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能做到獨立閱讀,加強對于情感的體驗,形成較好的語感。閱讀的種類和方式不盡相同,學生應掌握適合自身的閱讀方式,能理解與鑒賞文學作品,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形成獨特的閱讀個性。加強課外閱讀很重要,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要達到四萬字,瀏覽多種類型的讀物。
【關鍵詞】課外閱讀 提升 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109-01
當前語文教育越來越側重于課堂以外的學習,在生活中人們能不斷地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知識,于是課堂之外的學習成了培養語文素養的重要方式。只有在課堂之外不斷開闊視野,加大課外閱讀量,廣泛閱讀,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 課外閱讀的內容
針對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教師首先需要重視的問題就是閱讀的內容,選擇適合學生的課外閱讀讀物是教育者肩負的重要責任,選擇時一定要從學生自身出發,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興趣為中心拓展課外閱讀面。要求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需求,要分階段、分特點制訂不同的課外閱讀方案。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動力,開發心智的同時增強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和了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持久性和耐力。尤其是初次嘗試性地接觸閱讀的學生,教育者更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動力,讓他們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將閱讀與自身的興趣相結合。要用生動活潑的語言簡介課外讀物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充滿閱讀期待,激發閱讀的興趣,可以采用設置懸念法等,將故事情節描繪得生動有趣。課外閱讀要能適應學生自身的需求,對于國內外經典名著的閱讀是課外閱讀較高的層次,也是一個閱讀者從淺顯到深刻的必經閱讀歷程。教育者可以用經典名著的閱讀來激發學生對文化素養提升的向往,當他們沉浸在國內外名著之中,就會感受到心靈的凈化。精神食糧的作用是巨大的,使學生進一步地學習語文知識,加強語文素養,促成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對世界有一定的認知度。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要選擇與自身年齡相符合的,更要注重選擇積極向上的,內容要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哲理。形式內容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包含詩歌集、散文集、小說、大眾評論等。課外閱讀在內容上較為豐富,只有加大課外閱讀量才能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 課外閱讀的質與量
通過閱讀,對世界的認知、信息的搜集、思維的發散和審美體驗的獲得都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是如此,語文課本雖然也是讀本,但有著更為濃重的“教本”意味。因此,課外閱讀更應使學生發揮自主性和獨立性,使學生懂得自我閱讀,體驗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獨特的閱讀思考。新教育模式下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是分階段來計劃和要求的,對于學生課外閱讀的調查研究及反饋得出:在閱讀時要通讀整本書,增加閱讀量,這樣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能盡力做到這些,那么提升語文素養和閱讀的水平和效果將非常顯著。
三 課外閱讀的筆記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閱讀筆記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日后資料的查找和對內容的記憶與寫好心得體會都有著重要作用。閱讀筆記的記錄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應選擇適合自己的記錄方式,可以是摘取文章中某個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是觸動心緒的某個語句,只要它生動而又富有哲理,讓人回味無窮,就值得摘抄記錄;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做注釋,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采取寫讀后感的方式記錄當時閱讀的感受及心得體會,表達對文章獨特的理解與感受。
四 課外閱讀的體驗與交流
可以定期組織閱讀交流會,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針對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和文章進行交流討論,也是對閱讀經驗的總結。讓學生在交流閱讀體會與收獲知識的同時學會并掌握更多的閱讀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收獲。在提升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進行改進和探索,爭取做到讓每位學生都受益頗多。然而教師也要注意正確面對學生們的閱讀結果,學生的閱讀結果必然會出現差異,要允許解讀的偏差,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理解和獨特的閱讀思想。
課外閱讀是學生的心靈與文本之間的高度互動和精神契合,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它受到學生自身閱讀知識、個性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將產生一定的心理與行為變化,通過閱讀內容來感悟并體驗其中的樂趣。閱讀不僅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享受,閱讀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要選擇適合自己的。
五 結論
課外閱讀是語文閱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更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文素養。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并且及時給予學生合理的指導,使他們重視課外閱讀并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以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劉麗.試論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J].現代交際,2013(3)
[2]趙海艷.將“美育”融入語文教學之中的當代價值——韋志成語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