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網絡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的時候,教學領域的傳統教研活動也顯得落伍了。因為其受到時空和交流平臺的限制,只能有少數幾個人發言,且點到即止,交互面小、意見難以充分表達,這顯然不是課堂教研的最佳效果。當下網絡無處不在,教研的網絡化也早已悄無聲息地融入了日常教研的各個角落。因此,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網絡教研就顯得很有必要。
【關鍵詞】信息技術 網絡教研 網絡電子備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076-01
一 網絡電子備課,構建多主體教研
在網絡電子備課中,教師作為教研主體參與教研。首先由網絡研究小組首席確定備課主題,并進行備課分工,制訂好備課計劃,然后進行主題學習。每位老師在主題自我內化的基礎上,和小組成員交流探討,探究內涵,為研究教材和備課作準備。然后開始各主體的網絡備課,緊接著請大家提交平臺,探討互促,進行交流,并共同豐富主題內容的資料,形成教師課堂設計的共識要點。再由教師代表表述設計意圖,交流統一意見,修改形成定稿,存儲備用。基于學生和情境的不同,教師可以在共享的備課稿的基礎上,針對班情和學生情況再作潤色,使它更符合自己班級的需要。
聯合備課的整個過程是基于網絡進行的,而學校對于教師聯合備課的管理也是通過網絡化實現的。網絡使得結合點最大化,過程深層次介入,成果最大限度地網狀共享,討論與研究最大限度地高頻率。教學過程的管理隨時處在“展開”“透明”的狀態下,為促進學校教學管理質量的不斷深入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打破了教師的個體備課方式,使教師的備課行為不再是單一的、個體的,而是集體的、共同的。實現了全員參與的制度化管理。
二 主題論壇交流,搭建跨時空教研
老師們在主題貼吧上根據教學實況,以教學感悟和教學疑點的形式在網上發帖、跟帖交流。以“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課堂教學究竟該教些什么?學些什么?怎么教?怎么學?”為論壇主題。語文學科諸如“如何讓學生有興趣地積累”“學生該怎樣培養語感”,數學學科中的“走進數學課堂的對話教學”,信息技術的“如何應對千奇百怪的網絡語言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等問題引起大家的思考,而在線專家——區市各教研員的紛紛加盟讓討論更有了專家的引領,活動氣氛熱烈。在自由民主的平臺上,讓老師們找回了話語權,就教學工作中真實的、感興趣的、需要解決的、有能力研究的問題,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討論和交流,而這種交流不受校際空間的阻隔,不受時間的牽絆,這種合作研究和平等對話,使得學科觀點得到了碰撞、整理和升華。其次,教師還可以將說課、評課、磨課置于論壇中,讓網絡教研激活課堂縱深。具體做法為:
第一,確定研究主題,通過如導入、過渡與小結的教學藝術,教學情境的創設,重點、難點的把握等。然后在校園網上公布消息,并把教學設計上傳到論壇中。
第二,圍繞主題進行聽評課。評課時不是交流各自的聽課筆記,而是由聽課的老師在論壇帖子間寫自己的聽課體會,進行“病理”診斷與分析和上課的對話、切磋。
第三,對本次主題聽課評課活動進行小結,提出整改意見。現場聽課,網絡論壇說課、評課、磨課,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面對權威的拘謹和水平差異過大的壓抑,減少了面對面的窘迫,彼此就教學中的問題暢所欲言、針鋒相對。有效地激發了教師參與學習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提高了教師的主體能力,促使授課教師在研究自身教學方式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從而在網絡參與的潛移默化下,重新認識教學,重新認識課堂,教學的認識在討論中更澄清了,教學的思想在碰撞中更明晰了。
三 開放教育博客,實現大眾化教研
為了給教師有更為廣闊的研究平臺,可以充分運用校園網,把網絡作為教師獲取信息、提煉信息、交流信息、升華信息、內化信息的工具。教師可以根據學習所得在“好課大家談”中轉載、上傳專家或自己對各種課例的評課意見;也可以圍繞一個教學問題或研究主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使網絡成為實現互幫互助的有效途徑。近幾年,部分教師利用博客個性表達、更新簡單、鏈接便捷的特點,認真記錄教學日記,拓展教研的時空界限。通過整合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者的力量,形成了研究合力,使教師專業化發展利用網絡伸展了新的觸角。它為不同層次的教師提供了幫助與支持,使網絡成為從“精英研究”走向“大眾研究”的重要載體。
看著激情綻放的網絡家園,聆聽著網絡扎根日常教研清脆靈動的聲音,相信,只要教師合理有效地運用好網絡,教研將會振翅飛翔。
參考文獻
[1]于海濤.面向教師專業發展的網絡教研的有效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