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盈余管理已成為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它降低了企業會計報告中信息的可靠性,同時也不利于我國證券市場的良好發展。本文采用2010~2012年三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數據,對盈余管理進行定量分析,求出我國上市公司應計利潤,利用應計利潤總額模型來分析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并提出了規范盈余管理的治理建議。
【關鍵詞】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行為規范
一、引言
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國企業財務管理中,即使是在西方社會嚴厲的法制監管下都不能杜絕盈余管理的產生,在我國也同樣。目前,我國一些企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其中一部分是屬于會計法規、準則造假行為,另一部分則是盈余管理所致。會計造假屬于違法行為,而盈余管理則是會計準則允許范圍之內的利潤操縱行為,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運用,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之間存在著博弈關系,一方面會計準則能夠從根本上對盈余管理進行防范;另一方面由于會計準則和制度的不完善又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機,使得一些企業利用會計準則的漏洞操作會計數據。所以防止上市公司濫用盈余管理,造成一部分隱性的會計信息失真,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盈余管理的內涵
盈余管理作為一種近三十年間發展起來的實證會計研究課題,受到了各國會計界學者的普遍重視,并取得了較大的研究成果。美國的會計學者斯考特(Scoot)在其名著《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認為“盈余管理是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經濟后果的一種體現。即只要企業的管理人員有選擇不同會計政策的自由,必然會選擇能夠使企業”利潤最大化或者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政策。這個定義不僅指出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誤導企業利益相關人或者是謀求利益最大化,同時也指出了盈余管理的手段——調節賬面盈余和構造交易事項來操控利潤。
(二)盈余管理動因
1.契約動因。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和所有權相分離,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間是典型的代理契約關系。這種代理情況之下,管理層的報酬常常會受到企業盈利情況的影響。管理當局往往在法律和會計法允許的范圍內選擇各種對自己有利的會計政策,通過控制和采用適當的編報方式,以達到管理層報酬最大化的目的。當企業的實際盈余低于目標盈余時經理人無法得到獎金;當企業的實際盈余超過目標盈余時,經理人可以獲得規定的獎金等,超額越多獎金報酬也就越多。
2.資本市場動因。資本市場是獲取資金的重要場所,但進入資本市場,公司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條件,而盈余指標是其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限制性條件,為達到上市和增發股票的條件,企業一般都要進行盈余管理。例如,證監會明文規定連續三年凈資產收益率低于10%的上市公司將失去配股資格;連續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將被停牌等。對于企業來說,要想獲得上市的資格本來就要付出較大努力,自然會盡可能保有上市資格。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盈余管理對財務信息進行美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狀分析
(一)實證模型的選擇
本文采用了應計利潤總額法模型來對我國現有的制造業上市企業的盈余管理水平進行分析,以此來驗證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盈余管理行為。
在權責發生制中,應計利潤由凈利潤減去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所得,它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的重要指標[3]。應計利潤變動幅度越大,說明企業的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即對利潤的操縱越嚴重。
樣本選取了自2010至2012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制造業公司的公司年度報表數據,并進行了以下篩選:
第一,只選取了A股。
第二,選取的均為正常上市的企業。
第三,剔除金融保險行業的公司,因為金融保險行業會計核算方法及會計科目的設置比較特殊因此予以剔除。
第四,剔除09年之后上市的上市公司,因為應計利潤的比較需要上一年度的數據進行核算,將新上市公司納入樣本會導致數據不完全。
第五,剔除總資產為零及數據不完全的公司。
最后得到了210家樣本公司,數據來源于Resset數據庫。相關數據的統計均通過Excel2003軟件所得。
(二)對樣本數據的統計分析
1.樣本選擇行業。根據證監會行業分類對制造業進行二級分類,共劃為9個二級分類,分別為電子(C0);紡織、服裝、皮毛(C1);機械、設備、儀表(C2);金屬、非金屬(C3);木材、家具(C4);石油、化學、塑膠、塑料(C5);食品、飲料(C6);醫藥、生物制品(C7);造紙、印刷(C8)。
2.行業數據分析。根據上市企業近三年的公司年報中的利潤表,利用表中的利潤指標“凈利潤”減去“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得到應計利潤。
表1 10-11年行業參數結果比較
表2 11-12年行業參數結果比較
從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在10-11年期間制造業的應計利潤普遍由負轉正,隨著金融危機的好轉,企業的盈利相較于2009年有所增加。在11-12年期間盈利狀況繼續保持,也說明了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存在。
通過對均值比較可以看出,10-11年和11-12年應計利潤均值都有較大幅度的變動,其中以食品飲料和醫藥生物科技行業變動的幅度非常大。在電子產業,木材家具產業,醫藥生物制品產業存在著正向盈余管理行為,而其余產業則存著負向盈余管理。
