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節慶活動積淀著民族的情感、信仰和倫理,能為青少年提供精神給養,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青少年是參與節慶活動的重要群體,充分利用節慶活動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節慶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實現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189-02
中國的節慶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國燦爛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道德內涵,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節慶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還能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一 節慶活動的文化內涵
節慶活動是不同國家、民族、區域在長期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一種特定的社會現象,是在特定時期內,以特定主題活動方式,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一種社會活動。它或表達人們圖騰崇拜的心理,或訴說某種美好的愿望,或宣泄某種極端的情緒,或體現某種民族的精神,或流露某種價值取向。總之,節慶活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第一,節慶活動蘊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許多節慶活動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它揭示了自然的發展規律,將人類的社會活動與自然規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論是在萬物萌動的清明,還是月明如鏡的中秋,都為人們提供了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機會,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讓人們學會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第二,節慶活動表達出人們濃濃的情感。節慶活動的舉辦形式多以家庭聚會為主,如在春節、清明節等節慶活動中,人們表達出了對親人的無限關懷和對先人的思念。人們通過這些節慶活動,互相表達美好祝愿,密切了人際交往、維系了人際情感。由此看來,節慶活動是維系和諧人際關系的精神紐帶。
第三,節慶活動表達了人們美好的愿望。任何一種節慶活動都寄托了人們對美的向往與追求。從微觀角度來看,人們祈求健康長壽、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等。從宏觀角度來說,人們通過節慶活動盼望國家富強、人民安定、社會繁榮等。總之,節慶活動這一重要載體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 節慶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凝聚功能
節慶活動有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節慶活動的許多內容都是在中華民族與自然界斗爭、與異族侵略者的斗爭中形成的。因此,節慶活動從各個角度顯示了中華民族樂觀、自信、自強的個性和健康的心態及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強敵面前不折腰的精神。
節慶活動有助于促進民族認同。民族認同是逐漸培養而形成的,節慶活動以其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天然特點,去氤氳、渲染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在節慶活動中,人們遵守著同一個節慶模式,使用同一種語言,共享和體驗著節慶活動中流露出來的各種情感和思想,不斷受到節慶活動的熏陶,人們的民族認同感會油然而生。唐代的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種一致的情感心理,表現的正是民族認同。
節慶活動有助于增進民族向心力。每一個節日、每一種節慶活動實際上都在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向人們倡導堅強意志的民族向心力,所以,中華民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總能以一種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精神去面對。這種向心力正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
2.協調功能
節慶活動有助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的節慶活動大多與節氣時令有關,是歲時變化的體現。以冬至節氣為例,冬至過后白晝漸短,氣溫漸寒,容易凍傷,人們通過吃水餃來驅趕寒氣,防凍耳朵,這都是應天時、順自然的表現。節日中蘊含有周期而作的自然規律,舉行節慶活動有利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節慶活動有助于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人生活在社會之中,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節慶活動中所表現出的種種情感,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是加強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溝通與交流的紐帶。如中秋時節的舉家團圓,春節期間的走親訪友,都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節慶活動很好地協調著人們的人際關系。
節慶活動有助于協調人與自身的關系。這主要是指節慶活動幫助人們調節自身心理的功能。俗話說:“饞人盼節,懶人盼年。”這說明節慶活動可以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慶活動已經不僅僅保留在物質層面上,同時還有精神層面的東西。在節慶活動過程中,人們從繁瑣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去享受節慶活動帶來的歡樂和輕松,能適當緩解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壓力。節慶活動就像一支興奮劑,能給人們帶來嶄新的希望、別樣的慰藉,使人們對生活有盼頭、有奔頭,因此才有了“佳節清明桃李笑”的詩句。
3.引導功能
節慶活動能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政治觀。節慶活動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毋庸置疑,它會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國慶節為例,通過國慶節系列活動,能向全國人民展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實力,彰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提高人們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從而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
