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國縣一級的金融監管力量相對比較薄弱,銀行監管部門人員設置相對不足,有的則把監管權統一集中到了地市級,這樣就在地域上拉開了與被監管部門的距離,導致監管力量大大削弱,部分金融機構甚至很長時間都未受到銀監部門深入的現場檢查,只是停留在很膚淺的層面,現場監管的力度和深度、密度都嚴重不足。同時保險業、證券業等行業也業已在縣域內扎根,而與保險、證券相應的監管機構卻尚未深入到縣域一級,導致縣域證券、保險機構基本無法接受監管部門的直接檢查,基本處于監管空白狀態,這些都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縣域金融監管體系正常有效發展的問題,亟待從根本上加以解決。本文從縣域金融監管之困及縣域金融監管不力的解決途徑兩個方面對如何促進縣域金融監管體系良性發展進行分析闡釋。
【關鍵詞】縣域金融監管體系 發展 思考
我國縣域金融的深入發展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縣域金融監管體系卻呈現出了機構萎縮、職能弱化的趨勢,亟須構建起以縣級人民銀行為主體的縣域金融監管體系,以此來提高金融監管能力和有效防范縣域金融風險。
一、目前縣域金融監管之困局
現階段我國縣域金融監管的目標定位于維護縣域金融市場的穩定,保障縣域金融市場的安全,促進縣域金融真正起到支持縣域經濟的作用,保證縣域經濟主體的金融發展權。就目前縣域監管體系而言,對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范,還存在需理順和改善的幾個問題。
(一)監管機構設置欠妥當,存在監管缺位問題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從目前狀況看,縣域金融機構可以大致可分為五類:一是各商業銀行在縣域的分支機構;二是各縣成立的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三是以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為代表的縣域新型金融機構;四是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五是典當行、融資性擔保公司等其他機構。目前人民銀行主要承擔金融服務和貨幣政策窗口指導功能,其中也有部分監管職能,主要是制度執行情況的合規檢查,沒有直接介入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合規經營管理,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了解不深入;銀監會負責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包括對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商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和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銀監會設在縣域的機構辦事處,多數只有1~3名工作人員,在縣域沒有監管能力,對縣域法人機構監管相對薄弱;證監和保監分支機構只設到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在縣域沒有機構,從而導致監管鞭長莫及。而縣域擁有眾多保險機構,監管部門很難顧及每家機構的監管,一些地方委托保險行業協會監管,但協會畢竟不是監管機構,其作用十分有限。總體來說,各個金融監管機構都存在監管不力的弊端和缺陷,這樣,在缺乏日常監管的情況下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二)金融監管所依托的法律不盡合理,存在責權不清問題
人民銀行縣級支行、銀監會監管辦與地方政府三個監管部門之間的金融監管法律設定界限不夠清楚、責權不夠明晰,且新型微小金融機構(組織)監管目前尚無法律依據,同時各監管部門之間又缺乏協調一致的配合,導致了各個監管部門之間出現“趨利避害”的金融監管亂象:“趨利”往往導致多頭監管,而“避害”則易導致監管真空。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縣級監管主體由于缺乏專業監管人才而難以勝任監管工作,沒有形成規范的金融監管體制;另一個方面是依法行使中央權力的縣級人民銀行與銀監會監管辦的法律界限不夠明確,宏觀、微觀一起抓,存在重復監管和監管有效性不足等嚴重問題。
二、縣域金融監管不力的解決途徑
從對上述問題的分析來看,其原因無非是縣域金融監管的體系沒有完全理順:缺少合理的行業監管主體,缺少監管主體間的相互協調配合機制,缺少法律支撐。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縣域監管主體建設有待健全
為了有效控制系統性風險、保護客戶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失, 必須在縣域范圍設立保險業和證券業監管主體,來從根本上解決縣域保監會、證監會監管主體缺位問題,真正做到實地監管、有力度的監管。這樣不僅能夠解決行業違規經營行為難預防,還能對縣域保險、證券機構業務情況進行全面監測、統計,填補監管空白。筆者認為,應建立以人民銀行為監管主體的縣域金融監管體制,擴大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能。人民銀行在縣域的金融監管權應涵蓋對銀行、證券、保險以及非金融機構的監管,即應增加其對證券保險業的代管職能,擴大其對銀行業機構的微觀監管權,同時增加其對非存款類放貸機構的監管權。
(二)縣域金融監管法制建設需進一步完善
首先,要建立縣域金融監管法規體系,特別是要制定《加強縣域金融監管管理辦法》,對新型微小金融機構相關市場主體的性質、準人門檻、經營范圍等進行明確規定,明晰行業監管主體和職責邊界,確保縣域金融監管部門在監督管理時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進一步闡明《人民銀行法》和《銀監法》的宏觀、微觀監督管理權限和界限,消除多頭監管和重復監管的問題,使有限監管資源發揮最大效率。
(三)縣域金融監管機制建設需大力強化
分業監管體制下,為了科學合理地利用監管資源,解決各監管主體監管資源不足的問題,也為了縣域人民銀行能真正履行銀行、證券、保險監管職能,就需要從國家層面自上而下建立協調機制;需要人民銀行總行與中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建立協調機制,明確各級監管職責、監管授權、監管標準和業務監督考核機制,建立省級、地(市)級和縣級分層監管體系,來解決金融機構跨行業業務違規經營難預防、難監管的問題,又能從源頭上杜絕部分金融機構和業務的監管空白狀態,為縣域金融監管注入全新動力。
(四)其他積極對策
完善一系列的監管服務內容、適度調整放寬市場準入政策、強化監管約束等也是縣域金融監管值得采用的方法,同時提高監管隊伍素質,加強監管人員業務、法律方面的培訓和提高,建設一支懂政策、通業務、精監管的監管隊伍更是實現縣域金融監管的有效且必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霍華德·戴維斯,大衛·格林.全球金融監管[J].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5).
[2]沈聯濤.十年輪回[J].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11).
[3]郝建華.提高縣域農村金融機構監管效能之我見[J].中國農村金融,2010(6).
[4]張成翠,韓穎慧.論民間金融及其規范化發展[J].經濟問題,2008(12).
[5]姚亮.完善我國農村金融監管的構想[J].商業研究,2009(4).
作者簡介:王成姝(1982-),女,漢族,河北省尚義縣人,本科,河北經貿大學在職研究生,就職于康保縣農村信用聯社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