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溫室效應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重視,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獨特作用日趨受到關注。本文從林業碳匯這一新興產業的產生、發展出發,緊扣我國西部地區的特點,分析了我國西部地區在大力發展林業碳匯方面存在的優勢及劣勢,并為其發展提供相關建議,以期促進西部地區的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林業碳匯 西部地區 優劣勢分析 建議
一、林業碳匯概述
(一)林業碳匯產生背景及概念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鑒于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已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的歷史事實,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個承諾期內,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碳源)和增加對溫室氣體的吸收(碳匯),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平均減少5.2%。
研究指出,森林生態系統能儲存約占全球陸地總碳庫的77%的碳,據估計,森林每積累1立方米木材約可吸收850公斤的二氧化碳。作為全球碳循環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森林控制著全球陸地碳循環的動態。鑒于此,林業碳匯蓬勃發展。
林業碳匯的涵義一般指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CDM林業碳匯吸收碳的成本與其他部門相比,相對較低。發達國家可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符合一定條件的造林再造林項目產生的碳匯促其完成減排任務。
(二)我國林業碳匯發展的現狀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也作為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僅次于美國),在國際氣候公約談判進程中,面臨巨大壓力。發展林業碳匯不僅能夠改善環境、增加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手段,而且能夠為人民增收,促成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近幾年我國在林業碳匯發展上有了不小成績。
1.林業碳匯規制初具規模。我國在國際法領域參加的與林業碳匯相關的國際條約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波恩政治協議》、《馬拉喀什協定》。2005年10月,《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暫行辦法》得以正式實施,表明我國對具有潛力的市場主體參與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支持與鼓勵。
《中國綠色碳基金碳匯項目管理暫行辦法》與《中國綠色碳基金碳匯項目造林技術暫行規定》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的兩個主要的組織內部文件。前者對碳匯項目造林的立項原則和立項程序做了規定;后者則是對實施碳匯項目造林的項目地點選擇、種苗準備、整地栽植、檢查驗收等做了具體規定。
2.林業碳匯項目從無到有,林業碳匯試點不斷增加。我國的林業碳匯項目起步較晚,發展也較為緩慢,但是在2006年,林業碳匯項目實現了零的突破。2006年11月注冊成功的廣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項目,估計年減排量25795MtC02e。它由世界銀行集團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托管的生物碳基金購買碳減排量,中方為廣西環江興環營林有限責任公司。
現在國內的林業碳匯項目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CDM的碳匯項目,另一方面就是和中國石油發起了中國綠色碳基金。現在地方林業部門也都重視起來,正在積極推動中國綠色碳基金的發展。
國內正在開展的林業碳匯試點項目共有5個——山西、內蒙古、廣西、四川和云南(四川和云南為一個試點)及遼寧。包括TNC(大自然保護協會)在內的眾多社會團體都在致力于中國碳匯林項目,TNC在四川和云南搞了3個碳匯試點,做得非常成功。
二、我國西部地區發展林業碳匯的優劣勢分析
中國西部由西南五省區市(四川、云南、貴州、西藏、重慶)、西北五省區(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和內蒙古、廣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組成。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行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林業碳匯作為經濟助推劑,其在西部能否大力發展是亟待認清并解決的問題。下面將從西部地區發展林業碳匯的優勢與劣勢兩方面著手,分別對此進行相關分析。
(一)優勢
1.符合CDM林業碳匯項目的原則性要求。CDM林業碳匯項目要求,優先發展項目的區域應該是那些林木生長速度快、生物多樣性保護潛在價值大、造林成本低、人均年收入低的地區。
