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是由英國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發展而來的,因而美國文化與英國文化在許多方面基本一致。但是,獨立后的美國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征,這也正是英美文化存在差異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英美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191-02
文化差異是由各種因素構成的,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口組成、社會制度、歷史進程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導致某一群體形成了區別于另一群體的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
美國獨立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這種子國同母國的特殊關系使得兩國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傳統習俗等方面存在諸多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因而,人們很容易誤認為英美之間不存在文化上的差異。事實上,英美文化雖然在多方面具有同一性,但是文化差異仍然存在。本文擬從語言、人口、政體、習俗、節日幾方面來具體闡述英美文化差異。
一 語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相當密切。著名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在描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時說:“語言永遠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文章所表達的意思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所屬文化相關聯。歸根結底,離開了相關文化,詞匯就失去了意義。文化的不同自然而然意味著語言的不同……”由此可見,文化差異包括語言差異。
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并不是兩種獨立的語言。眾所周知,美國是由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的國家,英語也是被移民美國的英國人帶去的。在過去的幾百年時間里,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發展各不相同,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并不大。這些差異體現在發音、拼寫、詞匯等方面。
正如每個地方有自己的方言一樣,英美兩國由于地理位置相距甚遠,發音規律各不相同。這也正是為什么人們把英語發音歸為英音和美音兩類。在拼寫上,美國英語較之英國英語更簡潔,更接近發音,如color(美)/colour(英),realize(美)/realise(英),theater(美)/theatre(英),prolog(美)/prologue(英)。英美語言在詞匯方面的差異體現在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表達同樣的意思時選詞傾向不同,如flat(英) /apartment(美),lift(英)/elevator(美),rubber(英)/eraser(美),postbox(英)/mailbox(美),film(英)/movie(美)。
二 人口
英美兩國同為移民國家,但人口組成各不相同。
英國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從歐洲入侵英國的不同人種組成,包括伊比利亞人(Iberians)、凱爾特人(Celts)、古羅馬人(Romans)、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北歐人(Danes)、諾曼人(Normans)。其中入侵英國的日爾曼族(Germanic tribes)的盎格魯人(the Anglos)、撒克遜人(the Saxons)和朱特人(the Jutes)構成了現代英國人的基礎。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移民大國。美國人口的80%來自歐洲,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在19世紀時來到美國的。人數僅次于白人的是黑人,此外還有土著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中國人、菲律賓人等。因此,美國被稱為“民族文化的大熔爐”。
三 政體
英美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兩國政治體制的本質相同,都實行三權分立(即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和資產階級獨裁,但兩者形式不同。
英國的政治體制是君主立憲制。根據英國王位繼承原則,英王是世襲的。英國憲法規定,英王是國家元首、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司法首領、英國國教世俗領袖。但英王的權力只存于名義上,英國人常用“臨朝而不理政”來描述英王的實際地位。法律上的這些王權早已讓給內閣。議會掌握立法權,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組成;內閣是英國政府的領導核心;司法權由大法官行使,檢察長和副檢察長也行使一定的司法權。
美國實行聯邦制。根據美國憲法,國會為最高立法機關;總統在行政上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三者之間相互制約。
四 習俗
在傳統習俗方面,英美兩國各有特點。
英國人喜歡談論天氣,他們通常談論的第一件事就是天氣。這與英國變化無常的天氣不無關系,有人甚至說:“一個人可以在一天之內體驗到四季變化。”所以,在倫敦看到晴天有人穿雨衣或帶雨傘就不足為怪了。
美國歷史的特性造就了“自己動手(Do-It-Yourself)”的民族精神。數百年前,當那些窮苦的歐洲人最初來到這片土地上定居時,呈現在他們眼前的是大片荒野。為了能耕田種糧,他們得開荒;為了能取暖做飯,他們得開礦;為了有棲身之所,他們得建房……所有的一切都是靠他們的雙手完成的。因而,美國人尊重勞動,也非常尊重那些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人。
五 節日
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等都是大家熟悉的西方節日,但并不是所有節日都是英美兩國共同的節日。感恩節是一個典型的美國節日,它是始于新教徒移民的一個歷史的、國家的、宗教的節日。102位新教徒為了逃避英國國教的宗教迫害,于1620年9月乘坐“五月花”,在海上航行了66天后,于冰天雪地之時來到現在的普利茅斯。寒冬過后,人數僅剩一半。第二年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下,這些新教徒學會了耕種,秋天取得了大豐收。為了感謝上帝的仁慈、關愛,他們邀請印第安朋友赴宴,狂歡三天。此后,慶祝日期幾經更改,最終美國國會將感恩節定于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文化的構成因素很多,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美國文化與英國文化在多數方面保持一致,又在一些方面互不相同。美國歷史學家路易斯·哈茲在其名作《美國的自由傳統》中提出的“碎塊論”對這一現象作了如下解釋:美國是英國宗教革命時期從英國這個母體甩出的“碎塊”。被甩到北美大陸后,由于外部環境徹底改變,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美國這一“碎塊”主要保留了它在脫離英國母體時所具有的母體特征,又按照環境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進行衍變,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形成自己獨有的特征。
參考文獻
[1]隋銘才.英美概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傅廣生.從英美社會保障制度特點看英美文化的差異[J].廣西社會科學,2005(9)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