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社會保障的二元結構發展已到了阻礙經濟發展的程度,改善這種狀況已迫在眉睫。雖然政府一再出臺政策來彌補農村社會保障的缺失、縮小城鄉社會保障的差距,但是很多社會保障項目存在幾張皮的現象,并沒有達到統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管是個人還是政府的經濟實力大增,基于社會保障公平的原則,城鄉社會保障的統籌發展趨勢已成大局。
【關鍵詞】社會保障 統籌發展 城鄉
一、引言
新中國建立至今,由于長期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二元化,尤其是改革開放至本世紀初,對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忽視,可以說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重大失誤。隨著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指導思想的提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廉租住房保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等政策相繼實施,很多農村社會保障項目從無到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進入繁榮發展時期,但城鄉間仍然存在重大差距,統籌發展的道路坎坷。
國內眾多學者對于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的研究非常多。鄭功成(2002)等持反對觀點的學者認為新世紀初期還未具備建立一元化社會保障的客觀條件,可以將一元化的制度安排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目標,將多元的制度安排作為社會保障建設的必要過渡,樊小鋼(2004)等則提出了“有差別的統一”過渡模式——即“三元社會保障模式”,為最終實現城鄉統籌之路創造條件。曹耳東(2005)陳天祥(2010)等持贊同觀點的學者認為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發展切實可行,且很多學者介紹了部分地區成功的統籌發展實踐;另外天津等地區已經統籌發展了養老和醫療保險。總體上來看,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勢在必行。
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就是要把農村和城鎮社會保障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加以規劃,使得城鎮和農村居民享有公平的社會保障,尤其是社會保險制度的統籌發展,即可以設計多種繳費標準,城鄉居民不再憑借戶籍身份選擇標準,而是憑借繳費能力選擇標準,只要城鄉居民履行相同的義務,就能享受同等待遇。當今很多社會保障項目存在幾張皮的現象,并沒有達到統籌發展。
二、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般來說,工業化發展的程度決定了城鄉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變的時機,社會保障的轉變也不例外。根據國外眾多國家城鄉社會保障發展的情況,可以看出雖然各國建立覆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社會背景不同,但都是在滿足一定的人均GDP、工業化與城鎮化水平等基本條件下完成的。一般人均GDP在1055~3075美元之間,財政收入占GDP比重超過了18%,農業產值比重在5.7~14.6%范圍內,城鎮化水平43~78%。結合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人研究的經濟增長中產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可以看出,一般國家都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政府財力充裕、城鎮化水平較高和工業化中后期時,經濟社會都處于較高的發展階段,才開始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2011年,我國人均GDP為35181億元,按照年平均匯率(1美元=6.46人民幣)達到5446美元(詳見表1),各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均GDP都已高于典型國家工業大規模反哺農業期國際參照值,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我國已經處于上中等收入經濟體,但各省市自治區則千差萬別,(忽略了GDP和GNI的差異)天津、上海、北京已經處于高收入經濟體,江蘇、浙江等24地處于上中等收入經濟體,安徽、廣西、西藏、甘肅、云南和貴州6地處于下中等收入經濟體;財政收入占GDP比重達到了22%,各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平均比重為10.5%,但地區差異大,中央和地方具備了一定的財政實力;一、二、三產業結構為10.0%:46.6%:43.4%,其中農業產值比重大于15%的僅有新疆、廣西和海南三地,且工農業產值比達到4:1,小于3的僅有湖南、甘肅、貴州、新疆、廣西、云南、海南和西藏;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高達51.3%,仍有貴州、云南、甘肅等近一半的地區仍然達不到工業大規模反哺農業的標準。以上這些數據都充分說明我國絕大多數條件已經進入工業大規模反哺農業時期,雖有部分地區距離工業大規模反哺農業的時期仍然有一定距離,但我國整體上都具備了社會保障由二元結構向一元狀態轉化的條件。社會經濟發達的地區需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保證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則需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表1 中國各地2011年與典型國家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比較
三、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客觀需要
按國際通行的標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7%,即可看成達到了人口老齡化。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從2000年就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十幾年過去了,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2011年底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經高達9.1%,全國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且四川和重慶兩地已經高于11%,具體為12.0%和12.4%,僅有西藏、寧夏、青海、廣東、新疆、海南、內蒙古7個地區低于7%,還沒有進入老齡化社會。
另外,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更為突出,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2.3個百分點。其中,農村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經高達10.1%,且高于11%的都有湖南、山東、安徽、上海、四川、浙江、江蘇、重慶8個地區,僅有西藏、新疆、青海、寧夏4地低于7%,還沒有進入老齡化社會。城鎮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經高達7.8%,暫時還沒有出現高于11%的地區,僅有西藏、廣東、福建、寧夏、山西、青海、海南、江西8地低于7%,還沒有進入老齡化社會。