全國有一半的生態脆弱縣和60%左右的貧困縣在西部,這樣的地區存在著比較多的廉價勞動力,可以極大的減少造林的成本。由于地處北半球中部,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的亞熱帶、溫帶珍貴物種,林木生長周期短,生物多樣性特征十分明顯。
2.符合CDM林業碳匯項目的特殊要求。清潔發展機制對于造林項目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一是造林地必須是過去至少50年以來沒有森林的土地。或者是自1989年12月31日以來的無林地。
我國的人口密集區集中在中部與東部沿海地區。對于我國的西部地區來說,地域廣闊、人煙稀少,更是有很多的無人區。況且西部多草原與荒漠,完全符合第一個要求。
二是所選造林地塊要滿足額外性要求,同時要考慮碳泄漏和非持久性等。森林不僅能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過呼吸作用、自然災害、采伐等其他形式釋放碳,這樣就造成了碳的逆轉,應盡量減少。
我國西部地區地處溫帶與亞熱帶,自然條件相對于世界很多地區來說較為穩定。西部地區一直以來是我國的生態維護的重要地區,三北防護林、三江源等工程都是為了在長時期起到維護生態的作用而建立的,且規模巨大。因此,此地區的林業碳匯項目一旦建立就不會在短期內改變,碳泄漏與非持久性的情況也就很難出現。
三是碳匯項目的實施應有助于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我國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西部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地區理應受到國家的重視。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生態保護三者的協調是此地發展的重中之重。而林業碳匯不僅能引進外資來改善環境,促進當地各項設施的建設,更是為當地的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所以說,發展林業碳匯在西部是一舉三得的。
3.國家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重點扶持地區。林業碳匯功能發揮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森林面積,所以生態建設與經濟支持是其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自改革開放以來,為發展西部經濟、改善西部生態,我國已進行了大面積人工造林,如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防護林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等。與此同時,一些國家重點經濟扶持項目正在西部如火如荼進行。2000年,為了解決我國東西部的經濟差距,我國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保證其進行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與技術的支持。在西部地區發展林業碳匯利國利民,與西部大開發緊密聯系,不僅得到政策的支持,更有資金與技術的堅強后盾。
(二)劣勢
我國西部地區是未來我國發展林業碳匯的重點地區,其本身固然存在一些優勢,但是同時也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劣勢。
1.未造林地區面積過大,造林存在技術瓶頸。我國森林面積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而西部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還僅為14.9%,低于全同平均水平。西部地區是實施幾大林業生態工程造林活動的主要地區,但仍有大量未造林地區,尤其是西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區、西南的干旱和干熱河谷區以及石質山區,造林難度較大,存在投資和技術瓶頸。我國目前還缺乏足夠的技術,需要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造林技術和管理技術,提高林業生產力。
2.成熟林數量多,碳匯增值空間小。按照國際林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森林的生長分為幾個階段,幼齡、中齡、成熟齡、過熟齡。幼齡、中齡的樹木生長較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強;成熟齡和過熟齡的樹木生長變慢,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放緩。因此,想要達到最好的固碳效果,要大力增加人工林的數量,不斷增添新的林業。
成熟齡以及林齡大于120年的過熟齡森林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宜林地區被這些樹木充斥,伐舊植新由會破壞當地生態,這樣一來,林木更新換代與碳匯增值空間就會受阻,不利于林業碳匯的發展。
3.林業管理混亂,森林質量低下。長期以來,西部落后的經濟社會水平決定了其林業管理工作較中東部混亂。當前絕大多數林場經營不力、經費不足和管理粗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很多地區沒有根本扭轉對本地林業工作重心轉移的認識,對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經營管理仍然停留在常規用材林的經營思想上,沒有真正實現從用材林向公益林經營管理模式的轉變。少數個別地區,盜伐現象仍然猖獗,墾荒蠶食林地嚴重,打擊制止不力。不重視森林經營工作,導致我國森林質量低下,火災及病蟲害頻發,嚴重影響了森林碳匯功能的發揮。
