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語文教學空間實際是拓展學生成長的空間和發展空間,那么怎樣拓展語文教學空間,使之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呢?拓展語文教學空間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注重溝通語文課內外
教材是一個根據地,盡力拓展教材空間,就是盡力擴大語文學習的根據地。但是僅靠這個根據地還遠遠不夠,應由此走向外面的世界,加強與外面世界的聯系。“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語文學習與生活的溝通,與實踐的溝通,與學生心靈的溝通,主張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既拓展語文教學的外延,也豐富語文教學的內涵。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語文教學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具體來說,課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師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在全球都在呼喚“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當今,語文教學的這種封閉狀態必須改變。必須通過課內拓展閱讀,擴大課外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積淀民族文化。
不少專家認為,語文教材閱讀,其實是不分課內外的,現在一些教材普遍都有閱讀“鏈接”,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書目,應當好好利用這種“鏈接”資源,促進課外閱讀。老師要明白,從長遠來看,學生有課外閱讀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為考試而扼殺這種興趣,對學生課外閱讀應當有所關心和指導,但沒必要過多干涉。學生有他們的“語文生活”,也有他們的語文“圈子”與表達形式,包括他們課外書的閱讀交流、上網、博客、QQ等,這些都是語文能力成長的重要方面,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是看課內或考試,而要看課外。
語文教學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其范圍很廣泛,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紙、雜志、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表演、圖書館、展覽館、博物館、紀念館、布告欄、報欄、各種標牌廣告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課程教學的資源。
確實,語文教學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是我們如何去認識開發利用,重視溝通課內外閱讀,提倡組織多種活動推進課內外交流。
二 注重情感體驗
要想極大地拓展教學空間,還必須引導學生注重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讓教學向學生的“前閱讀”延伸,向學生內在的感覺、思維和想象延伸。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而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品質都不同。我們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表達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標準答案”。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如果教師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閱讀的功能就會減少,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有深刻印象,更不會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閱讀教學的任務也就不能完成。
真正的文學作品是作家用心澆灌出來的,用情發酵出來的,具有豐富的情感價值。如老舍先生的《貓》和《養花》,心細的學生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老舍先生在《貓》中說:“它們到院子里來了,院子的花朵可遭了殃,它們在花盆里摔跤,抱著花枝打秋千,所到之處枝折花落,你見了絕不會責打它們,它們是那么的生氣勃勃,天真可愛。”在《養花》中又說:“我愛花,所以愛養花,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們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他是更愛花,還是更愛貓呢?當學生把學過的老舍先生的《林海》、《草原》、《趵突泉》等文章和《貓》、《養花》放在一起讀時,學生不難品出老舍先生作品的風格——強烈的生活氣息彌漫在字里行間,字字句句透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體驗,所表達出的最樸實、最真實的情感,讓學生明白,這才是最美的文字。
許多文章都有作者獨特的視角,需要我們去洞察,尤其是一些微妙的心理,帶來的不僅僅是感動,更是一種水到渠成的文字魅力。課文《竊讀記》便是如此,它記敘了作家林海音小時候竊讀的心理和樂趣。“我很快樂,也很懼怕”,“我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書放回書架”,“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心理描寫給學生帶來了深刻的感受,帶來了情感,學生從句子中讀出了物質——糧食的重要性,更體會到精神的食糧——讀書更重要。
在語文教學中要用多種途徑拓展教學空間。大力拓展外延空間,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激發濃厚的興趣,這種空間要體現多元化、開放化。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