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人民銀行在支付結算管理和產品開發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依托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支付系統、全國支票影像系統和各地同城票據交換系統,各種創新支付結算產品不斷推出,雖然作為中央銀行推出新產品的立足點是基于整個社會福利的提高,但快速發展過程中市場反應也并非總和預期一致。本文的研究從經濟學原理出發,分析和討論支付結算產品的開發及推廣中應注意的問題,以期為中央銀行支付結算產品的管理和開發整理出一些基本的原則,為將來的支付清算管理實際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支付結算 產品開發 經濟學 反思
近年來,為積極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賦予中國人民銀行維護支付、清算系統正常運行,提供清算服務的職責,人民銀行不斷加大支付結算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取得了很大成果,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支付系統、支票影像系統、同城票據交換系統互相配合構建了高效的跨行支付平臺。根據中央改善支付結算服務的要求,人民銀行近年來進一步加大了支付結算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力度,推出了諸多改善支付服務水平、服務民生的支付結算產品,但新產品的推廣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也發生了一些不曾預料的情況,人民銀行從公眾利益出發設計的產品并不都能如愿起到作用,這值得我們注意。支付結算產品的開發和推廣過程中是否存在還需改善之處,本文的討論正是基于此考慮。在討論支付結算產品開發及推廣原則之前,我們先要討論一個基礎問題:如何看待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角色定位。
一、“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爭論,一個基礎性問題——正確看待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經濟人”的角色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市場中充斥著各種不和諧的現象,各種爾虞我詐呈現在我們面前,于是要求市場經濟參與主體更多的表現出“道德人”而非僅追求經濟利益的“經濟人”特性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銀行由于大多數由國資控股,銀行既然是國家所有,國家財富為人民所有,為人民辦事當然不能講求效益,更多的要講求責任。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在各種場合都強調商業銀行應該更多的承擔社會責任,即更多的要表現出“道德人”的特性,而往往忽視了其作為市場經濟中獨立考核、獨立核算的“經濟人”追求利益的本性。在支付結算產品的開發和推廣過程中,我們也是如此考慮的,因此往往出現了對商業銀行經濟人本性考慮不周的情況,這就會直接打擊商業銀行在經濟活動中的積極性。那么,經濟人和道德人到底是何關系,是否如諸多研究所說人是“經濟人”與“道德人”的統一體或者說二者是并列關系或對立關系。我們并不這樣認為。我們認為必須承認,人首先是利己的,這也是經濟學研究的基石和起點。但是,利己并不排斥利他,利己的行為其實包含著利他和不利他兩種的結果。我們認為道德人只是經濟人的一種表現形式,當經濟人獲取長期利益的思想戰勝獲取短期利益的思想時,人往往表現為一個道德人,反之,當經濟人獲取短期利益的思想戰勝獲取長期利益的思想時,人往往表現為不道德人。換一種說法,經濟人表現為一個道德人并不是其放棄了其經濟人的本性,而只是在追求更大的利益(如追求聲譽、地位等非金錢衡量的心理滿足),不道德的人追求的是眼前利益,也代表了經濟人的特性,但因為這種行為在市場競爭中必然為市場所摒棄,市場會通過看不見的手來實現優勝劣汰,事實上長遠來看其反而不經濟,因為幾乎沒有人會懷疑通過坑蒙拐騙能夠獲得市場的認可,能夠長期生存下去。但為什么社會上還大量存在不道德的經濟人呢?這是因為,市場是復雜的,要發現和淘汰不道德的經濟人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非道德人卻獲得了短期利益,同時由于短期利益更具現實性,更具誘惑力,同時非道德人的行為破壞了行業形象,使道德人需要通過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長期利益,這就可能會誘使道德人轉向非道德人的陣營。這一現象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更是表現突出,相對于成熟的市場,各種監管體系嚴密而高效,各種非道德的表現可能立即遭到曝光而得不償失,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發達國家的市場體系中較發展初期的市場經濟國家更為有序。綜上,市場經濟中的主體都是“經濟人”,追求長期利益的主體表現為“道德人”,追求短期利益的主體我們姑且簡單的稱其為“不道德人”。這就是我們定義的“經濟人”和“道德人”關系。
