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2年8月1日起,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總體而言,這個改革提高了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的監管效率,減少了進出口企業、銀行、外匯局、稅務局在貨物貿易運作、管理方面的時間和人力,降低了社會成本,有利于進出口企業誠信意識的增強和競爭力的提高,對我國的對外貿易有正面的促進作用。但在改革新政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人員素質不高、貿易信貸管理不完善、系統操作不便等問題,應盡快完善。
【關鍵詞】貨物貿易 外匯管理 政策 問題 建議
一、存在問題
自2012年8月1日起,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國正式實施,改革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簡化了業務操作流程,促進了貿易便利化。但在改革新政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人員素質不高、貿易信貸管理不完善、系統操作不便等問題,應盡快完善。
(一)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難以適應貨物貿易改革的需要
1.企業方面。新政策對進出口企業的業務操作能力、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企業尤其是縣域中小企業的業務人員都為兼職,流動性大,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對新增操作員、給操作員賦權、做企業報告等具體業務操作不理解,工作的主動性不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貿易信貸報告的數據質量,增加了企業自身的違規風險和外匯局開展綜合分析等相關工作的難度。
2.外匯局方面。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對基層外匯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基層外匯局人員配置一般為3~5人,難以適應近年來外匯業務量的快速增長,并且操作型人員居多,綜合分析和準確判斷能力尚有欠缺,監測分析水平亟待提高。
(二)貿易信貸管理有待完善
1.貿易信貸未實行額度和期限管理,報告金額無上限,企業資金可自由進出。新的貿易信貸管理制度未采用額度和期限管理,致使企業資金可無限制地自由進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的情況下大量資金涌入,企業可無限制地進行100%以上的預收、延付報告;一旦形勢出現逆轉,企業又可無限制地進行100%以上的預付、延收報告。貿易信貸無期限約束助長了超長期貿易信貸的存在,容易成為境外“熱錢”流入的便利渠道,顯然不利于外匯局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管。以轄內某企業為例,其預收貨款到位至貨物出口的周期最長可達一年,相當于企業舉借外債一年而不經外匯局審核。在目前信貸趨緊的形勢下,借預收貨款融資的現象將愈加普遍。預付貨款也存在類似問題,以轄內某企業為例,2011年2月預付了190萬美元的銅精礦款,到目前還沒有到貨,其周期已快接近兩年。
2.貿易信貸報告的數據質量有待提高。按照新制度規定,企業通過監測系統報送貿易信貸交易數據,但企業自主報告存在較大隨意性,經常出現報告過度或不足、報告不實、遲漏報等現象,加之監測系統本身缺乏數據的邏輯校驗功能,既無法甄別系統數據的真實性,也無法確保其全面反映企業對外債權債務情況,從而影響了外匯局開展事后非現場核查的有效性。
3.貿易信貸比例管理缺乏有效手段。貨物貿易改革后,根據實施細則,外匯局對貿易信貸規模實施比例管理,對超過比例的可實施現場核查。而在現場核查過程中,對于超比例的企業,很多情況下仍難以核實其貿易背景或信貸資金結匯用途的真實性,企業如能提供相應能證明其真實性的貿易合同的情況下,外匯局往往只能放任自流。
4.缺乏有效的貿易信貸懲處機制,弱化了監管力度。新的貿易信貸管理辦法僅明確將報送貿易信貸數據錯誤率高且嚴重影響外匯收支與進出口匹配的企業,移交外匯檢查部門或將其列為B類企業。對違反貿易信貸管理規定的各種情形,均未明確相關的處罰依據,也沒有細化對貿易信貸違規行為的處罰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貿易信貸管理的有效性。
(三)貨物貿易操作系統有待改進
1.按照《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操作規程(銀行企業版)》規定,企業發生的延期收款或延期付款,企業應當在出口或進口之日起30天內,通過監測系統企業端向外匯局報告相應的信息。但企業反饋,其在簽訂合同時并未約定延期收匯(一般約定60天付款),出口后也未預計將延期收匯。但由于進口商單方面推遲付款,至實際收到款項時經核對發票等信息才知道已超過了規定的“出口或進口之日起30天內”,造成了延期收匯,無法及時通過監測系統向外管報告,而只能逾期后現場報告,由此造成企業操作的不便利性。
2.貨物貿易監測系統(企業版)沒有設置輔導期到期提醒功能,部分企業不知道何時需到當地外匯局進行現場報告,或由于企業人員大多為兼職且流動性大而遺忘了到期需到當地外匯局進行現場報告的義務。
3.操作系統不穩定。部分銀行、企業反映系統運行不穩定,經常遇到網站無法訪問、操作超時等情況。由于外匯牌價實時跳動,一日多價,導致客戶匯率損失,同時增加了柜面工作人員壓力。
