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創新能力高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創新能力的晴雨表,它不僅關系著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關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目前,中國企業的總體創新能力還較低,主要表現在缺乏創新人才、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上,由此不僅造成絕大部分外向型企業微利生產,而且也給整個國家和社會帶來諸多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企業創新能力 表現 危害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185-02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它不僅關系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利益,更關系著該國的國家安全和民族的未來。企業創新是國家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創新主要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產品為特征的技術創新。企業創新能力就是企業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系統地完成與創新有關的各項活動的能力。它包括在技術上能否開發出新產品,新產品在性能上能被用戶認可和接受,在利益上能否給企業帶來相應的回報。我國雖然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還不高,還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笆濉币巹澝鞔_指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其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是主要表現之一。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今后工作的主線,并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關鍵。因此,企業創新能力低會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其危害是巨大而長遠的。
一 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低的主要表現及其原因
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還不是一個創造大國,更不是品牌大國和經濟強國。由于種種原因,中國企業的總體創新能力還很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創新人才
人才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企業需要大量這樣的高素質的勞動者,更需要高科技研發創新人才,他們是能夠在某個領域引領企業緊跟最新發展方向,參與全球競爭,使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專家。目前中國企業缺乏的正是后一種人才。據調查,2008年,我國每一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僅24.8人,美國每一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約為90人,芬蘭每一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214人。2010年,在裝備制造業,我國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為1.26%,而美國為6.02%,日本為4.95%,法國為2.87%,德國為2.86%,英國為2.83%。究其原因,首先,是企業領導層重視不夠。企業沒有足夠的研發資金投入,也沒有其他配套投入,如制度、設施、企業文化建設等,缺乏一個適合創新人才產生發展的企業環境。企業家是否具有創新意識,決定著企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招聘、使用和企業的一切創新活動。其次,教育體系的弊端也是造成創新人才不足的重要原因。當前教育體系的主要弊端可歸納為不鼓勵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中小學采用“填鴨式”教學和標準化考試的辦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以應試為目的,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有些中小學生大規模的補課風潮,而孩子們連基本的自學能力都沒有,創新思維更無從談起。而大學教育脫離社會實際比較嚴重,學生仍然被束縛在需要死記硬背的書堆里,由此造成畢業學生不具備高度競爭市場所必需的技能和意識。同時,我國高校培養的大量工科博士生絕大部分又進入了行政事業單位,只有20%左右會進入企業,而其中主要是在外企,其次是進國企,最后極少數才會進私營企業。而在國外,大部分工科博士都在私營企業從事研發工作。第三,社會環境不利于創新人才的造就。創新需要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相應的土壤和環境。無論是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還是當前急功近利、浮躁安逸生活時潮的習染,都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造成了負面影響。另外,高級人才的流失也是造成我國企業創新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需要政府、學校、學術機構和企業等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合作。特別是企業不能坐等,相反,要在內部采取措施,尋求解決方案。
2.企業缺乏核心技術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低,普遍存在“重引進、輕消化”,“重模仿、輕創新”現象。企業缺乏首創型發明,沒有核心技術,不具備核心競爭力。據科技部統計,2005年,我國僅有萬分之三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2007年也只有1.1%的企業獲得授權專利,其中僅0.17%的企業獲得發明專利權。如彩電、手機、計算機、DVD播放機的產量居均世界第一,但關鍵芯片依賴進口。由此我國每年需要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大量專利使用費。作為全球彩電第一大生產和出口國,盡管通過中彩聯十多個企業長達三年的集體談判,每臺彩電的專利費由41美元降到了28美元,已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專利費仍然是個龐大的數字,手機也是如此。長期以來,外國品牌手機占據中國市場,近些年雖然國產手機有了長足發展,但2009年中國近5億部手機中漢字輸入法90%的市場份額被國外企業壟斷,國產手機生產企業每年為漢字輸入法軟件支付近百億元的專利費。2011年我國仍有50%的手機需要給外商支付每部手機售價20%的專利費,每售一臺計算機給外商支付售價30%的專利費,生產一臺DVD專利費接近10美元,因此,這些生產企業的純利潤微乎其微。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引進了大量所謂的“適用技術”,
