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圍繞著總分機構企業的財務管理措施展開,分別從授權控制、預算控制、會計核算以及審計控制等方面提出相關管理控制的對策;今年是《新辦法》在總分機構實施的第一年,本文參照《原辦法》介紹并分析出其中的變動,并結合相關資料提出了在財務管理方面以及稅務處理上的改變及相關對策的見解。
【關鍵詞】總分機構 財務管理 稅務處理
一、引言
企業為了發展或者市場經營布局的需要,成立的沒有法人地位的分公司,而分公司須在總公司的直接領導下開展經營管理活動;但其又具有普通子公司的特性,總公司授予其經營管理權作為總公司的一個獨立單位進行運作。分公司則不屬于獨立法人,在外地設立分公司程序相對簡單,在核算和納稅形式上分公司由總公司進行核算盈虧和統一納稅,如有盈虧,分公司和總公司可以相互抵扣后才交納所得稅。稅收優惠上,分公司只承擔有限納稅義務,而分公司作為非獨立法人,則不能享受免稅期限、優惠政策等在內的各種優惠政策。總分機構企業一般涉及到跨區區域的分布,因而常常會出現因地區性而帶來財務、稅務方面的問題,需要企業管理者對于總分機構的財務管理予以充分考慮,達到既管理有序、高效的目的。
二、總分機構財務基礎管理的措施
(一)授權控制
分公司在授權范圍以外的財務事項要依據總、分公司之間的授權控制制度執行方可生效;其中兩項相對重要的財務授權控制是資產管理、資金支出;對于前者,資產管理的授權是自然產生的不完全授權以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用途,使資產可以保值增值或者經營資產而創造利潤,應限制分公司在資產處置上的權力;而對于后者的授權使得分支機構擁有部分財務支配的權力,但會根據分公司分權程度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分權程度很大的公司可以按模擬法人的方式運作而擁有完全的資金支出審批權,但在非正常情況的大量資金支出如:資產處理、技術改造、大額合同或預算的變動等仍須報請總機構審批,而若分公司享有的財務管理分權程度非常小,則分公司應車間的方式運作而只得到生產、技術方面的授權,資金支出審批權的限額也直分小,總機構通常會在事前實行預算制度是對分支機構的資金支出的監督與了解,而事中事后的監督與控制則需要依靠健全的會計核算和控制制度對各分支機構進行合理的資金調配加以實現。
(二)預算管理
總機構須在年度預算前向分支機構協商以確定其利潤目標,以量化標準實現對分公司權、責、利的分配,分公司應據此計劃下一年生產經營。預算控制的核心是責、權、利體系,因而須保證企業在各個層次的責、權、利的有效性;總機構須考查分支機構的年度經營目標,并以合理的人事薪酬制度激勵、約束各個分支機構的經營效益。
(三)會計核算
各分支機構須按規定的會計制度進行嚴格的會計核算與控制,而總機構對分支機構有兩種會計核算方式,集中于總公司或者下放到分公司;前者可以保證總機構對企業的所有財務信息及時有獲取與掌握,易于管理而不利于調動分支機構的積極性;而后者與之相反,能夠激勵分公司積極性但不利于總支機構對各個分公司財務信息的了解,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的審計成本,因而在這種核算方下須由總機構集中的會計人員下放到各個分支機構進行財務核算,可利用網絡平臺構建總分機構的財務系統,保證總機構對各分支機構的會計算信息的了解。
總分機構在會計核算時,對往來業務的核算的內容、范圍及實施方式則相對靈活。通常總分機構往來事項采用成本計價核算,若采用高于成本價的價格計價時,需增設“未實現利潤”科目以核算轉移價格與成本間的差值;而若有期初存貨,為了調整合并會計報表的“主營業務成本”,則需增設“撥交分部商品”、“總部撥來商品”等科目作為“商品采購”科目的抵減科目。
三、總分機構稅務管理的措施
國家稅務總局在去年12月27日發布了《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辦法》于今年1月1日開始正式執行,而《新辦法》中某些方面的規定,如:分公司在辦理企業所得稅費的申報、總分公司在查補稅款確認的申報以及稅款分攤比例的計算口徑等與2008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發生了明顯的改變,主要有:
(一)營業收入、職工薪酬和資產總額的確認時間
《新辦法》規定,將各省市分機構的營業收入、職工薪酬以及資產總額由《原辦法》規定的將這三項因素前年度改為上年度統一確定計算企業當期應納稅額,并依舊實行按其50%在各分機構的分攤;另外,《新辦法》里的“三因素”之一的營業收入即是《原辦法》的經營收入,雖然名稱發生了變化,但這二者的該收入的界定范圍是相同。
(二)匯總清算方式