通過對標準偏差的比較可以看出,標準偏差的變動幅度也較大(除木材家具行業變動幅度小以外),和均值變動的趨勢相同,尤其在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制品行業,也說明了制造業的上市企業存在著較深程度的盈余管理。隨著11-12年經濟的快速復蘇,企業對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預測,為年度后期盈余的大幅度增長創造了條件。
通過對以上各表的分析,由年度的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我們從總體上都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盈余管理的行為,且管理程度較高,普遍都在1以上,有的行業年度之間的變動程度都高達15.46。同時也能看出由于企業調高或者調低利潤所致,盈余管理有正向和負向之分。不管是哪種方式,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個人或企業利益。
四、規范盈余管理的對策建議
適度的盈余管理對于企業的管理層而言,可以帶來正面的效應.但是由于管理層和投資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管理層可能利用自身信息優勢采用盈余管理對利潤數據進行操控,誤導投資者來錯誤判斷投資風險和收益,從而獲取自身的最大收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盈余管理進行必要的規范。其主要有:
(一)建立和完善高質量的會計法規準則
會計準則作為規范企業的一般標準,并不能夠針對每一企業的每一業務事項都作出明確的指導,這也給企業提供了機會進行盈余管理企業的經濟行為也日趨多樣化,會計準則要具有足夠的可選擇空間,滿足企業會計核算的要求。如減少會計準則中模糊性概念,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權。準則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概念界定模糊,出現了因劃分為不同類別金融資產而造成會計數據明顯差異的現象,為此可將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劃分為一類,從而避免企業利用金融資產的分類進行盈余管理。
(二)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及相關政策
由于我國證監會對于上市公司的上市、配股、停牌等事項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企業的利潤大小和增長速度起著至關作用.為了滿足上市的條件,這促使上市公司的管理當局具有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因此只有更加完善上市公司上市、配股的衡量條件,避免指標過于單一(尤其是利潤指標)使得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管理部門要從多方面對企業進行綜合評價,從根本上消除盈余管理的動機。同時也要加強企業內部的監管力度,尤其要對企業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的合理性進行審查,加大盈余管理的成本。
(三)重視在職會計人員的崗位培訓
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使其能正確理解在特定環境中某些會計處理方法的變更給企業所帶來的后果。特別要使會計人員充分認識到盈余管理和會計造假的不同意義和后果。對于操縱會計利潤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要嚴格依法懲處。企業除了對財會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還要加強對管理層和財會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使其在對經濟業務處理時做到實事求是,避免利用會計政策選擇權進行盈余管理。
(四)提高審計的對立性,加強外部監督
通過審計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減少虛假信息,提高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的可信性,其中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只有真正做到獨立,才能對企業的會計數據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為了發揮注冊會計師的監督作用,應當加強審計準則的建設,加強審計獨立性,同時注重提高注冊會計師的道德素質,自覺抵制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審計行為。另一方面,我國的證券監管機構對于不遵守信息披露規定、不披露或避重就輕誤導投資者的上市公司要加大處罰力度,使其無法通過違法信息披露制度來謀取非法利益。
參考文獻
[1]宋丹.基于現代契約理論的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湘潭大學,2009.
[2]楊順華,趙喜倉,沃夫岡·米勒.對盈余管理的再認識.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3),75~78
[3]湯小琴.盈余管理計量模型綜述.財會通訊,2008,(1),7-11.
[4]張昕.對盈余管理的深層思考.會計之友,2009,(4).
[5]裴麗娜,陳小娟,裴婭宏.論會計盈余管理行為.現代商貿工業,2010,(15).
[6]熊佳奇,劉錦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經營管理,2010,129~130.
[7]李國慶,張帆.新會計準則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400),84~85.
[8]田瑩瑩,王淑珍.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討.會計之友,2010,(8),113-114.
[9]鄒武平.新會計準則下企業盈余管理的八大途徑.審計與理財,2009,(1),33-34.
[10]張祥建,郭嵐,徐磊.《上市公司的投資行為與效率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56~60.
[11]王程昆,王良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經營與管理,2011,(4),59-60.
[12]李吉棟.《公司盈余管理分析》.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34~38.
作者簡介:張曉唐(1989-),女,漢族,安徽宿州人,就讀于安徽農業大學,專業:技術經濟及管理(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