4.宣傳力度不夠,企業積極性不高。國務院于2010年批準建立了中國首家以增匯減排為主要目標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這就是一個幫助企業“購買碳匯”自愿減排的平臺。企業可以通過捐資造林的方式購買碳匯。企業捐資到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造林,可獲得通過規范計量的碳匯(信用指標),記于企業的社會責任賬戶,在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網上進行公示,同時展示企業的社會責任。
由于中國目前沒有給企業設定碳減排指標,購買碳匯只是一種公益捐贈行為,中國綠色碳匯基金等機構所做的也只是倡導性工作,而企業購買碳匯的積極性并不高。這對西部地區林業碳匯的發展形成極大的障礙。
三、我國西部地區發展林業碳匯的相關建議
林業碳匯的發展對西部地區的生態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鑒于上述分析,筆者對其發展林業碳匯提出以下建議:
(一)科學的經營撫育,讓現有的林木資源成倍增加固碳能力,進一步提高生態效益
雖然西部地區土地廣袤,但森林面積畢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在現有林木基礎上增加其固碳能力成為發展碳匯的必要路徑。主要有兩個措施:
一個是創新撫育方法。舉一個吉林森工集團多年來在森林撫育上的成功實踐。集團所屬的臨江林業局,通過搞“縮短撫育周期,增加撫育次數”,極大地提高了中幼齡林單位面積凈生長量。經過撫育后,人工林每年生長量可達8.5立方米/公頃,比撫育前提高了65%。據此初步推算,如果對全國3031萬公頃人工中幼齡喬木林進行合理撫育,每年至少可增加森林蓄積1億立方米。
另一個是改造低質低效天然林。根據階段性科研成果,通過科學合理的撫育措施,將少部分天然低質低效商品林改造成楊樹速生豐產林,公頃年生長量可提高到15至20立方米,是天然林的4到5倍;輪伐期由天然林的120年降至15年。15年成熟后,公頃蓄積可達200到300立方米,其固碳能力是原有低效低質天然林的2倍以上。按照國際林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樹木在中幼年的固碳能力是最強的,到成熟期固碳能力逐漸下降。所以,加大對中幼林撫育和加強速豐林建設,可以始終讓森林保持較高的固碳能力,極大發揮其碳匯作用。
(二)建立西部地區專屬碳匯交易平臺
西部地區建立自己專屬的碳匯交易平臺有兩大優點:
首先,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林業碳匯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林業碳匯拿到市場上去交易,產生實實在在的價值效益才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進去,并最終達到減排的生態目標。西部地區專屬的交易平臺有地緣優勢,讓企業把目光更多的投向西部,吸引更多的資金與技術。
其次,統一標準,提高交易效率。目前,全國各地已建立或正在籌建的環境交易所過多。在國家尚未出臺碳交易政策、企業自愿減排交易稀少的情況下,各地紛紛籌建碳交易平臺,更多考慮的是地方利益,不利于統一標準的執行,各省市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籌劃建立碳排放交易所也是一種資源浪費,省市級交易所難以形成一定規模的交易量,難以提高交易效率,也不利于碳交易產品的國際對接。
把西部地區作為一個大的整體,建立西部碳匯交易平臺,不僅可以統一標準與執行管理,而且可以將財力、人力、科技集中到一起,“集中力量辦大事”。
(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由于我國作為發展中締約國不承擔減排義務,所以我國目前也沒有明確規定林業碳匯的法律法規。《中國綠色碳基金碳匯項目管理暫行辦法》與《中國綠色碳基金碳匯項目造林技術暫行規定》雖然對林業碳匯的具體事項做了規定,但是它們作為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的前身——中國綠色碳基金會的內部文件,并沒有多大的約束力。
隨著林業碳匯的發展日益成為社會經濟的一個趨勢,林業碳匯相關法律法規也應盡快出臺。屆時,關于林業碳匯的關鍵性問題,如森林碳匯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林業碳匯的計量監測的方法體系、第三方認證與注冊制度等都需要有詳盡的條款列明。主管部門應該及時制定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及早對發展森林碳匯進行規劃,用以指導和協調林業碳匯項目的運行。林業碳匯立法,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魏殿生.造林綠化與氣候變化——碳匯問題研究[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2]呂學都.清潔發展機制在中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凌秀萍,龍江英.發展貴州碳匯林業 推進貴州生態文明建設[J].貴州學院院報,2011(3).
[4]李怒云,章升東,宋維明.中國林業碳匯管理現狀與展望[J].綠色中國,2005,(6).
[5]董培田,李峰,楊素青,王立剛.發展碳匯林業,應對氣候變暖[J].防護林科技,2010,(1).
[6]孫偉,李峰,馮云山.黑龍江省開展林業碳匯項目的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1(2).
[7]周晴.碳匯交易制度淺析[J].法制與社會,2010(22):113-114.
[8]邵珍.中國CDM林業碳匯項目的管理政策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07,(4):87.89.
作者簡介:曹文嘉(1987-),女,漢族,山東威海人,就讀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