節慶活動能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節慶活動擁有許多道德資源,可以為我們今天所汲取利用。尊老愛幼是首要的道德資源,如逢年過節給長輩拜年,幼兒在春節可得壓歲錢等。節慶活動還拓展了普天同慶等道德觀念,強調了家國意識,如端午節對屈原的紀念,浸透了濃郁的愛國道德信念。此外,臘八節以飲食之法祛病驅邪,體現了人們“反對邪惡,珍愛生命”的人倫美德。七夕節對牛郎和織女忠貞愛情的贊美,表達了人們對愛情道德的態度。總之,節慶活動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節慶活動能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節日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人們能明白自己人生的價值,明白自己應做一個怎樣的人。如端午節時人們會紀念屈原,因為他用有限的生命闡釋了什么叫愛國,從而換取了人生無限的價值,正是這種無限的價值鼓舞后來人,引導后來人時刻懷有一顆對祖國的赤誠之心。所以節慶活動能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約束功能
節慶活動往往蘊含著人們在生活中所遵守的倫理道德規范,如節慶活動中的各種禮儀、儀式,實質上是一種道德的約束和節制,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而起到規范和教化作用,且這種規范和教化無論人們貧富貴賤,都要遵守。此外,節慶活動中的言行禁忌也體現了節慶活動對人們的道德約束。
三 節慶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
節慶活動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維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實現節慶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徑。
1.社會要重視節慶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一方面,黨和政府要積極保護節慶活動。節慶活動能否大力推行并發揚光大,進而讓人們感受到它的思想政治魅力,關鍵還要看政府是否懂得保護它、繼承它、規范它、挖掘它,為它注入時代的氣息。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政策加強對節慶活動的保護,不僅要繼承優秀傳統節慶文化,更要注入新的時代氣息,不斷推進節慶活動的創新。另一方面,大眾媒體要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大眾媒體應利用節慶活動,發揮其對受眾群體的正面引導作用。如在重陽節可以播報大學生走入敬老院真誠獻愛心的事例。另外,大眾傳媒還應加深傳統節日文化研究,創新宣傳報道形式,從點到線,從線到面,靈活利用節慶活動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2.學校要推進改革,使節慶活動校園化
第一,改革課程設置。一方面,學校應充分利用節日契機,組織開展節慶活動的系列講座,講座圍繞具體節慶活動的來源、內涵、活動等內容展開,其中巧妙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學生聽完全部講座給予相應的學分,讓學生通過系列講座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開辟節慶活動第二課堂,組織學習興趣小組,積極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讀一些與節慶活動有關的書籍,從而提高學生對隱藏在節慶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的認識。
第二,調整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節慶活動為切入點,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這就避免了簡單地向學生進行枯燥無味的理論灌輸,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三,改革教學形式。要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不僅要在課堂中給學生傳授節慶活動的相關知識,還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慶校園活動。如清明節去烈士陵園掃墓,重陽節去養老院開展敬老活動等。另外,還可以開展節慶主題班會,通過這些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動的參與、體驗過程中,讓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3.家庭要重視通過節慶活動對子女進行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首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平日的家庭文化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細水長流、潛移默化的,那么節日中家庭文化氛圍對孩子的影響則是大張旗鼓、立竿見影的。父母要力行節慶活動的傳統習俗,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為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孩子形成正確對待節慶活動的態度。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中,除了有形的節日習俗如重陽節關愛老人,還有那些無形的家庭文化如父母的言談舉止、社交方式等。每逢佳節,不要只是停留在吃喝玩樂的庸俗化節慶形式上,而應挖掘節慶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讓孩子的情感產生共鳴,在無意識中對孩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父母要帶領孩子參與到整個節慶活動中,讓孩子在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領悟節慶活動的內涵。如在中秋節,一家人團坐一起,品嘗月餅,暢敘親情,其間可以為孩子講敘中秋節的來歷、風俗等,讓孩子深刻理解團圓之意。清明節要帶領孩子去親人的墳上祭奠,通過這些活動對晚輩進行無聲的教育,啟發他們熱愛生命,敬重長輩,遵從孝道,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實效性。
總之,節慶活動是歷史的積淀,其中蘊含著無盡的思想政治教育寶藏,它在社會中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極高的參與度,因而,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再合適不過了。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董宜彥.論傳統節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學理論,2011(13)
[3]饒武元、黎欠水.論傳統節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J].江西教育科研,2007(5)
[4]劉麗華、吝瑩瑩.傳統節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開發利用研究[J].知識經濟,2008(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