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2011)》中提出:“應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币虼?,情感教育成為了小學語文教育的靈魂。沒有情感,文章便沒有生命,課堂便沒有色彩,學生也就會成為學習的“奴隸”。而小學語文教材多姿多彩,集社會美、人情美、自然美、藝術美于一身,蘊含著各種情感美的因素。那么,我們應怎樣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情感美,走進作者的內心呢?下面本人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 擦亮眼睛,感知美的形象
人的感知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的相互協調與溝通來認識事物,這種通感的作用能使人產生喜怒哀樂的共鳴感。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給人們帶來直觀的感受,感受美是審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根據課文內容,利用一些實景圖片和視頻,喚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感情。
《九寨溝》是一篇寫景的文章,對這類課文進行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欣賞語言美,而感受語言美必須建立在對內容的感受之上,要讓學生面對一個個具體的審美對象,通過這些審美對象,讓他們感知美的形象。在教學課文《九寨溝》時,我采用了音樂渲染、欣賞圖片的方法創設情境,讓學生多角度領略了九寨溝詩情畫意般的美。群山環抱中的湖泊,如一面面神奇的魔鏡,又似一顆顆五彩的寶石;湖水清澈見底,清透明亮,靜靜地倒映著藍天白云和周圍的群山,圖片就已經這么美,可想而知真正的九寨溝是多么讓人向往。因為有了這份向往,學生讀起課文來特別投入,如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了自然的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可見,聲音和圖像能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調動他們的心理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內心體驗,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
二 打開心靈,感受美的情感
由于小學生理解、鑒賞能力有限,對課文靜止、平面的語言及潛藏在字里行間的美難以領悟。因此,教師須運用自身從文章中體會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產生對美好、丑惡、崇高、卑劣、悲痛等情感的共鳴,從而在內心得到愉悅和陶冶。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字里行間,激活學生大腦中儲存的各種表象,領悟文本深層的內涵,在釋義中悟情,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
“在他心中,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回國路,十年兩彈成。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边@是2007年《感動中國》節目給予錢學森的頒獎詞,每字每句都動人心弦、擲地有聲。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錢學森的偉大愛國情操,在教學《錢學森》一課時,我播放了《我的中國心》這首歌,也為大家播放了2007年《感動中國》節目中為錢學森編輯的8分鐘的視頻。
《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在電視中總是來回播放,聽多了就會覺得乏味、無聊。可是課堂上,當這首歌的音樂響起,我的心情突然澎湃起來,學生也感受到了,他們說,“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寫的正是錢學森,他有著一顆永澆不滅的中國心。
《感動中國》8分鐘的演繹,是錢學森偉大人生的濃縮??戳艘曨l,學生明白了為什么稱他為“中國導彈之父”,為什么說他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而其夫人蔣英的獲獎感言,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無私、高尚的科學家的身影。
三 走進內心,感悟美的真諦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讓我們感受到了主人公母子之間的深情,更讓我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紤]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加之現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們把母愛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有的甚至置之不理,所以在備課時我預設了幾個環節,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悟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1.用音樂創設情境,讓音樂觸動學生的心靈
聽著《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深情款款的歌,我讓學生們想想自己的媽媽平時是多么辛苦,媽媽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從來不求回報。這樣一個環節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順著這樣的情感路線去讀文章讓學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2.加強重點詞句的朗讀
于永正老師曾說:“朗讀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丟掉一個‘讀’字,幾乎什么都不會有了?!彼栽谡n堂上,我采用范讀、引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讓學生反復吟誦,揣摩品味,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鳴。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美育,使他們感受美、接受美、傳遞美。然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艱難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要撥動學生這根琴弦,促進他們對美的理解和感悟。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積極探索更具創新性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強語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也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