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水資源利益分配不公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不同地區間分配不公、不同行業間分配不公以及在代際間的分配不公。本文嘗試在對水資源利益分配不公的本質原因進行剖析的基礎上,借鑒羅爾斯正義論的兩大原則,提出民主參與和生態補償兩項建議,以期對水資源的利用和分配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審思。
【關鍵詞】水資源 環境正義 公平分配
水是基本的生產要素,又是影響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水資源利益分配公平與否對于我國戰略發展規劃的實現影響巨大。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工農業生產的加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惡化問題日益嚴重,認識和探討水資源利益分配中的公正問題很有必要。
一、水資源利益分配不公的主要表現
自然形成的水資源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分配不均衡的,因此水資源利益的后天分配對自然形成資源稟賦的不公進行有效的正和調節。目前我國水源利益分配不公的主要表現可概括如下:
(一)地區間分配不公
這主要表現在江河的源頭和中下游流域間的水資源利益矛盾:一方面,源頭人民為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要投入資金治理,而且要限制自身產業發展,必然要承擔不小的損失;另一方面,中下游地區可以直接享受豐沛的水源發展工業而不用為生態效益付費,這也無疑加大了中下游地區的用水量。
(二)行業間分配不公
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人們總會向有高收益的行業加大投入,對水資源的分配也不例外。因此,工業和城市擠占農業和農村用水就成為必然結果。同為工業的企業也會因為經濟效益的高低而受到不同的用水待遇,即便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也得到惠顧,這進一步造成了我國水資源利益的分配不公。
(三)代際間分配不公
近現代人類為了自身發展,過度的開發和利用水資源而不知節制,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自然的水循環過程,即便水是可再生資源也會由于“時間的偏愛”導致水資源衰竭和水環境退化?,F代人提前消費了過多的水資源,后代人又無法對此產生抗議,這對后代人類的利用產生不利影響。
二、水資源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
任何不公平的現象背后總有深層次的理論因素支配其產生,水資源利益的分配不公也是如此。而深受其影響的莫過于傳統自由主義和功利主義兩大理論了。
(一)受傳統自由主義影響,人們將個人的天賦權利當作價值核心,認為個人對利益的追求是合乎道德的
這使得集體和個人認為公共資源是無限的并且可以廉價獲取,因為不論如何,國家總會對資源利用的負效應買單。人們寄希望于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來調節此行為,而市場以私權利為主要調整對象,并不能解決水資源利益的分配問題。
(二)功利主義認為,為保證社會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得到實現,少數人的利益可以被侵害
按照這樣的邏輯,政府有足夠的借口在生存權、發展權與環境權之間的利益沖突上選擇自己的價值偏好。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在分配水資源時,政府必然將偏袒能產出高效率的地區和行業。又加上我國現存水資源的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了政府在作出決策時的不公傾向。
三、羅爾斯正義論對水資源利益公平分配的啟示
傳統自由主義過度強調個人的天賦權利而不加限制,這會造成權利和平等之間的對立。功利主義使用最大幸福原則作為他們的行為準則,為了追求社會整體的效益最大化而肆意侵害少數弱勢群體的利益,似乎更不可取。針對上述兩種理論的缺陷,羅爾斯在去粗取精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正義理論。正義理論包含兩個原則:“第一,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一是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二是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
羅爾斯在第一個原則中所表述的,基本上是政治社會中公民的基本自由精神,宣示所有人類都有平等的自由追求幸福人生,不管是在政治上或法律上,都應給予所有人平等的對待。這個原則維持了自由主義一貫捍衛自由的價值觀。羅爾斯在第二原則上強調“惠顧最小受惠者”,他指出,為了達成對每個人都有利的目標,必須從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一組人的觀點來看不平等的分配才可能實現社會平等的理想,因為平等的概念會要求我們先去滿足那些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的需要。
依據羅爾斯正義論的第一原則,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而行使平等權利最好的方式就是民主參與。政府領導永遠面對著這樣一個困境:一方面,人們期待他們找到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另一方面,人們不相信政治和政治體系,因為政府作為強勢的利益集團,總會極力利用政治過程達到增加本集團利益分配的目的。草根群體僅僅要求在影響他們自身利益的決策過程中扮演相應的角色。他們想利用參與的民主為自己工作。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民主的參與決策程序既是社會正義的條件也是其元素,它同時挑戰了制度化的排斥、承認缺失的社會文化和當今的分配模式。因此,水資源利益公平分享的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公開、查詢、使用都應有規范的渠道,政府機構和相關企業應免費向公眾提供,保障公眾能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還要建立完善的聽證制度,使公眾最大限度的參與其中行使自己的決策權,以促進和監督水資源利益的公平分享。
羅爾斯正義論的第二原則凸顯了對社會中弱勢族群的關懷,主張社會不應為了讓一些人分享較大的利益而剝奪其他人的權益,只有“惠顧最小受惠者”才能算做正義。盡管這樣的理論對于這個弱肉強食的現存生存法則而言太過理想主義,但我們仍想試圖借用相關回饋制度使得環境利益的不均達至平衡的狀態,水資源的生態補償則是一個很好選擇。水資源的生態補償是指運用政策和法律手段,通過資金、政策、制度、實物、技術、產業等補償方式,讓水資源利用的受益者及破壞者對水資源的保護者和治理者提供補償,以期實現水資源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實施補償時應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引入目標責任制,考核水源地水質與水量,進而影響補償標準;二是考慮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對相對落后地區給予政策傾斜;三是進行公平性分析,以確保堅持公正與公平的原則。除此,還要完善對水資源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的監管及評估、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立水資源生態補償效益評估機制等。
參考文獻
[1]孟浩,白楊,黃宇馳等.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
[2]劉文強,孫永廣,顧樹華,何建坤.水資源分配沖突的博弈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
[3]杜鵬,徐中民.公眾參與理論、方法及其在水資源集成管理研究中的國際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7.
[4]匡耀求,黃寧生.中國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保護研究的若干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
[5][美]約翰·羅爾斯,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張玥(1988-),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畢業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環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