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改革發展的力度。農村經濟發展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核心,其發展的質量直接決定著農村改革發展的效果。筆者就隴南市農村經濟發展和金融支持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對隴南市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揭示,提出了促進隴南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 金融支持 發展策略
一、隴南市農村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隴南市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創新抓點示范,突出項目建設,落實惠農政策,拓寬增收渠道,農村經濟工作穩步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長,201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88元,同比增長17.8%,是歷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一是糧食、畜牧業及特色產業規模效益穩步提高。全市糧食總產達到104.3萬噸,同比增長1.67%。新建養殖小區33個、規模養殖場102個,新發展規模養殖戶1382戶,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30.4%,網箱養殖總量1100噸。全年農牧產業新增基地面積17.24萬畝,累計達到412.13萬畝,同比增長4.4%;肉蛋奶總產量達到13.74萬噸,同比增長6.93%。農牧特色產業總產值達到68.61億元,同比增長7.79%。
二是農業示范點建設和農業項目建設取得了新進展。共建設特色農業示范點154個。示范點建設促進了產業基地規模化發展,提高了科技含量,帶動了標準化生產和產品的加工增值。武都區吉石壩農業示范區已被認定為全省第一批13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全年批復農業項目156個,總投資5.26億元;在建項目174個,總投資15.44億元,同比增加6.64億元,增長75%。完成戶用沼氣建設11640戶,爭取農機具補貼資金2920萬元。
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和土地流轉工作取得新突破。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76個,累計達到1409個,帶動農戶17.6萬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8.38萬畝,同比增長47.5%,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26.03萬畝。新發展500畝以上規模經營主體22個,累計達到35個。
二、金融支持隴南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和成效
隴南市金融系統結合隴南實際,從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服務保障等多個方面大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截止2012年末,涉農信貸投入195.77億元,同比增長19.25.6%,占貸款總額的80.3%。有力保障了農業發展信貸需求。
一是加大農村金融窗口指導力度。從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兩方面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了對全市“三農”的支持力度。針對隴南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和“三農”產業特色,組織制定了《信貸增長指導意見》等政策。累計發放支農再貸款22億元,余額達15億元,有效緩解了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信貸資金不足壓力。開展了轄內金融機構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對支農達標的農業銀行三農事業部執行優惠存款準備金率,增強涉農金融機構貸款能力。
二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把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作為金融支持“三農”的重要抓手,有效滿足了全市農村金融需求。先后開辦了“福農卡”、農村青年示范戶貸款、金穗惠農信用卡、農民工卡、農村住房抵押貸款等金融創新產品。指導農村婦女大力發展小額貸款業務,全市婦女小額貸款10.78億元,其中9.04億元用于發展特色農業。
三是改善農村支付結算環境。協調農戶合作醫療基本信息和惠農卡信息的對接工作,實現了農民醫保補貼資金的快速入賬。制定了《隴南市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工作實施方案》,深入推進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工作,實現了鄉鎮金融服務全覆蓋。
四是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農戶信用評定及信用檔案建設。制定了《隴南市農村信用等級評定暫行辦法》。為全市38.48萬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為35.02萬戶農戶進行了信用評定,為29.98萬戶信用農戶發放貸款63.39億元,有效滿足了“三農”的信貸需求。
三、隴南市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土地經營權流轉與產業開發、局域發展戰略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是土地流轉業主少、企業參與程度低、熱心參與推動土地流轉的專業人員少,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尚未形成,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缺失,特色產業發展緩慢,規模化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社等土地經營權流轉主體不多,家庭農場尚未形成。
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提質增效問題。全市合作組織總數已經達到1409家,但總體上還存在建設水平不高,規模偏小,帶動能力有限等問題,大多數合作社沒有實現二次分紅,利益聯結不緊密,不能風險共擔、利益同享;民主管理松散,各項制度執行不力;基地不穩固,標準化生產率低,缺乏自己的品牌,市場競爭力弱;財務管理簡單,內部經營不透明;項目拉動效應低,自身發展能力差。
三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滯后問題。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是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促進農村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但“三資”底子不清,管理混亂現象仍然存在,必須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加快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
四是農業經營體系創新不足問題。需要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一般農戶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又要注重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必須著力發展多元服務主體,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促進隴南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持續不斷的金融支持。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創新優化涉農金融產品。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林權抵押貸款、農房抵押貸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創新的支農服務產品,加快中間業務及金融產品的創新,不斷做好農戶貸款的擴面增量工作,為“三農”發展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二是提高涉農貸款審批效率。支持商業性金融機構授權授信改革,鼓勵各金融機構賦予縣、鄉、鎮基層網點綜合性金融服務功能,使之能為“三農”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業務產品和業務渠道。
三是健全風險補償和擔保機制。由財政出資設立農村貸款擔保公司,解決農村貸款抵押物不足的問題。通過財政補償,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大力開展農業保險,分散農村貸款風險。
四是打造良好農村信用環境。推行激勵機制,對守信貸款戶實行利率優惠、提高小額信用貸款額度、簡化貸款手續;加大對不守信貸款戶的制裁和打擊力度,及時依法起訴,加大強制執行,進入征信系統的黑名單;廣泛宣傳,大力倡導“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風尚,大力營造和諧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徐忠,沈明高.中國貧困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年03月.
[2]陳時興.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理論基礎、國外經驗及啟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6(2).
[3]徐芳芳.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缺陷及完善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作者簡介:劉武軍(1976-),男,甘肅省禮縣人,政工師,學士,從事區域金融與經濟發展研究和金融實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