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市場化作為我國金融領域的一項重要改革,一直在有序推進。近30年來,我國的貸款利率從完全管制到完全放開,走過了一條曲折但堅定的改革之路。
【關鍵詞】利率改革 市場化 轉型
2013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四項舉措: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作為我國金融領域的一項重要改革,一直在有序推進。近30年來,我國的貸款利率從完全管制到完全放開,走過了一條曲折但堅定的改革之路。
一、改革之路一波三折
其實早在1983年國務院就曾授權人民銀行在基準貸款利率基礎上,上下各20%的利率浮動權限。但在當時的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下,這一舉措始終沒能實施,甚至在1995年為了減輕企業的利息支出負擔,貸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20%下降到10%,浮動范圍僅限于流動資金貸款。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由政府替代銀行進行風險評價的管制利率弊端日益凸顯。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自1998年10月31日起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幅度由10%擴大到20%。雖然這只是一小步,卻是貸款利率市場化的破冰之舉。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1999年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再度擴大,縣以下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度擴大到30%。
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金融環境巨變: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金融體制改革取得了新進展;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初步成功,其自主定價的意識和能力顯著增強。從2004年1月1日起,在央行制定的貸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29日,央行首度開始實踐“貸款利率管制下限、存款利率管制上限”的管理政策。貸款利率上浮取消封頂,下浮為基準利率的0.9倍,存款利率下不設限。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2012年,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央行兩次調整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6月8日,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基準利率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7月6日又將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有基準利率的0.9倍調整為0.7倍。當時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顯示了央行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決心。于是今年貸款利率市場化的一步到位也是很多人的預料之中。
回溯整個過程,自1983年國務院授予人民銀行在基準貸款利率基礎上上下20%的浮動權限算起,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整個進程至今歷時整整30年。
二、貸款利率放開,各方反應不一
隨著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各界普遍認為,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有助于增強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和金融市場的活力,有助于優化金融資本配置,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經濟學家認為:從近年的經驗來看,貸款利率基本呈下行趨勢,可以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并且在這幾項政策中,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是一大亮點:以往由于農村貸款戶、小微企業風險較大,在以前的貸款利率框架下,對他們貸款的風險較高,收益較小,因此銀行的積極性不高。在貸款利率上限開放之后,農村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由裁量貸款利率和額度,有利于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盡管業內人士普遍看好貸款利率放開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但事實上,取消貸款利率管制也并不意味著企業能更容易地獲得貸款。央行取消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貸款利率方面的主動性增強,他們可以自主決定貸款的去向和利率水平。因此這意味著企業獲得貸款不一定變得更容易,因為銀行和企業之間是雙向選擇,業績好、能力強的企業可以得到貸款,反之則不一定。
因此,要將這種低融資成本的可能性變成現實,仍需要將拓展融資渠道、降低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門檻以及調整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和投向的限制以及存貸比等限制的改革結合起來才可以實現。
三、適時之舉,意義深遠
從宏觀上看當前我國的經濟運行平穩,價格形勢基本穩定,是進一步推進改革的有利時機,從微觀上看,隨著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不斷提高,財務硬約束進一步強化,企業和居民對市場化定價的金融環境也更為適應。從市場基礎看,經過多年的建設培育,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已經成為企業債券等金融服務定價和金融衍生品的重要基準。從調控能力看,貨幣政策向金融市場各類產品傳導的渠道也較為暢通。根據以上綜合評估各項基礎條件成熟程度并注重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經國務院批準,人民銀行決定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此乃適時之舉,意義深遠。
隨著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金融機構與客戶自主協商定價的空間也進一步擴大,一方面有利于促進金融機構采取差別化的定價策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轉變經營模式,提升服務水平,并不斷提高自主定價能力,進一步加大對企業、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將促使企業根據自身條件選擇不同是融資渠道,隨著企業越來越多地通過債券、股票等進行直接融資,不僅促進社會融資多元化,更有利于發展直接融資市場,也為金融機構增加小微企業貸款留出更大的空間,提高小微企業的信貸可獲得性。總體看,此項改革是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重要舉措,對于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