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探究的先導,提高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要求教師從教與學兩個方面研究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為此,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的學情研究、善于圍繞教學主題預設和生成問題、及時反思教學中存在的有待改進的問題。
一 學情問題是教學的前提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上好一節課,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狀況,如教學“相互溝通、真誠合作”時,教師已知學生在小學就學過負荊請罪的故事,且現在的教材中也有對該故事的簡要介紹,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直接略去負荊請罪故事的介紹,而是側重討論廉頗和藺相如兩人真誠合作能夠帶來什么積極影響?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如學習“習慣對人的影響”,教師已知一般學生習慣于用右手握筆寫字。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統一用左手握筆寫字,然后評議,為什么大家會習慣于用右手拿筆寫字呢?為什么突然用左手寫字就感到不習慣、不自然了?從而使學生從寫字這一活動中體驗、感悟習慣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并探討怎樣練好字,使字體寫得習慣成自然。同時,還要了解學生個性差異特點,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個性特點等可能有較大的差異。所以,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就要了解個性差異,這是開展分層教學、因人施教的前提。
二 主題探究是教學的核心
主題是教學目標的主要部分。教學時,要善于針對學習的主題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圍繞教學的主題進行思考,層層探究。讓學生帶著好奇和疑問,進入學習的過程中,教學過程圍繞著一個個問題而展開,這樣的學習是有意義的。
如在教學“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時,教師可以出示釣魚島和群眾反日游行示威的圖片,引導學生逐層探究下列問題:廣大人民群眾強烈抗議日本對我國神圣領土釣魚島進行非法“國有化”這一嚴重侵犯我國的領土主權的行為,反映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這種情感源自于什么?教師預設學生已知愛國主義的情感,故就引導式提問:這種情感源自于什么?在學生多樣化的回答中,教師強調指出愛國主義源自于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并進而探究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為什么能增強人們的愛國情感?教師預設學生往往注意到我們的姓名、中國結、中國印、福娃、春節貼對聯等,是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情結,但易忽視中華民族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故教師再讓學生探究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又應如何來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通過一環套一環的層層探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
三 反思問題是改進的階梯
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有待改進的地方,這就要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無論是對課程資源的選用還是對問題的預設生成,無論是教學環節能否再精煉,能否更突出教學主題,能否更多地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還是對多媒體的選用是否恰到好處,對學生進行問題探究的評價是否中肯并富有啟發性等,這都需要教師在課后進行反思。如教學“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時,就可以思考是否用多媒體播放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張明敏演唱《我的中國心》歌曲的片斷以渲染氣氛?是否用漫畫設計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總之,教無定法,但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用心探究教學中的“問題”,讓“問題”成為教師教學中的生成資源,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動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