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讓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從片面追求形式走向了內涵發展,從理論學習走向實踐應用,在此過程中,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讓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獲得了大步提升,學生素質也得到了相應發展。但不可否認,在改革過程中,問題還是存在的,只有正確面對實踐中的問題,從問題出發思考對策,才能使初中體育教學改革在實踐中發展。
一 “健康第一”的理念要落到實處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新課改中最為重要的理念。提倡健康第一,不僅要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還要真正做到讓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獲得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涉及對學生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養成的培養。
首先,就體育意識而言,傳統體育教學是以考試為方向標的,學生的體育意識更多的是傾向于中考能考多少分,而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則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要做到這一點,教師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以慢跑教學為例,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以年齡大了、身體不好了為理由而選擇只說不做,又何談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故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身示范”,切勿在教學中以種種借口來布置學生而自己站在旁邊觀望。同時,要在平時的運動中樹立榜樣,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體育運動對終身發展的作用。
其次,就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而言,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在培養學生鍛煉習慣過程中,要解決好練什么、怎么練兩個問題,不僅要在鍛煉內容上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在課堂組織模式上進行優化。而衛生習慣則是傳統體育教學中最容易忽視的,如教學中一些女生因例假而經常向教師提出請假,很多教師只是選擇避而不問的形式予以默許,卻沒有從理論知識上對學生進行疏導。因此,在對學生衛生習慣培養中,不僅要從理論知識上進行強化,還需結合實踐來進行指導。
二 興趣是關鍵,但興趣的保持更為重要
眾所周知,體育運動興趣是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最主要的因素。傳統體育課堂中忽視對學生體育興趣的關注,而新課改下的體育課堂雖然注重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但卻容易忽視讓學生保持對體育的興趣,從而出現了“今天高興學一學、明天不高興休息下”的現象。
首先,要注重對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就得讓學生喜歡體育、愛上體育。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模式的改革來進行,還需讓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感受到運動的快樂。以準備活動為例,傳統教學中是讓體育課代表帶領學生做基本活動,而在新課改下,教師可讓學生以慢跑、游戲、自主準備等多種方式來進行,從而起到舒展身體的目的。
其次,要讓學生保持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就需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從興趣出發去參與到運動中。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課堂教學中以積極的評價來樹立學生自信外,還需以豐富的課外活動來促進學生興趣的保持。以籃球教學為例,很多學生喜歡籃球而又不善于打籃球,原因何在?因為技術沒有到位、練習不夠,為此,在課堂外,教師可安排小組對抗練習,練習中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原因,然后再去實踐。如此,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要我學”轉向主動的“我要學”,在主動參與中體會體育運動的快樂。
三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也不能忽視教師主導作用
新課標中明確強調:“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節,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中心地位。”不可否認,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在這一點上做得較好,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突出學生主體性使很多教師又容易將自己的主導作用拋之腦后,從而讓課堂又走入了另一種“牧羊式”的教學極端。新課改中所提倡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基于教師主導而進行的,從教學角度而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統一的,教學中教師是整個課堂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沒有了教師的指導,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會落空。
要將兩者有效地統一起來,教學中教師還得從最基本的做起,從備課到上課,從情境導入到引導練習,從小組探究到教師講解示范,都需教師的全程組織和指導。以籃球“三步上籃”教學為例,教師示范后學生分組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小組中,對小組成員的動作進行指導,及時進行反饋,在反饋中要多讓學生體會動作要領,然后教師再予以指導和鼓勵,最后再通過小組間的相互反饋而促進整體認知。
當然,其中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對學生個體差異的思考。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愛好、運動特點、運動負荷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以分組練習過程為例,在分組練習中,學生是否積極參與了,從學生個體體質看,運動負荷和運動量是否達到了,如果沒有,如何指導,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
理性思考才可讓教學行為變得更加有效。本文只是從宏觀方面針對新課改下體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單分析,在今后的實踐教學中還要從實際出發,結合新課改理念進行改革,在改革中反思,在反思中發展。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