《原辦法》規定總分機構的稅費由總機構統一進行匯清繳而各分支機構不得參與其中;總分機構的全部應納稅額由總機構所在地的稅務機關依據公司的匯總計算對總機構及各分支機構的已預繳的稅款進行扣除,若需補繳稅款則應由總機構全額就地上繳中央國庫而不與總機構所在地分享,對于多繳的稅款則應由總機構所在地稅務機關依法進行退還處理;而《新辦法》則規定,對于應補、應退的稅款部分,可分別由總、分機構進行就地辦理稅款繳庫與退庫,而補繳、多繳的稅款按預繳的分配比例,50%由各分支機構就地辦理繳庫、退庫。
(三)稅款繳庫的流程
《原辦法》規定,總機構須按匯總計算的公司年度的全部應納稅額進行所得稅匯算與清繳,并對所得稅進行應繳、應退的申報辦理,而分機構僅需進行預繳申報的辦理,總分機構的稅款繳庫流程則是:分機構對其所分攤的預繳稅款進行就地入庫的辦理,而總機構則對就地預繳稅款及預繳的中央國庫稅款進行就地繳庫辦理。而《新辦法》則規定各分機構與總機構涉及的匯算補繳、查補以及多繳稅款應分別在其機構所在地的稅務機關進行辦理,不同于《原辦法》規定的由總機構統一辦理的程式。
四、審計控制
總分機構的審計控制包括兩方面,即會計審計和預算審計;前者主要是對各分支機構的會計核算體系、內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完備性和有效性以及報表的真實性等進行審計以檢查控制體系、會計核算及會計系統;而后者屬于管理性審計,主要是對各分支機構的預算體系進合理性審計,檢查并評估預算核算統計體系的完備性、預算執行和考核系統的有效性。內部審計在實現形式上可考慮總部派出審計方式或分支公司交流審計等進行,以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五、資金管理
總分機構的成立其主要動因之一就是整合資源。而資金就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之一,被稱為企業的“血液”。因此,加強總分機構的資金管理也是財務管理的重要一環。在總分機構資金管理方面,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應樹立資金統籌的觀念。由于總分機構之間一般不是獨立的法人,因此資金調撥受到銀行限制較少,故企業在資金資源的流動方面相對靈活。因此企業總部應強化對資金管理的控制,樹立資金集中化管理的觀念,并通過合理的機制進行控制與調度,將資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其次,引入科學的資金管理模式。如引入“現金池”,成立財務公司等模式,考慮利用第三方金融機構來提高資金流轉效率。再審批方面通過ERP、OA系統等進行高效、有序的管理。最后,做好資金清算工作。必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實現資金管理帶動企業整體管理,以促進企業效益的實現。應考慮根據“銀企互聯互控、交易數據集中、資金歸集統籌,財務統一管理,稽核實時監督”的整體思路,著力于資金管理水平的提升。如在技術上,依靠網上財務不僅實現了資金的增速與增值,而且實現了財務職能升級,可以靈活選擇資金結算和運作方式,實現全企業資金劃撥的暢通和及時,減少資金在各環節滯留的時間,實現信息共享,并且高度透明,且能節約交易成本和交易時間。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總分機構的財務管理的效性,需要建立有授權控、預算管理、會計審核以及審計控制這個幾個互相關聯方面加強完善,從而形成有效的總分機構公司的有效財務管理體系;這四項控制管理分別代表了組織安排、事前控制、事中和事后控制以及對整個財務系統的檢查監督;科學的逐級資是總分機構財務管理的核心,須保證各分支機構的責、權、利三方面分配的明確性與有效性,盡可能量化這三者,并進行全面有效的監控,完備對各分支機構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總分機構企業的財務管理在面臨《新辦法》的實施時,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以更好適應市場的發展與《新辦法》的各項規定;本文針對《新辦法》中幾個關鍵點對總分機構提出相關的改進建議與對策,由于今年是《新辦法》實施的第一年,作為總分機構的企業在仍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
參考文獻
[1]2008年《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2]閆春玲.跨地區經營企業所得稅分配政策解析及完善建議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10.(6).
[3]姜文祥.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分支機構所得稅征管問題研究財會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