而實質上這些技術在國際上僅僅是二三流、已經過時的技術。真正的高新技術、核心技術,發達國家是絕不外溢的。同時,國內的合資企業也過度依賴于外方提供的現成技術,自主研發動力不足,消極地影響了自主技術進步的速度。
3.產品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是絕大多數出口企業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出口產品不是世界知名品牌,如紡織品、服裝、電子產品等。
很多企業只是簡單地依靠來料加工或貼牌生產來維持生產運營,賺取生產鏈低端的微薄利潤。在一些產品的貼牌生產過程中,利潤額的92%以上都要被外資公司拿走,中國最多只剩8%。隨著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出口企業的效益進一步下滑,2010年3月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當時我國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僅為1.77%。中國的貨物出口額已穩居世界第一,但所出口的商品中90%是貼牌產品,擁有自主品牌的不足10%。2010年,中國有54家企業進入了全球財富500強,甚至擁有了全球市值第一的企業,卻很難找到幾個世界知名品牌。中國雖然是制造大國,每年卻要花費6000多億元人民幣從國外進口重大制造設備。光纖制造裝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膠印裝備的70%,都要依靠進口。中國實際上是“世界加工廠”,還不能算是世界工廠。
能否研發核心技術、創立自主品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決定著中國能否實現從貼牌大國到品牌大國、從加工大國到創造大國、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跨越。
二 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低的主要危害
中國企業缺乏創新人才、沒有核心技術、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知名品牌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中國淪為世界加工廠,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
1.微薄的利潤導致中國工人和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家只能維持現狀,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打工
從工人階層來看,工資收入只能解決衣、食、住、行中的前兩項,既買不起房,也買不起車,子女的上學問題也成為嚴重負擔,自身的提高發展更無從談起。從企業和企業家角度看,由于利潤微薄,也沒有能力拿出大量的資金進行科研投入,搞技術創新,以獲得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培育自己的品牌。多數企業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企業家也很難成長為世界級大企業家。
2.導致中國成為“低成本”的生產基地
由于中國企業沒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知名品牌,只能給全世界特別是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加工低附加值的商品,除了利用中國的廉價的勞動力外,還利用了中國大量的廉價資源。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中國是人口大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源消耗量非常大,許多寶貴資源瀕于枯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為出口企業生產消耗的,而獲得的微薄利潤無法予以補償。
3.生存環境嚴重遭到污染和破壞
工業廢水肆意排放,致使水資源從地表到地下,從江河湖泊到近海海域,污染相當嚴重;工業廢氣也加重了大氣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異常,極端天氣增多;到處新建擴建工業園區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耕地面積銳減,排放的工業廢棄物還污染了周圍的耕地和水源,人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
4.GDP總量和GDP增長率都居于世界前列
眾所周知,GDP是國內生產總值,即一年內國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也就是說,只要是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無論是內資企業生產的,還是“三資”企業生產的,都會計入GDP內,這樣作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其GDP總量和GDP增長率都會很高。也正是這個高的GDP總量和GDP增長率,成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讓中國承擔更多國際義務的口實。
5.造成了貿易順差的假象
一方面,在中國加工生產的產品大量出口,換取了大量貶值的美元,另一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核心技術產品出口,對我國實行嚴密的封鎖政策,造成了我國貿易順差的假象。而美國又假借這些假象對中國企業實行“雙反制裁”,向中國企業屢屢發難,以攪亂中國穩定發展的大局和良好的國際環境,遏制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實現美國永久的霸主地位。
企業缺乏創新能力,于國、于民、于企業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事實證明,“三高一低”(高污染、高能耗、高依存度、低附加值)企業生產經營獲取的貿易利益終究只能是暫時的、階段性的和伴隨巨大代價的。照此模式發展下去,只能喪失技術進步的動力,過度依賴發達國家的高科技產品,導致外貿結構畸形、貿易條件惡化、社會整體福利水平下降,并最終陷入“比較優勢陷阱”。所以我們必須搞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國家。
2006年中國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規定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發展目標,就是到2020年,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p>
參考文獻
[1]郭熙保、文禮朋.從技術模仿到自主創新——后發國家的技術成長之路[J].南京大學學報,2008(1)
[2]魏守華.國家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兼評近期中國創新能力演變的特征[J].南京大學學報,2008(3)
[3]劉志剛.科學發展與珠三角的政府管理創新[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3)
[4]尹蔚民.加快人才優先發展 努力建設人才強國——在中國人才發展論壇上的主旨報告,2010.10.22
[5]夏緒梅.企業文化對企業組織創新影響的內在機理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1(4)
[6]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1.3.17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