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為此,我校加快新課程的研究步伐,積極落實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理念,大力推廣“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在學科教學中也做了一些實踐和探索,經過兩年多的教學實踐、總結、改進和提高,初步形成和確立了“自學導航,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導總結,知識生成——達標檢測,拓展延伸”為基本程序的教學模式。以下談一談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 自學導航,自主探究
自學導航即教師設計的“導學案”,學生根據老師自學導航中提出的預習思考題看書思考,嘗試獨自解決問題。時間不少于15分鐘。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觀察學生的預習狀態,適時引導。
導學案設計編寫問題設計要有層次,這樣便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并且要有鼓舞性、啟發性的激勵文字,這樣便于學生主動完成導學案,鼓舞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一直充滿激情。
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精心編寫的導學案,可以有效地控制好課堂教學節奏,使教與學協調同步、教學合一。
二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根據學生找出的疑難問題或本節課教學的主要內容,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答、交流、展示,學生不再是現成知識的接受者,而是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探究,愛動腦、會動腦。
課堂討論能體現“以學為主”,其采用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能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思維,這種形式已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但是要達到有效的討論效果,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小組分工要明確
小組長、助理員、發言人、聲控員、記錄員,責任到人,每個組員都有任務,避免某個學生無事可做,也不參與討論。分工明確也利于組內團結,有效的交流與展示組內討論成果。
2.約定
主要有:(1)小組匯報時發言要面向全體師生,儀態大方、聲音洪亮。發言初要說:“接下來由××組給大家匯報……”,發言結束時說:“我的發言完畢,謝謝!”(2)表揚約定:擊掌三次給予“加油,加加油”或“Ye”(一般)或“棒棒,你真棒”三種評價。約定養成可以有效節約課堂時間。
3.討論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
討論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交流起來,使各類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各有所獲。避免在課堂討論時側重優秀生,而后在一番“熱鬧”之后是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在表演。也要避免偏愛差生,在討論時專注于困難生,交流時提問困難生,往往是費時不討好,使教學節奏松弛,教學任務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課堂討論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啟發思維,養成習慣。在主動參與、分層設計的過程中討論可引導學生思考,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思維廣度不斷擴大,思維層次不斷提高,而且養成這樣的習慣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終生有用。(2)活躍氣氛,調控教學。在課堂上要充分給學生“思”和“說”的機會,學生不僅主動參與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而且通過辯論,教師可以及時了解所提問題的價值,初步感知教學效果。教與學雙方以討論來調節、補充,甚至推翻原來的課堂設計,取得更好的效果。(3)相互學習,整合優化。分組討論的過程,既是一個相互合作的過程,又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家反復問答、操練、變答非所問為對答如流;變躲躲閃閃為行為自然;變分歧為統一;變扮演為實際應用,達到了整合優化的效果。(4)主動實踐,探索創新。在課堂討論中,教師不僅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一個標準的示范,而且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發表見解、流露情感、鍛煉表達的實踐氛圍。要允許學生在討論時存在錯誤,不要“及時”打斷。在不斷的討論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和提升,創造型人格得到相應的生成和確立。
三 引導總結,知識生成
此階段相當于課堂小結,但不是要教師給出結論性的語言,更不是由教師不痛不癢地進行知識羅列式的總結,而是要教師針對學生探究的結果進行適時點撥引導,肯定學生自主學習的做法、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科學的結論,用思維導圖或小卡等方式展現一節課的收獲。
四 達標檢測
教學中要精心設計練習,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進行訓練,要有坡度、密度、難度,結合教學內容可選取基本練習、對比聯系、綜合聯系、實踐聯系等,拓展學生的思維向深度發展,做到“放優生、促后進生”。
“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前導→先學→后教→再練的過程,在這四個階段的實施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小組之間的合作學習。
總之,“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通過教學的實踐運用,充分證明了“問題導學”教學的科學、實用,真正體現了知識探究與方法探究的和諧融合。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