事實上,我們將商業銀行作為經濟人來看待也并不會否認其道德人的品質,我們要做的是如何確保制定合理的制度引導商業銀行放棄短期利益的誘惑轉而追求長期利益從而表現為“道德人”。簡單的對市場進行干預,在為普通客戶取得利益的同時恰恰打擊了商業銀行的獲取長期投資利益傾向,這會迫使其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加以應對,這種調整很有可能就是追求短期利益回報,而放棄長期利益投資,從長遠來看,事實上是不利于普通客戶的。前兩年一直有呼聲要求取消ATM跨行查詢收費并取消跨行存取款收費,試想,如果布放ATM機的商業銀行為他行持卡客戶提供了和本行持卡客戶無差異且不收費的服務時,有誰會有積極性去布放ATM機具呢?長此以往,ATM機具的投放速度必然受到影響,而這只會損失更多持卡人的利益。
經濟人對利益的追求并不會必然導致社會道德的淪喪,只有對短期利益的無節制的追求才會導致道德問題出現,人民銀行作位商業銀行的管理單位,職責是制定合理的制度懲罰商業銀行對短期利益的追求,引導其對長期利益的追逐。
以上的討論并非毫無意義,這是為了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的活動也應是從經濟人的角度出發的,也是符合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前提的,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才能運用西方經濟學原理討論中央銀行在支付結算產品開發及推廣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二、基本原則
(一)供給與需求,經濟分析的基石——央行支付結算產品開發應結合商業銀行和普通客戶雙方需求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說過:學習經濟學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你只要掌握兩件事,一個叫供給,一個叫需求。由于市場供求是決定市場價格的基本力量,因此,對供給和需求的分析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一般理論分析的邏輯起點。
支付結算產品的開發和推廣中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供給與需求。近年來,人民銀行根據社會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支付結算產品,產品從設計到實施都充分考慮了公眾的利益,但是最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從供給的角度來講,人民銀行按照公眾的需求設計了產品,從需求的角度來講,通存通兌等業務大大便利了居民生活,不可謂不符合公眾需求,但最終推廣情況不佳究其原因,問題在于供給和需求的對象上存在問題。央行提供的供給直接對手應該是商業銀行,也就是說商業銀行才是央行支付結算產品的直接需求者,而企業和個人客戶的需求的直接供給者也應該是商業銀行,也就是說商業銀行才是客戶需求的直接供給者。央行提供的支付結算產品雖然很符合企業和個人客戶的需求,但是央行并不能越過商業銀行直接給其提供服務,一旦直接將這一產品凌駕于商業銀行之上,央行往往會忽視商業銀行的利益,結果就是需求和供給在商業銀行這一環節都變成了不現實的選擇,商業銀行考慮到收費以及市場格局的因素并不愿意滿足客戶相應的需求,反過來自然對央行提供的供給也沒有興趣。
(二)最低工資標準是否保護了勞動者——支付結算收費限價無益于支付結算產品的開發
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最低工資標準是否能夠保護勞動者。工資即勞動力的價格,勞動力的需求隨著工資即勞動力價格的變動而變動,當勞動力過剩時,供給過大,供給曲線平行移動到新的供需平衡點,勞動力價格下降,當勞動力缺乏時,供給下降,供給曲線平行移動到新的供需平衡點,勞動力價格上升。市場的調劑保證了充分就業的實現,因為不管供需曲線如何移動,他們都會形成新的平衡,而充分就業正是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目標。最低工資制的出現本意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獲得“合理”的報酬,但是這一制度阻礙了供給曲線的正常移動,勞動力的需求者由于考慮到最低工資制下的勞動力成本超出了某些生產可能產生的收益而決定不從事生產活動,結果是當供給曲線移動到最低工資標準時不能繼續移動以創造更多的勞動力需求,理論的平衡點和最低工資制條件下的勞動力供需平衡點的差異就是這一制度造成的失業。最低工資制本意要保證就業者(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權利,但卻造成了部分工人失業,從前的低收入者直接變成了失業者。
