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后,美聯儲企圖力挽狂瀾,使美國經濟從金融危機中走出來,然而時過五年多,美國經濟仍然沒有走出危機,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民眾對美聯儲這個主宰美國經濟的決策機構已經喪失信心。本文首先分析了美聯儲誤判美國經濟及出現經濟危機所產生的惡果;第二,分析了美國的貨幣政策在金融危機中屢屢失敗原因;第三,分析了美聯儲還能否恢復其信任走出危機,這對美國經濟事關重大,對全球經濟也事關重大。
【關鍵詞】美聯儲 金融危機 貨幣政策 信任危機
一、美聯儲錯誤判斷產生的惡果
在2007年8月美聯儲召開的一次會議上,美聯儲官員對美國和歐洲金融市場的形式進行了分析,他們注意到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逐漸成為阻礙美國經濟正常發展的毒瘤,金融市場的波動和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美聯儲主要政策工具就是“聯邦基金利率”,即銀行同業間的利率水平。沒有哪一個消費者能夠申請到以隔夜聯邦基金利率為計息標準的貸款,但是聯邦基金利率的任何一個微小的變化都會直接導致市場上其他利率水平發生相應的改變,從而影響整個美國的經濟發展。
按通常觀念,當美聯儲決定降低聯邦基金利率時,他們也可以采取創造更多的信用貨幣的做法。在電子貨幣的天下,美國可以肆無忌憚的印刷更多的貨幣,隨后這些新創造出來的貨幣可以購買美國國債。于是美國商業銀行持有的國債減少,可用于放貸的貨幣持有量增加。這種貨幣供給的增加有助于降低貨幣的價格,即降低利率。如果美聯儲打算提高聯邦基金利率,那么便可以出售自己持有的美國政府債券,于是金融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就會減少。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其資產包括政府債券和各種貸款,負債是流通中的貨幣和存款準備金。這些資源就是美聯儲在金融市場上制造事端的能量源泉。
2007年8月,美國住房抵押機構宣布破產,當時已有50家左右抵押貸款機構宣布破產倒閉。美聯儲擔心形勢日益惡化的金融市場會對實體經濟造成損害。美國的金融精英們已經感到危機來臨了。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羅森格倫回憶說:“當時我們并不了解未來的形勢會變得這么惡劣。我們希望困難只是暫時性的,我們本不愿意過多的采取政策調控,以免產生負面的遞出效應,基于我們當時掌握的信息,再加上先前也曾幾次暴露過的金融機構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我不敢確認這是當時的最壞的估計。”由于美聯儲的錯誤判斷,美國人失去了化解金融危機的最佳時機。
由于美國經濟的急轉直下,美聯儲的判斷很快被市場顛覆,2007年8月9日法國巴黎銀行突然宣布,暫停處理三家投資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基金賬戶提款申請,歐洲各家商業銀行突然之間把隔夜拆借利率推高至4.7個百分點,與4%的目標利率形成較大的差距。對于市場來說這是一個明顯信號,說明歐洲中央銀行已經處于高度戒備狀態,他們對歐洲各大銀行當前的困難有多嚴重并不清楚,他們的這一舉動意在試探歐洲各家銀行對流動性需求到底有多大。
此時美聯儲的高管們感到擔心了,過去的老觀點認為,房地產價格泡沫破滅后,房屋建筑商和消費者會因此遭受一點損失,但是整個實體經濟仍然保持良好的勢頭。這時美聯儲官員的自信心也沒有了,他們希望美國的出口業和資本充足的銀行仍能推動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然而2007年8月上旬金融市場的形勢急劇惡化,逐漸讓美聯儲看到美國經濟已經陷入金融危機之中了。
這種局面令美聯儲不知如何應對,因此美國經濟戰略也改變了方向,美聯儲甚至縱容華爾街的精英們在金融市場上翻云覆雨,過去都是美國人贏了,然而當美國人把證券化作過頭,使美國實體經濟發生衰落的時候,美聯儲也不知道如何似好了。
二、美聯儲為何招招不靈
當美國金融危機來臨之際,美聯儲當然也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企圖化解美國的金融危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2007年3月說:“金融危機是很難預測的,每一段金融市場的動蕩時期都有其特殊之處,但是,對于絕大多數金融危機而言,他們都有兩個共同點。首先,嚴重的金融危機波及市場或金融機構,要么是規模非常大,要么是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次,大多數金融危機的起因都可以追溯到主要的金融市場參與者群體沒有遵守‘審慎原則’或‘市場自律原則’這一原因?!辈峡税l表這一講話時,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家尚未償還的債務總額5.2萬億美元,僅兩家公司的債務比美國政府持有的債務4.9萬億美元還高,我們真很難估計美國大大小小的公司所欠債務總額該有多大,糟糕的是整個美國及西方世界的金融環境都深陷泥潭,銀行彼此間借貸已經十分謹慎,即使有些金融機構提供借貸也非常的不情愿。銀行體系之外的其他金融機構——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從事貸款證券化的券商和投資者,其業務規模已經超過了銀行體系的核心業務規模。
1999年美國國會在格林斯潘的鼓動下,廢止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大型金融機構開始逐漸轉變成同時兼營銀行—保險—證券交易業務的巨無霸。例如花旗集團,不屬于美聯儲監管范圍的投資銀行規模越來越大,在金融體系內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家金融機構剛剛放出貸款,另一家金融機構就將其打包買入進行證券化處理,隨后便將打包資產為擔保發行證券出售給投資者,接下來第三家金融機構介入,以這些貸款為標的出售保險產品。于是,美國銀行體系的“影子業務”規模越來越大,受美聯儲保護的銀行買入大量的證券,產品數量之多讓人無法統計。誰都不知道這種局面的命運如何。
