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經階段,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自實施至今已有4 年多的時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梳理了跨境人民幣業務政策沿革,分析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完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跨境貿易 人民幣結算 人民幣國際化
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基本推進路徑是:貿易結算貨幣、儲備貨幣、資產計價貨幣。人民幣成為跨境貿易的計價結算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起點和基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環節是進一步完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自2009年7月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以來,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國際金融體系動蕩帶來的風險,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歷程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領域的重要選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環節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早在2000年前后,中國的一些邊境省份在與周邊國家如越南、柬埔寨、老撾、蒙古、俄羅斯等貿易中已開始采用人民幣結算,且漸成規模。2008年金融危機,美元、歐元等主要貨幣匯率波動較大,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貨幣,中國準備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2009年7月6日,國務院六部委共同下發了《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批準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共5個城市的365家試點企業可以在香港、澳門和東盟3個境外地區的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這標志著中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2011年1月,境外直接投資業務試點啟動。2011年7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地區范圍擴大至全國。
四年多來,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量明顯增加,跨境人民幣業務從“地域范圍”到“業務范圍”都有了很大的飛躍,從經常項目擴展至部分資本項目,尤其是允許對外直接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使用人民幣結算。2009年當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實現結算金額36億元;到2011年末,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量達2.08萬億元;2012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為2.94萬億元人民幣。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為2,802億元。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中,貨物貿易2012年全年累計較上年增長32%至2.06萬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全年按年增67.9%至8,752億元。在以人民幣結算的直接投資中,2012全年對外投資累計為292億元人民幣,按年增44.9%;外商直接投資累計為2,510億元人民幣,按年大幅增長176.68%。江蘇地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為5011億元、同比增長68%,占全國進出口總量的8.4%,其中與香港直接相關或經由香港清算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量2.63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89.54%。
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的分析
(一)增加了人民幣的境外存量
人民幣跨境輸出方式有對外貿易,這是目前人民幣輸出最主要的方式;境內機構人民幣對外投資;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跨境人民幣貸款;央行貨幣互換。為配合跨境結算業務開展,央行與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增加國外人民幣存量,貨幣合作進一步深化,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創造了有利條件。自啟動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試點工作以來,已與14個國家或地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達到1.3萬億元人民幣。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開展促進了香港人民幣存款業務的發展,增加了人民幣的境外存量。在過去幾年里,伴隨著人民幣升值的較強預期,香港人民幣存款余額大幅增加,從2009年末的627億元增長到2011年三季度末的6222億元。2011年四季度到2012三季度,受人民幣升值預期轉弱、投資渠道拓廣等因素影響,香港人民幣存款經歷兩個季度的負增長后,基本維持在5500億元水平。從2012四季度開始,香港人民幣存款余額穩步回升,截至2013年1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余額為6239億元。
(二)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債券業務的發展
在自2007年7月第一支人民幣債券在香港發行以來,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發展步伐日漸加快,2007~2011年香港人民幣債券復合增長率超過90%。2012年全年共計發行130筆,金額1111億元,發行主體以中國、香港地區企業為主。
在香港人民幣大額CD市場(人民幣大額CD全稱為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或大額存款憑證,是銀行發行的一種定期存款憑證,期限在6個月到1年之間),截至2012年12月末,香港人民幣CD存量已達到1173億元,同比增長60%。
(三)人民幣清算行數量持續增加
清算業務是在一種貨幣走向全球的過程中非常基礎的產品,清算的渠道網絡暢通,才能便利人民幣在全球的使用。