縱觀多年來支付結算產品的開發,人民銀行在其中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商業銀行一方面對人民銀行推出的新的支付結算產品缺乏熱情,同時對基礎類支付結算產品的開發也沒有太大積極性,究其原因,商業銀行在以往的調研反饋中其實已經多次反映——支付結算產品的收費過低。目前支付結算產品中客戶常用的品種大部分收費標準在1997年頒布的《支付結算辦法》中就已確定,以后雖然經過微調但是沒有發生太大變化,1997年制定相應的收費標準時就考慮到商業銀行國有性質定價偏低,而經過多年的發展,一方面物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經過改制也完全變為了一個切切實實的市場競爭主體,在此情況下,幾乎無利可圖的支付結算產品價格嚴重的抑制了商業銀行開發支付結算新產品的積極性,這就不難解釋商業銀行為何對支付結算產品毫無興趣了。放開支付結算產品的價格似乎很敏感,但是放開支付結算產品的價格是否會直接導致支付結算產品價格的飚漲呢?石化行業產品一直在漲價,但是充分競爭的電器產品卻在降價,一方面有技術淘汰的因素,但是兩個行業的差異也值得我們思考,至少有案例可以說明放開價格的同時只要允許充分競爭自然會遏制這種價格飛漲的情況。
(三)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各種不同的反應——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支付結算產品的推出應遵循在全面調研基礎上“少而精”的原則
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負有維護支付、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的職責,同時也具有制定相關政策的權力。正如經濟學提到的,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不應該忘記激勵,因為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利益,從而改變了行為。20世紀60年代后期,發達國家對汽車的安全關注日益上升,從而推動政府通過立法要求汽車公司生產包括安全帶在內的各種安全設備,安全帶成為所有新汽車的標準配置。1975年經濟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這類強制性的規定的確減少了每次車禍的死亡人數,但卻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凈結果居然是司機死亡人數變動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數增加了很多。一個原本出于降低死亡人數的安全措施卻得出完全相反的結果,這是出人意料的。成本效益分析可以解開困惑,當司機更慢、更謹慎的開車時他變得更安全,更慢、更謹慎的開車是其為了更安全付出的代價。安全帶出現后降低了司機的車禍代價,換言之,更慢、更謹慎的開車獲得的收益下降了,在司機對安全的期望值沒有提高的情況下,人們對安全帶的反應和對道路狀況改善的反應一樣——更快地開車。這樣,強制加裝安全帶的結果是更多的車禍發生了,車禍中的行人與司機不同,他們沒有得到特別保護,結果顯而易見。
提出這一問題并不是說我們在以往的產品開發中沒有考慮到這一問題,問題是人們對政策的反應并不明顯可預見。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中,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行為。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更多的面對的是商業銀行,但是支付結算產品的更直接的受益者往往是普通的企業或個人客戶,中央銀行對普通的企業或個人客戶的需求的了解更多的是通過間接的了解或是甚至是通過對輿論的反應。因此,要完全了解和掌握普通的企業或個人客戶可能的各種反應是有難度的,同時,如前一點提到的,由于特定環境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擔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表現為一個道德人的特性,而往往被忽略了其自身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對商業銀行的激勵往往變成了行政命令,更談不上考慮其對激勵的反應了。
(四)政府干預的前提“外部性”、“市場勢力”是否存在——支付結算產品開發主體應遵循“商業銀行為主,人民銀行為輔”的原則
市場經濟中看不見的手通常會有效的配置資源,但情況并不總是這樣,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政府進行適當干預。市場失靈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外部性,即指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典型的例子就是污染問題,企業隨意的排放污染物卻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外部性的問題就產生了。市場失靈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市場勢力是指一個人不適當的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典型的例子是少數幾個石油出口國控制了絕大部分市場并形成聯盟的情況下,世界油價只能毫無節制的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作用就出現了,政府可以對制造污染的企業進行行政處罰以彌補整個社會由于承受被污染的環境所帶來的損失,政府也可以頒布反壟斷的相關法律,重新對市場進行分割以保證市場競爭的合理存在,競爭的結果必然給產品使用者帶來利益。
