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的發展,基金評級體系的建設引起了多方關注。本文收集了監管新規實施起2010至2012年間全部基金評級結果,以及相應基金的月度業績回報數據,首次從不同時期、不同評級機構、不同基金類型等多角度全面分析比較了基金業績在評級高低組別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按照本文定義的“評級有效率”,以50%為分界線,只有濟安金信針對貨幣型基金的評級具有預測能力。其他評級總體上顯得并不可靠,但相對而言三年期評級比五年期的效果更好,針對股票型基金的評級有效率優于債券型基金。
【關鍵詞】基金評級 預測能力 可靠性
一、引言
隨著1997年《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以及1998年首只封閉式基金的誕生,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從此走上了規范發展的道路。至今15年的發展歷程中,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長達百余年時間走過的路程。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全行業共有72家基金管理公司開展業務,管理資產規模合計達到36225億元。
在我國基金行業快速成長的過程中,相關的評級機構也不斷應運而生。但早期所用的評級方法往往只是套用國外已有經驗,在科學性和適用性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未能在中國基金市場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為了規范各種基金評級結果的產生與公開使用,中國證監會在2009年11月頒布了第64號令——《證券投資基金評價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對基金評價業務提出了多項原則要求與禁止事項,已從2010年1月1日起執行。目前,總共有7家機構獲得了基金評級資格,如此一來原本混亂的國內基金評級行業開始變得規范有序。
二、研究對象
基金評級,是指由基金評級機構收集有關信息,通過特定的定性與定量方法,對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收益和風險進行綜合性分析,預期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大小以及相應的回報,以此按照既定標準進行排序,得出的結果通常由15顆星級來表示,星級越高代表排序越是靠前。
由于證券投資基金已然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力量,對它們的評價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一環。作為基金評價的重要方式之一,基金評級以簡單直觀的結果,為相關各方提供參考。對投資者而言,可以迅速了解基金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以及各只基金的歷史業績表現,節約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投資決策;對基金公司而言,可以考量管理團隊的努力程度和投資水平,進一步優化目標設置提高管理能力;對監管者而言,還能利用它進行信息的有效傳播,發揮外部監督功能等等。
只有經過評級的基金才能有效地參與資本市場,這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市場上的一種慣例。基金的評級機構,正是通過其自身的公信力,以獨立、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科學實用的評價,來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普及他們的理財知識,同時又促進市場的自律功能,推動基金管理人注重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與長期增值潛力,保證基金管理公司之間的良性競爭。同時,市場中的投資者對于基金評級也保持著較高的認可度。在“如何選擇基金”這個問題上,基金評級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特別是對于非專業的投資者而言。
基金評級體系,本質上就是對基金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綜合運用。這種基于歷史數據的比較排序,并不能保證基金未來的業績表現情況。然而在現實中,本該“僅供參考”的評級結果,往往成為各大基金公司自我營銷的強力手段。針對評級結果是否可靠或在多大程度上可靠的問題,目前還缺乏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而這恰恰是基金評級行業是否能在國內市場中發揮應有作用的核心問題。因此,本文以基金評級結果與基金未來業績之間的關系為著眼點,對現行評級體系是否可靠、評級結果是否具備預測能力這一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探索。
三、分析過程
鑒于新規的實施期限,本文收集了2010年開始三個年度的全部評級結果,具體內容涉及基金代碼與簡稱、評級覆蓋的時間跨度、以1~5星級表示的評級結果、評級機構名稱與公布日期等。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規定基金評級的更新間隔不得少于三個月,實際上評級機構都是每個季度更新一次評級結果。然而這些機構并沒有統一的更新日期,導致現有公開的歷史評級數據存在日期差異上的多個版本。為了便于分析比較,本文在數據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基本都選取了各個機構每個季度末的評級結果。最終整理后,總共包含了7家評級機構對于5種類型基金的2大評級區間的29146條評級結果。
另一方面,本文從國泰安數據庫中查詢相應基金的月度業績回報數據,統一計算每只基金在特定季度后“未來”期間內的收益回報情況。對于“未來”期間的定義,針對貨幣型基金考慮到它的流動性要求較高,設定為三個月、半年兩種考察期間,其余類型的基金則設定為半年和一年。
在分析過程中,首先將評級結果分為高星級(5、4星級)和低星級(3、2、1星級)兩大組別。接著計算各只基金每次評級結果公布后的兩種“未來”期間內累積回報。對于貨幣型基金而言,是三個月和六個月的每一萬元投資累計收益;對其他類型基金而言,則是半年和一年的累計收益率(非年化),所有計算過程全部假定分紅再投資。
以上準備工作完成之后,將基金按照主要投資對象及運作形式分為股票型、債券型、混合型、貨幣型和封閉式五大類。針對每一類型,完整比較2010年至2013年初各個季度各家評級機構的高星級與低星級基金是否會產生統計學上的顯著回報差異。統計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的原理,先對樣本數據進行方差齊性檢驗,滿足條件的繼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不滿足的使用均值相等性的鍵壯性檢驗(Brown-Forsythe)代替。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情況下,判斷高評級與低評級兩組基金之間的“未來”收益均值是否相等。
邏輯上如果分析結論拒絕了均值相等的假設,即存在差異(高評級的基金“未來”業績優于低評級的),則表明評級結果具有預測功能,反之則沒有實際效果。然后,按照存在顯著差異的次數占全部評級次數的百分比,統計出2010年開始三年內各家機構對于各種類型基金的“評級有效率”。
四、研究結論
按照本文定義的“評級有效率”,以50%為分界線,只有濟安金信針對貨幣型基金的評級具有預測能力,在萬元季度收益和半年收益兩個測試指標下分別達到91%、80%的有效水平。其他評級總體上顯得并不可靠,但相對而言:三年期評級比五年期的效果更好;針對股票型基金的評級有效率優于債券型,混合型基金居于兩者之間。
由此可見,雖然現實中投資者對基金評級十分重視,但還是應該回歸理性,充分認識到基于歷史業績表現的評級結果并不能保證未來的收益情況。另一方面,我國基金評級體系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借用國外的發展經驗也許是可行的,但并非足夠,我們仍然需要結合國內行業的自身特點,去不斷思考與完善。
作者簡介:諸憶培(1988-),男,漢族,上海人,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