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西蒙斯曾經說過:“如果能適當地用一種令人愉快而又認真的方式教授的話,那么所有的科學知識就其本質及關聯來說,就充滿著趣味。”這“趣味”就是創設良好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共鳴,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源頭活水”。為了突出這一特點,在教學中要始終堅持“巧設情境、誘發參與、激活課堂、提高覺悟”的原則。
一 巧設情境,誘發參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說明了激發興趣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以要讓每一節課充滿活力,讓學生心理狀態處于高度興奮之中,在特定的情境里主動參與,獲得知識,完善品格。
1.“圖”要活用
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主圖或輔圖,生活中也有大量可輔助教學的圖片,教學時要認真引導學生看圖,注意恰當運用角色替換法讓學生入情入境,與圖中人物一起去看、去想、去說、去做、去體驗、去升華。如在教授“珍愛生命”一課時,引導學生進入書中“萬類霜天競自由”“干涸的世界”“呵護”“生命的渴望”等情境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思索,做到“實感實說”,同時,利用若干幅“關于非典”“關于交通事故”等掛圖,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之后,再鼓舞學生合作構想并創作關于“生命”的圖畫并交流、提高認識。自然會達到理想效果,在創設的特定情境下起到了明理、激情、導行的作用。
2.“形”要創新
形,指的是教學方法、方式。創新,就是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形式。這樣,教起來生動活潑,學起來主動有趣。如在教授“品味生活”一課時,為了充分體現生活的絢麗多彩、五彩繽紛、豐富有趣,就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式:(1)可以組織學生郊游。學生猶如出籠鳥、脫籠兔,他們或追蝶或采花或唱歌或拔河……學生親近了自然,加深了對生活的認識與理解,凈化了他們的心靈,豐富了其情感,完善了其品格。(2)組織唱歌接力賽,學生選取一些歌頌美好生活的歌曲,表達他們內心的喜悅。(3)講故事活動(挑選一些生活氣息濃厚的故事)。(4)“每人做一件好事”動員活動,讓學生真正懂得了生活的真諦。當然,教學時應靈活設置,絕不能千篇一律,要力爭45分鐘都給學生一種新鮮的感覺,做到“潤物細無聲”。
二 激活課堂,提高學生思想覺悟
課堂是傳授知識,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主要陣地,它利用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教育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要把死氣沉沉的課變得“生機盎然”,讓每位學生都活起來。為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教學語言要靈活
語言是教師進行教書育人的基本工具,“最好的教師是最會運用語言的人”。因此,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在愉悅中收獲知識與發展情感,就必須使教學語言靈活起來,應針對不同篇目或規范或口語化或幽默或含蓄或富有啟發性或運用修辭進行講解;同時,還應巧妙借助體態語言,傳達各種信息。
2.廣泛聯系實際生活
會生活的人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為了讓學生學會生活,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光明”與“黑暗”,成為有覺悟的人,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結合身邊實例暢談生活感想,讓課堂“熱鬧”起來,讓學生敢想、敢說、敢悟,既學到知識,又提高思想認識。比如教授“黃賭毒與邪教”一節時,學生就聯系身邊一些吸煙、賭博、迷戀網吧、瀏覽黃色網站等情況來討論,談得非常好,認識非常深刻,從而受到啟發,從中吸取教訓。
3.提問要有啟發性
“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與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而富有啟發性的提問恰恰可以抓住學生的思維動態,讓他們保持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競爭的欲望,使課堂變成精彩的舞臺,學生不但提高了“演技”,還提高了“演藝”。在教授“身邊的誘惑”一節時的提問層次為:你最喜愛的是什么?經不住誘惑,結果會怎樣?應怎樣對待身邊的誘惑?記得方志敏、文天祥的故事嗎?有什么想法?這樣層層設疑步步啟發,效果相當明顯。另外,教師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即興提問,既保護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也能讓全體同學參與,為新知識、新思想的儲備起到催化作用。
4.充分利用電教手段
運用電教手段,能強化情景、傳遞情感、渲染氣氛,使教師創設的情境能展示得更形象、更生動、更鮮明、更具體,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同時,電化教學手段根據聲情并茂、視聽結合的特點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在亢奮情緒中去想、去說、去做、去領悟,在理解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提高思想覺悟。如在教授“享受學習”一節時,我選取了大量關于貧困地區學生渴望上學的影片片段,對學生觸動很大,都爭著說出自己的感受,從思想上對學生也進行了教育,使學生知道學習的珍貴,并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
總之,創設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參與,激活課堂氛圍,提高學生思想覺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師應做好“導演”,寓教于樂,開發學生潛能。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