自我國正式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起,香港就成為了人民幣結算的重要市場。作為人民幣最主要的清算渠道,目前香港人民幣清算平臺接近202家參加行,其中179家是外資銀行的分支機構及內地銀行的海外分行,海外銀行在港開設的人民幣代理銀行服務賬戶已超過1300個。目前,中國銀行是人民銀行指定在港澳臺三個地區的清算行;而工行則是新加坡地區的清算行,同時,工行萬象分行成為老撾央行指定的當地唯一人民幣清算行;中行在馬來西亞也具備人民幣業務清算行資格。2012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授權中國銀行臺北分行擔任臺灣人民幣業務清算行。2013年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工行新加坡分行擔任新加坡人民幣業務清算行。這是中國央行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國家選定人民幣清算行,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2013年5月27日,新加坡人民幣業務清算行正式對外營業,開業首月清算業務量即超過600億元人民幣。辦理的業務類型即較為全面,包括新加坡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項下跨境匯款清算、本地匯款清算、與香港市場之間的離岸清算、銀行間頭寸調撥、定期存款、人民幣購售、拆借以及人民幣債券發行清算等。截至目前,已有52家新加坡本地及境外的銀行在新加坡人民幣清算行開立了人民幣清算賬戶,成為新加坡人民幣清算行的參加行,其中的39家參加行已通過新加坡清算行辦理人民幣相關業務。2013年7月中國銀行成為首家經盧森堡政府認可的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在盧全面開展人民幣清算業務。
三、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人民幣回流機制
制約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幣資本賬戶不可完全自由兌換、境外人民幣來源不足和投資渠道單一。目前境外持有人民幣的企業和客戶,除了存款或提前兌付其他貿易貨款,其在境外賬戶存有的人民幣暫時閑置時,投資以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的合規路徑不足。境外企業和客戶持有的人民幣不能順利地回流入到境內,回流的渠道狹窄,一定程度影響了其持有人民幣的意愿,從而成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深入推進的一個障礙。
(二)我國企業采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的意愿動機較弱
采用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企業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可以避免因匯率波動而造成的額外損失從而降低成本,節省勞動力和資金,還能加強對資金的管理,獲得相關的政策扶持。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中國是貿易大國但不是貿易強國,有超過一半的出口產品是加工貿易產品。我國企業大部分也是處于產業鏈和創新鏈最下游的加工組裝環節,規模小、利潤低。為了出口份額利益,這些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傳統的美元或第三方貨幣結算,采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的意愿動機比較弱。人民幣結算總額相較貿易總額所占比重仍然偏小,目前,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出口量約占我國進出口總量的7%。
(三)放寬資本流動管制和我國國情之間的矛盾
目前人民幣國際結算只能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展而不能擴展到更大的范圍,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許多歐美企業高管擔心中國對資金出入境的種種管制并不能給他們帶來他們所希望達到的利益。人民幣尚未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國外銀行及貿易商要獲取人民幣的渠道并非十分便捷和暢通,這也反過來制約了出口采用人民幣結算。
放松對資本流動的管制有助于降低此類不確定性從而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但是這樣就會讓中國經濟面臨資本快速流入和流出的沖擊。我國國內金融市場體系還不成熟,金融法律制度尚未健全,企業金融風險防范能力欠缺,高水準的金融監管機制也還沒能建立。如果此時完全放開對資本項目的管制,必將帶來經濟內外失衡的風險,不利于我國經濟平穩運行和發展。
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放松資本項目管制,增強國際社會持有人民幣的信心
實現資本賬戶可兌換,是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提供一個穩定根基的第一要務。因為資本和金融賬戶尚未開放使得人民幣投資回流的渠道有限,會限制境外的人民幣資金在境內資本市場上投資,這會對境外個人和金融機構的人民幣持有意愿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必須盡快放松和取消資本項目管制,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向縱深推進掃清障礙,建立人民幣跨境雙向流動的循環路徑。允許境外人民幣投資者按一定的比例或限額購買中國的股票,直接投資中國的證券市場。拓寬境外企業獲取人民幣的渠道,增加境外人民幣資金保值渠道,完善跨境人民幣支付清算渠道,做好金融配套服務。
(二)注重出口產品質量提升,發展外向型經濟
擴大人民幣的流通范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貿易讓人民幣“走出去”,但是我國商品大多為初級工業產品的現狀極大的阻礙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因此我國要注重海外銷售渠道的建設和產品質量的提升,不斷發展科技并以此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增強海外客戶對中國產品的依賴性。隨著我國產品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我國本土企業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會隨之提高,從而產生了用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的市場需求,必將有力地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三)提升綜合國力,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信用基礎
人民幣幣國際化是我國經濟金融實力在國際上的自然延伸,從規模看,我國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在全球GDP中的比重達14.3%。我國想要擴大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使龐大的經濟貿易規模成為人民幣國際信用的堅實基礎。穩步推行國內金融改革,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場體系、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和高水準的金融監管機制,降低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只有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把自己的經濟搞好,擺脫約束條件,才能逐漸放松資本管制,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金融地位,最終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
參考文獻
[1]王曉雷,劉昊虹.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外匯儲備膨脹與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J].國際金融,2012,(06):20-27.
[2]黃燕君,包佳杰.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6):40-45.
[3]李建軍,宗良.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思考和建議[J].國際貿易,2011,(05).
[4]姚小義,鐘心岑.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分析[J].求索,20130(0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