音樂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