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金融風暴中,AIG集團因投資嚴重虧損導致償付能力危機。國內保險監管機構及時吸取國外經驗教訓,在2009年修訂的保險法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對償付能力不足的保險公司,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將其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限制保險資金運用的形式和比例。保險投資與償付能力二者的關系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在介紹分析二者基本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對償付能力管理的建議。
【關鍵詞】償付能力 保險投資 建議
一、償付能力概念及與投資的關系
(一)償付能力基本內涵
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保險公司應當具有與其風險和業務規模相適應的資本,確保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償付能力充足率是衡量壽險公司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償付能力充足率=保險公司的實際資本/最低資本。
保險公司的最低資本,是指保險公司為應對資產風險、承保風險等風險對償付能力的不利影響,依據中國保監會的規定而應當具有的資本數額。針對壽險公司而言,最低資本主要是賠款金額、壽險責任準備金和預計的風險保額等,與投資不存在直接聯系。
保險公司的實際資本,是指認可資產與認可負債的差額。認可資產主要指保險資金投資資產的認可價值,即按照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要求,基于會計賬面價值計算的各項投資資產的認可值。認可負債主要是保險業務產生的負債,即保險公司在評估償付能力時依據中國保監會的規定所確認的負債。保險投資與實際資本直接相關。
(二)保險投資對償付能力的影響
保險投資對償付能力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保險投資將保險業與資本市場對接,多樣化的投資形式能夠分散投資風險,增加投資收益,提高保險企業認可資產價值,從而增強保險企業的償付能力。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風云變化也會通過投資傳遞至保險企業,引起投資資產價值的劇烈震動,最終影響保險企業的償付能力。
(三)與償付能力掛鉤的保險投資政策
保險企業的償付能力已成為保險監管的重心之一,2009年上半年,保監會首次下發了需直接與償付能力狀況掛鉤的保險資金運用政策通知,包括股票投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和債券投資品種等投資政策規定。通知要求保險資金的投資策略、范圍和規模需根據償付能力狀況相應調整,償付能力充足率高的險企可適用更寬松的投資政策,反之,投資形式和規模將受限。保險監管機構將資金運用政策與償付能力相聯系的政策導向體現了保險監管的新思路。
二、保險投資對提升償付能力發揮的作用
(一)投資資產的認可比例
認可資產=投資資產*認可比例。
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規定,投資資產按照規定的認可比例計算認可資產價值。保險投資品種的認可比例簡要歸納如下:
綜上,影響認可比例的因素包括:
1.非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充足率。
2.發行方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金融債和企業債二者的信用評級。
3.發行次級債的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
3.存款行和回購交易對手方的企業性質。如是信用社、財務公司、或信托公司,則全部為非認可資產。
4.權益投資性質。如果是證券投資基金和上市股票投資,則認可比例為95%,其他權益投資全部為非認可價值。
(二)投資收益對提高償付能力的貢獻
保險投資當年實現的投資收益和可供出售資產浮動盈虧當年變動額之后體現為保險投資資產實現的增值額,該增值額越大,則認可資產金額相應增多,償付能力充足率越高。投資收益對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提高做出重要貢獻,投資收益的提高是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得以改善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建議
(一)將保險投資的風險因素引入償付能力充足率計算公式
保險資金運用已成為保險企業發展的核心主業之一,投資風險直接傳遞至保險公司的經營環境中。但現行償付能力充足率計算公式更多關注的是保險業務的風險,對保險投資僅以資產的認可比例進行原則性規范,缺乏對投資運作的各類風險因素的綜合考慮。相比之下,國外發達國家計算保險償付能力充足率時,已通過不同方式將資金運用風險、利率風險等因素考慮在內,更全面反映了保險企業的償還債務的實力。因此建議,保險監管機構參照發達國家計算方法,將投資風險指標引入償付能力充足率計算公式,以全面衡量保險企業所擁有的資產能夠應付的負債能力,促進指標更科學、更客觀。
(二)細化其他權益投資的認可比例
現行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規定:除上市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外,其他權益投資均為非認可資產。隨著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逐步拓寬,保險投資將逐步涉入基礎設施、行業龍頭企業、不動產投資和戰略新興產業,這些領域中有些企業屬于大型優質企業,發展前景好,管理能力強,有些企業相對規模小,經營風險高,未來發展方向不明朗。鑒于此建議,對保險資金所投資的未上市股權企業設定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指標,綜合考量投資風險和發展前景后,再確定計算償付能力充足率時應該適用的認可比例,以更切合實際地反映保險企業的償付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歡.資本結構理論及實證研究綜述.中國證券期貨,2012第1期.
[2]楊柳.我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研究.中國知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