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高中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重視“寫”在整個語文綜合能力構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導學生熱愛習作、練就扎實的寫作功底,是語文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下面筆者就如何運用創造性思維寫作談一些自己的觀點。
一 創造性思維的概念及其特征
創造性思維,就是指有自己的創造與獨特見解的思維。換言之,就是指在某種創造性活動中所特有的思維過程。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征的高級心理活動。創造性思維的特征主要包括:思維的求實性、思維的批判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連貫性、思維的跨越性、思維的綜合性。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必須經過長期培養和訓練,必須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必須敢為人先勇于實踐,善于從失敗中學習,才能獲得靈感,實現思維的飛躍。
二 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1.啟發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構思立意,深化主題
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故都的秋》時,可以這樣啟發學生:“我們都感受過秋天,南方的秋天給你們最大的感覺是什么?北國之秋在郁達夫的筆下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你所感悟的秋天與作者筆下的秋天又有什么異同呢?”很多學生紛紛表達自己對秋天的感悟,再從原文中找出作者筆下北國之秋的三個特點:那就是清、靜、悲涼。最后一個問題在前面兩個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延伸與發散,很多學生都積極思考,結合自己的經歷與作者所寫得內容,暢所欲言。
學習完寫景散文單元后,我便要求同學們圍繞某個地方的景色寫一篇寫景散文,學生都寫得不錯,有寫鄉村一景,有寫校園一景,有寫荷塘一景,也有專門寫一種景物一年四季變化過程的。很多學生對所熟悉的景物觀察得非常細致,感情的表達也非常濃厚,充分運用了發散性思維。如一篇題為《須臾一景》的作文,該生獨辟蹊徑,文中寫的是一位四處漂泊的孤獨旅行者,在旅行的過程中用片段的形式把自己所見的景物記錄下來,所寫之景中有瞬間燃放的煙火,稍縱即逝的雨后彩虹以及印在雪地中深深的腳印,這些景物之間本沒有太多的聯系,但該生利用他的發散性思維,結合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將自己的感情主線貫穿其中,須臾之景雖能給人帶來片刻的幸福與感動,但煙火綻放,彩虹消失,雪地上的腳印被鵝毛般的大雪覆蓋后,這些留給人的卻是蒼涼與寂寞。這種寂寞與孤獨不正是這位旅行者內心的真實寫照嗎?細細地品讀這篇文章后,我認為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容小覷,這篇文章如夢如幻卻又有些凄婉迷茫令人遐想。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們勇于去思考、創造,那就沒有寫不好的文章。
2.啟發引導學生運用變通性思維觀察生活,選取素材
變通性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基礎,它不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也不追求問題解決的唯一答案,它試圖就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這對于培養學生根據不同情況,從不同角度去體驗生活、思考問題大有裨益,可以增強學生思維的隨機應變、靈活機動性。
一次考試的作文要求學生從《大衛·科波菲爾》、《家》、《論語》、《巴黎圣母院》中選取一篇名著寫讀后感悟,有些學生寫得非常不錯。有一位學生寫的《家》的讀后感悟,題目是《家和萬事興》,這位學生的思維并沒有簡單地局限在對原文的解讀上,而是選取《家》中的一個切入點,將這個切入點與當今社會中最熱門的話題相關聯,這就是一種變通性思維之體現。在這篇文章的最后,運用一段段排比,選取家鄉一年四季之景熱切地呼喚著在外工作的游子常回家看看,文章行至末尾讓人看了不禁潸然淚下。這位學生運用類比的方法寫出了這樣一篇立意較高的讀后感悟,不得不令我佩服。
3.在習作評改中積極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的生命力在于批判,要積極鼓勵學生培養敢于批判、勇于批判的精神,因為這是創造性思維的原動力。往日的作文講評都是老師“填鴨式”的灌輸,老師怎樣說學生就怎么聽。現在的作文講評課我把自己當成一位觀眾,組織學生集體評改以及評論作文,不僅讓他們評判自己與他人習作的優劣得失,而且要使他們敢于評判各種“經典”,從而使其逐步認識到批判力的重要性。在一堂作文講評課上,要求寫一篇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師的小短文。我將一篇我認為相對較好的短文在課堂上朗讀以后,讓學生進行評論,有些學生說這篇短文的缺點在于沒有對老師的肖像進行細致的描繪;有些學生則認為這篇短文寫得非常精彩,精彩之處就在于本文以景襯人,有自己獨特的立意與構思,抓住了常青藤這種植物內在的特點與老師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學生們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課堂的氣氛異常熱烈。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僅讓他們敢寫,也要鼓勵他們敢說,這是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的一種有效方式。從批判別人的習作中補自己所短,揚別人與自己所長,這對于任何學生而言都是一種進步與提高。
三 結束語
總之,作文教學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環節,不貫徹這一原則,作文教學將步入“新八股”,甚至走進死胡同。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大膽地鼓勵學生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敢想、敢寫、敢說,讓創造性思維在作文課堂與寫作活動中灼灼閃光。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