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老師,您好!我今天休息,過來看看你。”一個熟悉的聲音,一轉身,原來是去年畢業的某同學。“是你啊,謝謝你有心來看看老師。過來坐吧。”此時我腦海里不斷閃現與這位“問題學生”當年過往的種種情景。
一 初次交鋒
2009年8月31日,學生報到首日,師生第一次認識談話時。我講得情真意切,同學們也聽得聚精會神,不料一名男生推門而進,如入無人之境,落座后隨即掏出手機,于是頻繁進出教室,不斷接聽、撥打電話。居然有這樣的學生!做了這么多年的班主任,還是第一次遇到。心中忿然,不由緊蹙雙眉:“后面那位同學,你視集體紀律為無物,把同學老師當空氣,你給我站起來!”“為什么要站起來?”“你竟然不知為什么?你只要明白什么叫‘站起來’就可以了!”他滿不在乎地站著,一只腳還在不停地抖動。我勒令他站好,他站姿始終沒有任何改變。我感到顏面無存。“好吧,你就這樣站著,課后去我辦公室。”
在辦公室,嘗試與他交流,任我怎樣說怎樣問,他都一言不發,依然不屑一顧。無可奈何,我拋下一句:“今天我講的話,不管你聽沒聽進去,再有類似違紀事件發生,就請你家長帶你回去教育。”他快步出門,留下門與門框響亮的撞擊聲,同事滿臉驚愕。
我暗自頭疼:一根軟硬不吃、“刀槍不入”的“硬骨頭”,不“一烙鐵燙平”,等待我的必然是狼狽不堪,班集體建設將無從說起。
二 嚴防死守
對于該生,我不假思索地首選了“嚴防死守”。為了能夠嚴加控制,特地找到了他的父親,當其面與他“約法三章”:課余時間要全待在教室里;課外活動要全由我安排;有重大違紀事件要離校走人。他父親表示支持。可沒多久,他總能鉆到空子溜出校園,找人打牌或上網……我隔三差五批評教育他,他總習慣性地頂嘴、蠻不講理、死不認錯。任課老師告狀不斷,他卻認為老師聯手整他,抵觸情緒與日俱增,乖張行為愈演愈烈。
我的法寶“嚴防死守”為什么失靈了呢?我的工作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呢?我痛苦并思考著。
三 改變策略
高壓式教育沒有預期效果,甚至適得其反。我冷靜反省自己,認真尋找對策。記得當時我在班主任工作札記中寫道:
“也許伴隨著高壓管理的更多的是否定,而教育者又不能設身處地考慮到他的感受;也許一次次嚴厲的批評,其實卻在一次次打擊著他的自尊。加之認知能力有限,又有太多叛逆色彩。各種因素聚合反應,師生間心理距離越來越遠,矛盾越來越深,教育行為也難免南轅北轍。”
于是盡可能少批評多激勵,努力尋找其閃光點并及時贊揚。某天沒有遲到早退,幾天來沒被老師批評,做了作業或回答老師提問等,都大張旗鼓表揚。剛開始還真起了一些效果,只是效果和維持時間不長,懷柔雖然沒收到預期效果,但起碼改善了師生關系。此外,我看到了他并非“刀槍不入”的地方,覺得應蹲下身軀,用寬容之心去感化,將是有效轉化的一個路徑。當時我雖然失望但沒有丟掉信心。
四 抓住契機
該生父親來電話求助。其所在社區對孩子就讀大專且經濟困難家庭給予特殊補貼,因為找不到錄取通知就不好享受補貼,他希望老師能幫他,在學校可以找到錄取通知。第二天一早,我就帶該生一起去招生處。無奈因學校剛搬遷,相關資料尚未整理歸檔,只好大海撈針一般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幾大柜的材料中找到了該生一年前的錄取通知。那一刻,雖然他沒有說話,但眼神中分明存有感激。于是有了一段心與心真誠的對話,他向我敞開了一直封閉的心靈之門。
他曾經是個好學生,多次獲“三好學生”榮譽。讀初中時父母離異,家人對他不管不問。他想用近乎自虐的方式吸引父母的關注,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老師只是不滿、指責他的退步,沒有適當地拉他一把,他從此自暴自棄,一步一步沉淪為“問題學生”。
我終于走進該生的內心世界,該生也近距離看到了老師精神世界中真誠的一面。這雖然緣于一個偶然,但用赤誠、熾熱去撞擊一顆暫時缺失了生活熱情的心臟,迸發出美麗火花,那是一種必然。該生一步一步走上了正軌。
五 再讀舊文
如今坐在我面前的他,不再乖張桀驁,心底坦誠陽光,待人謙遜有禮,與初識他時判若兩人。我們一起翻看畢業相冊,回首過往,暢敘今天,其樂融融。作為陪伴他走出人生“沼澤之地”的老師,內心喜不自勝。送別該生后,我難以收回心緒,興致起,翻檢班主任工作札記,讀著當時的文字:
“找到通知書的同時,在該生眼神中找到了我所期盼的東西,內心有一種莫名的興奮,隱隱約約感知苦苦尋找的那把鑰匙就在不遠處。”
后來我終于明白,那把鑰匙就是老師的那份摯愛,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須用愛去深入人心。
“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寬容。學生犯錯時不只是指責,還要有體恤的情懷。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智慧。對于問題學生,只嚴加監管不行,你要讓他了解到你內心的那份摯愛;只是一味指責不行,你要善于發現他隱性的閃光。”
讀著舊日文字,想起教育大師陶行知先生獎勵學生王友四顆糖果的故事。在用泥巴砸同學事件中,他發現了王友守時、知錯、善改和良善的優秀品質并予以嘉獎。在佩服其教育藝術的同時,更感動他博大的胸懷。一個教師的胸懷有多大,他教育的舞臺就有多大。想起初識與該同學的那場交鋒,非常羞愧:考慮更多的是自身的體面,暴露了許多自私的東西。慶幸后來能更弦改張,沒使該學生在錯誤的路上走得更遠。
于是,靈魂深處涌起一種情感,情不自禁,提起筆,在上引文字的旁邊,奮筆疾書——
“做好后進學生轉化工作,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老師要很用心。”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