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教學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音樂專業教學藝術。在我國,專門從事小提琴教學大約始于20世紀20年代,較之國外的小提琴演奏藝術教育要短得多。
筆者從事小提琴學習與教學工作以來,感到還有許多問題很有必要進行探討。例如,如何教育學生學習專業,引導學生入門;運用什么教材、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全面地掌握小提琴演奏技術與掌握完美的音樂表現能力,提高小提琴演奏的藝術水平等。小提琴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都是“育人”的工作,并且是一個極其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對基礎感到枯燥,如何使學生從枯燥單一的技術訓練中獲得趣味,這就需要讓學生懂得基本訓練的重要性,懂得只有認真進行基礎技能的訓練,才能獲得高難度的技能、技巧。引導學生做好基礎訓練,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不容忽視的任務。
在教學中,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好用簡明、形象、生動的語言或比喻說明高深的道理,使學生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并能增加學習興趣。比如右手持弓的問題,我曾概括為“三點一線”。三點即小指、中指、食指與弓桿接觸的點。一線,即弓在三指點上形成的一條斜線,并給學生作右手示范動作,使學生掌握弓的要領。但由于對右手手指持弓的分工不夠明確,對各指的功能及其作用不夠理解,因而,弓在琴上的運行操縱不夠自如,我進一步講解右手各手指的作用拇指與中指相對揑弓,食指在演奏中承擔“壓力”作用,小指負擔著平衡作用,無名指則起著運弓的輔助作用。通過講解使學生理解各個手指的功能,從而在演奏中進行有效的、有目的的調整與調動弓的運行。通過不斷的實踐演奏、體會,學生從理論上理解了,在實踐運用上也得到了驗證。
如何體會手指觸弦時的放松動作與靈巧性,我曾對學生講:左手手指觸弦是,要打得重,壓得輕,像小錘敲釘子,不要像手指按圖釘。換句話說,即手指剛接觸弦的一剎那要重,等手指觸弦之后立即放松。若像正步走那樣費勁,雙腿易累、不能持久,僵硬的腿不可能產生靈巧性。運用此類的比喻對學生講解都是行之有效的,使學生從枯燥的純技術訓練中得到一些趣味,提高練琴的興趣。
在基礎訓練的同時,音樂表現并不能偏廢。應當重視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啟發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適當根據學生的技術程度、選擇一些易于理解、易于表現的樂曲進行演奏,使學生懂得音樂語言的含義及作品表現的內容,以及如何正確地選用技巧手段、弓、指法運用的原則等。
在教學方法上可采取分析法。對每個學生的演奏與考核進行評論,使學生發揮所長,改正缺點,補其不足。要從教材到教學方法,以至學生的練琴方法等各個環節進行分析,目的是“對癥下藥”。
教學上采取分析、對比的方法啟發與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再創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學會獨立處理藝術作品的能力。要求學生聽音樂會、聽唱片或錄音資料,從同一音樂作品不同演奏家演奏的對比中,找出不同的藝術處理手法、特點和風格,使學生在演奏中,既不生搬硬套地全部模仿,也不墨守成規地受到某種約束。從大量分析、對比中,找到理論與實踐中最有利益的部分,并加以利用吸收,從感性到理論上獲得新的收獲與新的追求。
在教材的選用方面,除對于傳統的小提琴各類技巧練習和小提琴高級階段規定的練習曲和樂曲,還必須演奏中國作品,學會民族音樂語言的表現與演奏方法,如對五聲、六聲、七聲等民族調試所創作的音樂作品的演奏與分析。對各種滑指、和弦及各種特殊弓法、指法的運用,逐步達到掌握民族音樂演奏的規律及表現民族音樂的各種手段。
在小提琴教學中,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對特技的練習很感興趣,如右手喜歡練連跳弓(飛弓),左手喜歡在難度大的樂句上玩味,而不大重視或者忽視了常用技巧的練習,對一般性的樂句或樂段演奏得不規格,連弓演奏得不夠干凈有力。這些學生如果只在一條弦上演奏弓樂句時,還不顯得有什么問題,但如在連續換弦把位時演奏跳弓,缺點就明顯地暴露出來了,如節奏不準、左右手配合不好、發音不夠清晰等。這說明學生還沒有掌握好跳弓的要領,如右臂換弦的角度、左手換把時的節奏,各自都沒有解決好,因此左右手無法很好地配合。教師必須從基本演奏原理上予以講解,并進行嚴格的技術訓練,以彌補基本技能的不足。
另一種情況是: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發揮獨立思考,讓學生在藝術上有所獨創,于是學生就常出現任意“創造”的不良現象,對樂曲中的弓法、指法、速度、表情毫無原則地加以改變,這種任所欲為不符合邏輯演奏,不能有原則的約束。必須既要合情,又要合理。不能粗枝大葉,只圖演奏方便而不顧藝術效果。比如《思鄉曲》,主題音樂深沉,只有在D弦高把位演奏才有深厚的思想情緒。若在A弦上第一把位演奏,演奏起來方便、簡單,但音樂效果貧乏,單調空白,沒有深沉的思想情緒。在弓法、指法制定上,一定要給學生指出其原則,從樂曲感情需要出發,而不是從演奏方便出發。
總之,因人而異地給予學生從技術到藝術,從理論到實踐,自始至終進行認真負責的指導,使學生在演奏上有完美的藝術表現力,理論上有獨特的見解與創造,從而達到為國家培養優秀的音樂與藝術人才的目的。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