(四)部門之間的協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地方各部門間長效協作機制有待完善。海關、稅務、外匯管理等部門之間的數據提供以及信息共享是此次改革的關鍵環節,而目前稅務、外匯部門的協調還沒有完全到位,各部門間的聯系還沒有形成長效機制,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規范化和制度化,以及時應對企業在辦理業務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
二、政策建議
(一)加強培訓指導,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新政策的實施效果
1.繼續加強對企業的宣傳培訓力度,并形成常態化的培訓指導機制,同時要求其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熟練掌握新政策實施后的業務流程,降低無意違規現象,提高工作效率。
2.建議總局加強對基層外匯局的非現場和現場核查的專題培訓,提高基層外匯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使基層外匯局核查人員能夠用科學的方法開展核查,增強核查的有效性,確保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持續、有效推進。
(二)完善貿易信貸報告管理
1.建立異常信貸資金預警監測機制,控制貿易信貸風險。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貿易信貸資金存在資金流和貨物流不匹配的特點,兼具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重特征,真實貿易背景難以把握,所以容易成為異常資金跨境流動的主要方式。對此,可按貿易信貸債權債務、期限、行業類別、所有制性質、企業規模等設置統計指標,對指標異常變化及時預警,并且在系統中增設企業貿易信貸指標監測功能,對貿易信貸報告期限較長(1年以上)且余額較大(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頻繁修改、刪除、變更報告內容(特別是收付匯時間、進出口時間)的,增加系統自動提示功能,防止企業通過自行報告隨意刪改數據,從而影響貿易信貸監測效率。
2.多措并舉,提高貿易信貸報告的數據質量。一是完善貿易信貸報告制度,增加注銷環節。貨物進出口或收付匯行為實現后,企業應通過系統報告注銷時間,修正貿易信貸發生時報告的預計進出口或收付匯日期,提高貿易信貸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二是加強內部核對。探索貿易信貸統計數據的校驗核對方法,充分運用國際收支申報系統的預收預付數據、貿易信貸抽樣調查等數據與企業報告的貿易信貸數據進行交叉核對,以提高數據的準確性。三是加強外部核查。加大對企業貿易信貸報告的事后核查力度,將報告質量作為現場核查的重要內容,同時細化對漏報告、虛假報告和不及時報告等相關違規行為的處罰依據和標準,完善貿易信貸處罰制度。
3.強化對超規模、超期限貿易信貸的監管。一方面,對非現場監測發現的貿易信貸余額連續多次超過一定比例及金額的,經外匯局提示后指標仍不見好轉的,可不經過現場核查,直接實施分類管理。另一方面,對超長期限的貿易信貸可借鑒資本項目外債管理模式,實行限額管理。對非“特殊貿易信貸標識企業”1年以上的貿易信貸,可借鑒資本項目外債規模管理模式,按照企業注冊資本或投注差(投資總額減注冊資本的差額)大小設置一定比例,控制其超長期限貿易信貸規模。
4.加大貿易信貸違規查處力度。如發現企業因操作失誤導致貿易信貸數據錯誤率高且嚴重影響外匯收支與進出口匹配情況的,則將其列為B類企業。如發現企業因惡意、虛假報告導致貿易信貸異常且情節嚴重的,則將其移送外匯檢查部門查處并列入C類企業。要明確對貿易信貸違規行為的處罰依據和標準,形成一套完整規范的貿易信貸監管法規體系,提高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水平。
(三)改進和完善系統操作
1.企業因市場因素或特殊原因未確定預計收付款日期導致的延期收付款,允許企業在超期后仍可通過監測系統向外匯局報告,以減輕企業和當地外匯局的負擔。
2.建議在貨物貿易監測系統(企業版)中設置輔導期到期提醒功能,方便企業輔導期結束后及時到當地外匯局進行現場報告。
3.提高系統穩定性。
(四)建立和完善地方各部門間的協調機制
首先,為使海關、稅務、外匯管理各部門間的協調更加順暢,應制訂協調制度,對各部門間數據交換或信息共享的方式以及聯系方式予以制度化,以提高聯合監管的效力。其次,各部門在交換各自的分類監管信息的同時,可以探討聯合監管的具體實施細則,對于遵紀守法的企業提供貿易便利,對于違規企業進行重點關注,通過聯合監管敦促企業自覺守法合規經營。
參考文獻
[1]參見江蘇省分局:“貿易信貸適度管理研究”《外匯管理送閱信息》2012年第26期.
[2]參見黃曉陽、李毓芳:“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試點下的貿易信貸管理”《福建金融》2012年第07期.
[3]參見中國外匯管理雜志社:《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政策與實務-進出口核銷改革(外匯局版)》中國工商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4]參見梁建華:“貿易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時代金融》.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