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講述了生活中的語文教學,通過生活引導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在生活中學語文至關重要。
【關鍵詞】語文教學 生活與語文 生活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101-02
在語文教學中,應滲透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語文學習尤其如此,只要有心,語文知識無處不在。語文知識的這一特點,使得結合生活進行語文教學成為可能。
本文緊扣語文和生活的關系,從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原因、如何聯系生活進行教學兩方面對生活中的語文教學這一問題進行論述。
一 語文教學現狀
課改理念雖深入人心,但教學方法仍顯陳舊。對部分教師來說,對課改還不適應,教學中不能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反復機械訓練,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在農村小學,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還存在“滿堂灌”和“機械訓練”等的傳統教法。因此,筆者在這里提出根據生活中的語文來進行教學,從而,從另一方面來幫助老師減少壓力。以下是現今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由此更顯生活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1.追求形式,忽視教學效果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有的課看似熱鬧,教學活動形式各種各樣,一節課下來,有的學生卻連基本的識字任務都完不成,連短短的一篇課文都讀不熟;有的課,學生對生字還沒有掌握,課文還沒有讀熟,就讓學生漫無邊際地展開想象;還有的課程不以教材為依據,不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為基礎,任學生不著邊際地高談闊論。
凡此種種,這種沒有語文基礎的創新正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會長久的,這樣既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又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任何形式都是為教學服務的,再好的形式如果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脫鉤,都是得不償失的。
實際上,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都不能削弱教師的作用。削弱教師的作用,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就會流于形式,而放任自流。新課程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更準確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學生,自身要具有更深厚的知識底蘊,課堂上具有更高的教學機智。
2.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語文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觀,要與其他學科及生活、社會加強聯系,語文學科必須從封閉走向融合,學科本位現象必須改變,但是如果這一問題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如有些語文課用一堂課的時間畫一幅關于課文的畫,甚至有的教師把語文作業本當成了圖畫本,每次作業都要配上圖畫。如有一位教師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用了十幾分鐘來折紙船。這些方法頗具改革意識,改進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教師忽視了語文學科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點。融合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多角度地學語文、用語文,而不是給語文附加一些其他學科的任務。
教學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鮮活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 生活與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實際生活的角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學習成了學生的一種負擔。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聯系,我們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學會觀察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與學生有時空距離,所以學生認識得并不全面,甚至會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教師要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生活體驗
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感悟,以加深感受。
三 生活化教學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中時時處處皆有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我們應憑借課外實踐,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近生活。
第一,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用到學生的學習中來。
第二,社會是一道廣闊的風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來實現,首先是教師悉心安排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另外,
只要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
第三,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會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使教學效果達到理想化。從而,為社會培養適應能力強的人才。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