然而面對這種混亂的局面,美國的金融監管體系沒有跟上形勢的變換。按照自20世紀30年代一直執行的職能分工,美聯儲和其他銀行監管機構應該對商業銀行嚴格監管,然而像貝爾斯登、雷曼兄弟、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金融機構,幾乎沒有感到有人對其進行金融監管。美國金融監管機構認為他們的工作重點是保護這些金融客戶的安全,執行有關信息披露和金融欺詐的法律法規,至于這些大券商是否過于冒險激進并不是證券交易委員會關注的焦點。隨著時間的流逝,美國各種不同類型金融業務之間原本存在的防火墻慢慢坍塌。同時羅斯福新政時期推出的許多立法已被國會撤銷。美國又是一個經濟秩序十分混亂的國家,彼此協調不利。因此,舊的法案已被取消,能夠適應當前金融環境新的法案又沒有建立,在美國的金融市場上,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監管真空。
所以當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面臨破產的危險時,美國的五大投資銀行各個都有問題,美聯儲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不知他們應該干什么。美聯儲確實希望通過向運轉不良的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來尋找一條能幫助華爾街走出困境的路,但美聯儲的一次又一次行動都沒有成功。
三、美聯儲能恢復公眾對它的信任嗎
2008年的金融危機壓垮了美聯儲這座神殿,盡管金融危機之后,美聯儲企圖力挽狂瀾,但最終沒有起到什么作用。2008年1月份美聯儲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從5.25%下調至3%,接著一直下調到2008年底,使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為0,美聯儲曾請求國會批準動用7000億美元的稅收收入用于重建和改革美國的銀行體系。同時美聯儲還將增發幾千億美元的新增貨幣為輔助。美聯儲贊同并支援奧巴馬政府提出的價值7870億美元的減稅和增加財政收入計劃,以滿足消費者、企業及海外市場活動的需求不足,到頭來這些措施都沒有起到什么良好的效果。
(一)美聯儲在重建美國經濟過程中沒有獲得市場和公眾的信任
過去美聯儲都是在經濟動蕩過程中力挽狂瀾的神殿,2009年伯南克認為美國經濟可能呈現最佳復蘇結果,因此他重新啟動貸款買賣交易證券化及充實銀行資本規模以幫助其發放更多的貸款,不過這兩項措施沒有收到成效,在救助貝爾斯登和美國國際集團的時候,財政部和總統一時間無法批準大的資金救助方案,而美聯儲依靠增發貨幣向市場注入了幾萬億美元的償貸資金,此舉當然遭到猛烈的批評,后來證明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
(二)美國國會政客的選票干擾了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實施
在美國這樣的國家里,獨立的中央銀行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它追求長期經濟目標,這與政客們的短期實際利益發生沖突。在美國為了阻止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美聯儲搖身一變成為金融體系穩定的“總負責人”,同時也是美國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的監管者。這種規則讓一些美國政客不舒服,他們感到不民主。美國經濟學家伊森·哈里斯在他的《伯南克的美聯儲》書中說:“美聯儲制定的政策總是偏向金融機構和有錢人。那些沒有經過選舉的聯儲理事有權決定‘哪些人興旺發達,哪些人注定失敗?!环N極端觀點認為美聯儲是陰謀控制全球經濟的參與者。”
(三)“模糊政策”毀掉了美聯儲
2007年8月伯南克已經意識到美國經濟處在危險的邊緣,然而美聯儲沒有采取果斷措施。直到2007年12月,美聯儲才開始嘗試用新方法向銀行提供貸款;2008年1月美聯儲才意識到必須加快降息的步伐與節奏。他們為什么這樣做,美國人這樣的解釋:“中央銀行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和名望,有足夠的動機不向公眾公布詳細而高度具體的政策目標,因為如果目標很清晰且易于觀察的話,那么如果最終沒能實現,這將會招來公眾對中央銀行的批評。”這也是美國貨幣政策無效的原因之一,當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誰知道美聯儲的官員在想什么?
(四)美聯儲的政策缺少透明化
美國是一個天天講透明化的國家,但在美聯儲的決策圈子里卻沒有透明化。美聯儲的不透明,是美國的社會體制決定的,如果完全透明,美國人又怎么能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翻云覆雨呢。金融危機給美國的金融體制以重重一擊,也是給美聯儲的重重一擊。不知美聯儲能否吸取教訓,用正確方式恢復人們對美聯儲的信任。
參考文獻
[1]格林斯潘.《黃金與經濟自由》.
[2]<美> 大衛·韋塞爾.《我們相信美聯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3]<美>格倫·哈伯德,彼得·納瓦羅.《毀滅的種子》.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4]<美>伊森·哈里斯.《伯南克的美聯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1版.
[5]<美>伊森·哈里斯.《伯南克的美聯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6]<美>馬丁·邁耶.《美聯儲》.中信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作者簡介:趙宇(1982-),女,吉林省長春市人,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金融學老師,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