那么我國金融市場是否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是否需要中央銀行對其業務進行重新分割呢?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商業銀行在相關監管機構的有力監督下并未出現獲得收益而無代價的情況,外部性不存在。至于市場勢力,工、農、中、建確實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但是隨著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進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全部交叉,各股份制商業銀行發展勢頭良好,外資銀行的業務也突飛猛進,市場完全處于激烈競爭的狀態,因此應該說也不存較為明顯的操縱價格的行為存在,即無市場勢力。既然政府干預市場的前提“外部性”、“市場勢力”都不存在,人民銀行則應盡量減少對支付結算產品開發領域的直接介入,更多的去行使對整個支付結算產品金融風險的管理職責,因此,支付結算產品開發主體應遵循“商業銀行為主,人民銀行為輔”的原則。
(五)制度經濟學的啟示——制定合理的激勵制度和支付結算產品開發同等重要
現代經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滿足人類豐富而多變的目的基礎上,他的效能依賴于各種規則。規則限制著人們可能采取的機會主義行為(我們稱這些規則為“制度”)。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一些有關理性和信息的苛刻假設,他隱含地假設制度是既定的,事實上,在經濟學的教學中,習慣的做法是靠假設其余因素不變來排除副作用的,應用到經濟學領域,這一假設實踐上意味著人們已經完全了解千百萬人對億萬計的商品、服務和滿足的偏好,了解地球上資源和無數相關的生產技能。這樣,就完全有可能將經濟學簡化為簡單的運算,但事實上這種“完備知識”的人并不存在。另一方面,新古典經濟學假設制度是既定的,事實上這一假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也并不一致。這也正好解釋現實生活中,為什么追求長期利益明顯的要優于追求短期利益獲得的好處,但是還有很多人作出非理性的選擇。認識到這一缺陷,20世紀60年代起興起了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并不以“完備知識”假設為基礎,而是將知識的不足——無知——作為人類存在的組成部分。同時通過分析證明知識的不足可以靠恰當的制度安排來緩解。恰當的制度能在一個復雜的、不確定的世界中引導個人決策者,并能幫助我們減少對信息的需要。這種方法雖然會使得經濟分析更麻煩和不確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更適用于理解現實,并更能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制度經濟學是一個復雜而精致的系統,他使我們理解了經濟生活中制度的重要性。制度經濟學中對政府機構的職能也進行了闡述,政府的職能通常包括保護自由、生產共享產品和進行再分配。結合央行職責就政府保護自由的職責來講就是要維護金融市場的公正、平等和安全。公正指個人和權力機關對相同的事件平等相待,以及對所有人按統一標準施加管束。這是程序公正的概念。他構成了在法律面前平等這一原則的基礎。必須將程序公正與社會公正區分開來。社會公正定位于交往的結果平等,而不問人們的起點、運氣和努力。社會公正的目的在于拉平收入、財富和其他人類交往后果的差異。如果他成為公共政策所關注的主要問題,就會動搖程序公正和自由,還會削弱競爭和業績的激勵。因此,作為政府部門一環的央行應該著力于維護金融市場的平等競爭方面的制度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必將大大激勵商業銀行對支付結算產品開發的積極性,其作為真正的供給者開發的產品必然更符合公眾的需求,從而也可以將央行從具體的支付結算產品開發中解脫出來。
三、啟示
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培育開放的市場和開發支付結算產品同樣重要,中央銀行作為經濟環境中看不見的手之外的強力干預手段,應謹慎使用,過多的干預,可能適得其反。當然,金融市場的發展并不排斥中央銀行的干預,中央銀行應在更宏觀的層面對經濟活動進行引導,如金融環境建設,同時可在支付結算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如跨行通道的建設,而許多微觀層面的產品開發,作為經濟人的商業銀行在利益的驅動下也許可以發揮更大、更高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曼昆.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柯武剛,史漫飛.韓朝華譯.制度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作者簡介:陳勇(1980-),男,湖南人,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主要從事支付結算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