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多年來一直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國家針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出臺了相關政策以保護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本文結合具體實際分析了農民工子女學生的群體特點,并針對該群體的特點提出了建立適合他們成長的班級和學校的建議,提出了從不同年級段,如何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 義務教育 建設班級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078-02
一 背景
十年前,農民工子女就讀城市學校不但要托人找關系,而且還要交納借讀費或贊助費;十年后,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受國家政策的保護,使農民工子女入學城市學校成為輕而易舉之事。近幾年,受國家“兩免一補”惠民政策的恩澤,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讀書已實現零開支。于是,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讀書的人數越來越多。然而由于農民工子女獨特的成長經歷和學習經歷,造成了他們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學校的教育氛圍中去,尤其是追求高端升學分數的杠桿,無意中把一部分懷揣接受城市教育夢想的農民工子女,撬進了失敗的深淵,輟學、流落社會,成為他們求學之旅的終點。目前,政府已經開始關注這些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因為他們不僅是“二代農民工”,而且是“新生的市民”。有的城市已經開始投資建設專門的農民工子女學校。就筆者所任教的學校來說,目前雖然還沒有正式以農民工子女學校命名掛牌,但從生源比例來看,可以算是一個專門的農民工子女學校了。在農民工子女比例占到95%的學校和班級中,用管理城市學生班級的辦法管理他們,并不可行,同樣,轉用傳統的純農村學校的班級管理辦法,也是有些不適應的。
二 農民工子女學生群體的特點
1.不能及時聯系家長,并向家長尋求幫助
一般來說,家長是班主任的“救命稻草”,只要班主任“恐嚇”學生要向家長“告狀”,要請家長來學校,學生就會對自己的違紀言行有所收斂。然而,農民工子女學生的家長,總會讓你失望。由于家長的電話號碼要緊時撥過去多半都是“空號”或“此話機已關機”。所以,學生對于“老師叫家長”“向家長告狀”之類的無奈之舉,置若罔聞。就算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把電話打通了,電話那頭永遠都是“正干活呢,老板不給請假,走不開”。或你終于把家長請來了;或家訪見到了家長,他也會用可憐巴巴的語氣說:“從小在老家長大,讓爺爺奶奶慣壞了,我也沒辦法,還要依靠老師來管教”。也就是,班主任在工作中想要借力于家長,幾乎是妄想。換言之,在農民工子女在校教育工作中,依賴家長是無效的。
2.“小馬脫韁”
筆者近六年來接觸的全是農民工子女學生,這類學生一出校門,便有一種“小馬脫韁”之勢。他們隨意在路上追逐打鬧嬉戲,隨意在綠化帶或人行道上坐臥游戲。嶄新的校服穿一周就成了洗不干凈的抹布。回到家里,要不就是和周圍
的孩子在露天玩游戲,一直玩到天黑父母回到家;要不就是鉆在小房子里一直看電視。我們苦口婆心在學校營造的學習氛圍,一出校門就蕩然無存了。當然,好一些的孩子,會在家寫作業,還會為外出打工的父母準備晚飯。
3.寧肯干活也不愿意寫作業
農民工子女學生最大的麻煩是不按時交作業。作為教師,除了上課就是批改作業,可是,農民工子女學生除了不想好好聽課就是不想寫作業。老師的剛性要求正好是學生最反感頭痛的事。對于一般的農民工子女來說,他們面對諸如打掃衛生、搬運課桌、撿拾垃圾等工作,會很主動地去做,做得讓老師也很滿意。老師要求有多高,學生就能做到多好,甚至打掃衛生間、清理垃圾池等難度較大的活兒,他們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到盡善盡美,但是他們寧可動手干活也不愿動腦寫作業。
三 建設班級,三大步把人留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農民工子女學生的行為習慣也不是成于一時,改于一旦的事情。要想使農民工子女很好地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使他們以一個合格的城市學生的身份走向高等學校,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必須把目光放長遠,以一年一個目標的思路,整體漸進地去塑造他們、培養他們,建設屬于他們成長學習的班級和學校。
1.初一階段
