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針對時代形勢下數學與信息技術的緊密聯系,倡導兩者的融合運用。本文以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已教授電子表格軟件操作為基礎,對Excel工具引入數學課堂作出有益嘗試,于初中數學的普及性中尋求創造性與發展性,活躍課堂,增進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數學 Excel 數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129-02
一 導論
計算機的發明給人類生活帶來了革命性影響,深刻地改變了20世紀以來的社會和文明。具體到數學學科,計算機已成為數學研究的得力工具和數學現實應用的必要武器。義務教育新課標即時反映了這一趨勢,明確提出,數學與計算機的結合為社會直接創造價值,推動生產力發展;數學課程設計與實施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注重實效,開發資源。
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引下,作為21世紀教師,應認識到數學和信息技術同為人類生活和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作用、相互融合。Excel工具是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教學一個理想的切入口。Excel在當代社會運用極廣,從科學教育到經濟金融,越來越多的行業把Excel納入常用和必備技能。人教版信息技術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數據表處理》帶領學生進入Excel的大門。通過1~6課的學習,學生已熟練掌握表格建立、輸入數據和編輯表格的基本操作,并通過公式/函數運算和統計圖表接觸到Excel高級核心功能,由此完成Excel輔助數學教學的先修準備。以下通過一個實例展示Excel輔助初中教學設計過程。
二 Excel輔助教學實例
[實例]Excel直觀化函數圖形繪制研究探究性問題。
場景:人教版八年級下數學課
本提出一個探究性問題,如圖1所
示,一把長3m的梯子AB斜立在
豎直墻面AO上,此時AO為2.5m。
如果梯子頂端A沿墻面下滑0.5m,
那么梯子底端B沿水平地面滑動的
距離是否為0.5m?AC與BD是否
始終相等?
討論:在不引入任何計算的前提下,學生普遍認為梯子底端移動距離和頂端移動距離不相等。數學的直觀是思維的重要部分,是數學史上許多發現的靈感來源,教師對學生觀點表示肯定,并鼓勵學生提出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
學生1:我認為AC和BD沒有必然相等。如果梯子完全滑到地面,此時AC=AO=2.5m,而B點移動的距離BD將等于梯子的長度AB減去OB,AB=3m,OB的距離不是一個有理數。所以BD=3-無理數≠AC。這是一個極限情形,一個反例證明AC與BD不是始終相等的。
教師:回答得非常好!極限是數學的重要思想。我們在初中接觸到的重要數學思想還包括函數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它們不僅在解題中常常發揮奇效,還對我們思維方式的活躍大有裨益。我把這位學生的回答畫在黑板上。
當AC=0.5m或AC=3m都是特殊的數據點。我們關心的是AC和BD之間的普遍聯系,AC是始終,或在某些區域大于、等于、抑或小于BD。要定量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運用這章學習的勾股定理。在上節課中,我們用計算器計算過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這節課用Excel可以更加方便地自動化計算多個點數據,并生成函數圖像,更形象地幫助我們做出結論。
請同學們在課本空白處按步驟填寫出BD的計算公式,并以AC為自變量,寫出BD的函數。
上機:進入Excel程序。
由此得到26組AC與BD對應數據。從表格可以觀察到,當AC=0.9m時,AC與BD非常接近,如表1所示。請同學們思考這一發現背后的意義是 。同學們分成小組討論,很快有小組發言。
同學2:當△COD與△BOA相似時,AC與BD相等!
教師:完全正確。這也是一個特殊情形,雖然在最初討論中被遺漏,但我們從數據變化的趨勢中清楚無誤地抓住了這
個特殊點。同學們以后在與數據打交道時還有許多這樣的發現,應該讓數據說話,理解數據,闡釋數據,讓數據為我們服務。黑板上是兩個三角形的情形(見圖2)。
下面我們對BD作圖,來觀察BD隨AC變化的趨勢。由圖3可知,BD與AC在AC<1時非常接近,而后AC>BD。幾個特殊點代表了起點AC=0,交點AC=BD,終點AC=AB的特殊情形,在一張圖里一目了然,這也是數形結合思想的又一例證。
本次課以同學們討論收獲和靈感結束。
三 課堂反饋與總結
本課程設計以人教版八年級下數學課本上的一道探究性問題為例,以勾股定理為引,以小見大,小小一道題,體現了極限思想、數形結合思想,串聯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函數等多個知識點,活用了學生在信息課上學到的Excel表格操作,帶動學生學習數學和信息技術的雙重熱忱。
拋磚引玉,筆者以此次Excel輔助授課作為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教學的有益嘗試。課堂反饋與評價貫穿始終,卓有成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數學的熱情。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