如果不盡快轉變過去二元化城鄉社會保障為一元化,隨著農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弱化,將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醫療等將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因此,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減少適齡勞動人口的負擔,必須加快建立、完善和統籌發展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互濟功能,為我國城鄉老年居民提供保障服務。
四、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是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客觀需要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流動人口更是不斷增加。社會上產生了眾多因失去土地而市民化的農民,他們一般沒有了耕地也沒有工作,收入來源收到了嚴重的影響,是影響當前社會穩定一部分特殊群體;同時,產生了大規模的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他們一般從事著最艱苦的工作,多數沒有參加到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中,即使少數參加了,但由于社會保障缺乏跨地區接轉等統籌管理問題,且離開了農村也缺乏農村社會保障,這部分人的社會保障將成了大問題。
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中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56.0%以上。2011年底,城鎮人口比重僅占51.3%,16個省市自治區的還在50%以下,要實現這個目標,(總人口數13.5億人)就意味著未來幾年之內要轉移農村人口0.7億左右。據最近兩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戶口登記地在外鄉鎮街道的人口由1.2上升為2.6人,其中務工經商流動人口比重由30.7%上升為45.1%,拆遷搬家流動人口比重由14.5%下降為9.3%。2011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工資性收入由702.3元增長為2963.4元,占家庭純收入的比重由31.2上升為41.1%,外出打工收入已成為農村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部分,成了一種脫貧策略。因此,考慮到市民化的農民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的發展是城鎮化的催化劑,可以更加有利于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
五、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是實現人類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其生存與發展和經濟社會密不可分。社會保障制度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項社會經濟制度,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保障是為民生而保,一個好的社會保障制度,要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一方面,在國家追求經濟發展、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當下,很多企業不嚴格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規定,克扣職工社會保障繳費形式的勞動者報酬層出不窮,致使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覆蓋率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農民以務農為職業,很多人長期錯誤認為農民有土地保障永遠不會失業,但實際上由于農業生產很特殊,當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至某個水平時,則可以認為其中的部分人已經被迫失業,而現在社會保險中失業保險并沒有考慮農村人口“失業”問題,同樣的工傷保險也是,眾多農民迫切希望通過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實現與市民的身份平等,從而提升自己的國民地位。
六、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
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調動社會各階層的力量是關鍵,怎樣處理好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公平地分配社會利益、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公平等非常重要。社會保障正是具有再分配功能,可以幫助社會實現公平和穩定,可以調節各種社會經濟關系。由于長期實行經濟社會的“二元”結構,造成了很多不和諧的因素,突出表現為城鄉間的差異。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村是社會的基礎,農村社會的穩定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三農”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健康發展,而社會保障正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部分,可以一定程度上消減人們的不滿,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平,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從而促進社會團結和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功成.加入WTO與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管理世界,2002(4).34-44,54.
[2]樊小鋼.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銜接模式探討.浙江社會科學, 2004(4).105-109.
[3]曹耳東,過劍飛,傅紅巖.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浦東新區案例.人口與經濟,2005(1):58-62.
[4]陳天祥,饒先艷.漸進式統一體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模式——以東莞市為例.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6-24.
基金項目: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科研基金項目(J201122)。
作者簡介:叢日玉(1979-),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碩士,任職于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統計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統計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