初一,來自五湖四海的農民工子女學生像田野上名目繁多的花朵一樣,聚集在一個狹小的花圃里。他們操著帶有濃重家鄉口音的普通話,這些來自不同省份和地區的學生,僅從他們的語言上,你就能感覺到他們的行為習慣會有很大的差異。對于農村學校的生源來說,學生的生活成長區域是周邊幾個村落,甚至大到幾個鄉,但他們依然受過相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他們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也會以幾個村或幾個鄉的整體鄉俗風貌為受教育的原始點。對于城市學校的生源來說,由于劃片招生政策的控制,有的初中學校可能是另外幾個小學班級的整體遷移。所以,無論是農村學校,還是城市學校,初一學生會很快形成一個班級整體,進入學習狀態。
然而,農民工子女學生所構成的班集體,情況不容樂觀。必須放長時間,采用“先跟后帶”的方法,先讓他們充分暴露他們的習慣慣性,把他們的不良行為習慣和紀律要求對應起來,按照“一周允許幾人次違紀”的目標,漸進落實養成教育的目標,直到“一個月允許幾人次違紀”,“一學期允許幾人次違紀”。在“允許一定數量違紀行為發生的紀律約束下”,逐漸地消滅違紀現象,整合班級學生的行為習慣,塑造新的適應班級要求的個人形象。所有學校紀律不允許的行為,都必須以“定量、定時允許”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而不是遇到問題就找家長,或問題多的學生就讓簽訂“再犯就回家的合同”。同時,以班級為單位,多舉辦愛心活動,如給學生過生日、舉辦野炊活動、開展班級文藝匯演、講述“我的童年趣事”等,讓學生在“不規范習慣慣性”消失之前能愛上自己的班級和老師,并最終以放棄不規范行為作為留在學校的代價,換取繼續讀書的機會。在初一年級階段,尤其要抓的是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和文明語言習慣的養成,以及公共衛生和公共場合言談舉止的規范,而且要反復抓,抓反復。
2.初二階段
經過初一“允許違紀”策略的實施,反復抓,抓反復,學生基本理解和接受了城市學校的管理目標和要求,并得到了認同和喜歡,進入初二后,以查收比賽的方式,繼續建設班集體,落實高一級養成教育目標。比賽看誰能在家完成作業,比賽看誰能每周洗澡、洗校服、剪指甲,比賽看誰學習進步大,比賽看誰在課堂上和老師配合的好。在比賽當中,讓每一個學生對“學習前景”做規劃,適合繼續升入普高學習的學生,提出明確升學成績目標;適合進入高職學習技術和專長的學生,在行為習慣上多加鼓勵和幫助,養成上課專心聽講,課后完成作業,不做與紀律背道而馳的事,堅持坐在教室里接受課堂教育;對于藝術、體育有特長的學生,介紹他們轉入專業的學校繼續學習。班級內多舉行戶外勞動活動,諸如摘枸杞、掰玉米、搬運物資等。使學生在勞動中得到鍛煉,在勞動中舒緩文化課學習帶來的壓力,同時也通過真正的勞動,體會父母勞動的辛苦,感恩父母,進一步端正學習態度。
3.初三階段
進入初三,班級已形成相對穩定的集體,農民工子女學生變得像破繭的蝴蝶一樣可愛完美。在他們的身上,既有城市學生的文明大方,又有農村學生的樸實能干。學生熱愛自己的班級和老師,也能嚴格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來約束自己。但他們終究是一個“形似的城市孩子”,他們的內心開始充滿疑惑與思慮。他們會反觀自己的境遇,包括自己父母的境遇,會思考自己的前途,在班級管理和建設方面帶來又一次的挑戰。在這一階段的班級管理和建設中,適時開展人生規劃教育、敬業樂業教育,從理想追求方面著手,教育學生放眼未來,立足眼前,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真正踐行“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教育他們等學有所成后,或回報養育他們的農村,或繼續投入到接納他們的城市,為城市建設與發展服務,為祖國建設服務。培養“政府為我辦實事,我為實事做貢獻”的高尚而合理的認識,體現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參考文獻
[1]范芳.關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EB/OL].
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dcbg/61736.htm
[2]聶芬芬、王晨、鄭燦平.農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現狀及對策初探[J].中國建設教育,2008(12)
[3]黃始文.淺談農村學校的班級管理[EB/OL].http://www.
5ykj.com/Article/jxlwqtlw/114962.htm
[4]余祖光.推廣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比較研究與實驗[J].職業技術教育,2008(3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