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跨國公司的興起,外幣報表折算方法的選擇也日趨重要,然而,選擇不同的外幣報表折算方法,產生的外幣報表折算損益對企業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本文主要就國內外的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的處理方法展開討論,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外幣報表折算損益 匯兌損益
一、國際上外幣折算損益的會計處理方法及評價
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的會計處理在外幣會計中爭議頗多。目前,國際上有幾種不同的賬務處理方法:
(一)折算損益全部計入當期損益
將本期發生的外幣報表折算差額作當期損益處理,全部計入本期利潤表。這種方法認為,匯率變動是客觀事實,會使得資產、負債在折算后價值發生改變,而資產凈額的變動會使企業收益受到影響,只有將折算損益計入當期損益,才能給報表使用者以真實的信息。但是,外幣報表折算損益并未導致子公司現金流量的增減,所以將其計入當期損益就會歪曲子公司的收益信息,使利潤項目難以反映出公司的正常經營成果。
(二)折算損益全部遞延處理
將外幣報表折算損益在資產負債表的股東權益中以“報表折算差額”項目單獨列示,作為遞延處理。這種方法認為,外幣報表折算損益不是已經實現的損益。由于匯率多變,本期為外幣折算收益(或損失),至下期就有可能轉變為外幣折算損失(或收益),可能使二者相互抵消。但是,該方法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產生于某一期間的報表折算損益,與其后的會計期間并沒有關系。采用遞延處理的結果是使子公司各期收益平穩化,掩蓋了匯率變動的真實情況。
(三)將折算損益作為所有者權益調整項
將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直接列入資產負債表的權益項目下,作為“折算調整額”,而不反映于利潤表。這種方法認為,外幣報表折算損益并未實現所以匯率變動因素不應影響財務報表上的本期收益。但是,這種處理方法并不符合收益的總括觀點,總括觀點要求在利潤表內應包括一切非正常和非經營性的損益項目。
(四)報表折算損失計入當期損益,折算利得遞延
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對于折算損失或利得采取不同的處理。將外幣報表折算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列于當期利潤表;將折算利得,則列于資產負債表內,作為遞延項目,用來抵消以后會計期間可能發生的損失。但是,折算差額屬于未實現的損益,因此對折算損失和折算利得應采取同樣的處理方式。這種方法會低估企業的利潤。
(五)遞延并攤銷
對折算損益予以遞延,但對長期債務產生的折算損益使用兩種特殊的處理方法:第一,把折算損益看作是利息費用的調整項,將遞延的金額在長期債務的存續期限內攤銷;第二,把債務成本同有關資產的獲得聯系起來,由于固定資產一般是按歷史匯率折算的,而匯率的變動只使債務的價值有所變化,因此折算損益應當看成是資產購買成本的調整而在資產的使用期內進行攤銷。
二、我國對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的會計處理及披露
(一)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的會計處理
根據我國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將境外經營子公司的財務報表并入本企業財務報表時,應當遵循下列規定: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采用資產負債日即期匯率折算,所有者權益項目除“未分配利潤”外,其他項目采用發生時即期匯率折算。利潤表中的收入和費用,采用交易發生時即期匯率或即期匯率近似匯率折算。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應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下單獨作為“外幣報表折算差額”項目列示。
(二)外幣折算的信息披露
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披露的信息比較簡單,要求在附注中披露與外幣折算有關的如下信息:第一,企業及其境外經營選定的記賬本位幣及選定的原因,記賬本位幣發生變更的,說明理由;第二,采用近似匯率的,說明近似匯率的確定方法;第三,計入當期損益的匯兌差額;第四,處置境外經營對外幣報表折算差額的影響。
三、關于外幣折算差額處理及信息披露的幾點思考
從會計準則中可以看出,我國主要采取的是現行匯率法。而現行匯率法相較其他方法,明顯受匯率變動的影響程度較大。在匯率變動時,調整的項目較多,因此產生的差額較其他方法大很多。在此基礎上,若將外幣報表折算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顯然不合適,它將歪曲當期實際的經營成果,甚至可能改變其方向。這也就無法使報表使用者得到正確的判斷。
本文認為采取將折算損益全部遞延處理的方法更為合適。主要原因如下:
由于外幣報表折算損益只是未實現的損益,只要母公司不對子公司的資產進行處置,那么外幣報表折算損益就不會實現。所以,應該將外幣報表折算損益進行一種近似平滑的處理,求出其一段時間不斷調整的加權平均數。所以在將外幣報表折算損益進行全部遞延處理后,其值在受到匯率變動的影響后,體現出來的是圍繞著近幾年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的平均值進行變動的變動值。在此基礎上,本文認為在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產生的初期,企業應該提取相當于近幾年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的加權平均值一定比例的金額,并放置于一個專門的賬戶進行管理。這部分金額可以用來防止因匯率變化對公司帶來的不利的影響,抵御一部分的匯率風險,或者用來彌補外幣報表折算損益成為現實時的產生的損失。其后,在每年匯率變動對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產生影響時,重新計算其加權平均數,確定當年的外幣報表折算損益,并與其加權平均數相比較,提取當年應計入所有者權益的數額與計算出的加權平均數差值的那部分金額,與初始提取的金額合并放入一個報表項目中管理。這樣相對于多變的匯率,本期的外幣報表折算收益(損失)與下期的外幣報表折算損失(收益)就有抵消的可能性,因為畢竟外幣報表折算損益是未實現的損益,所以最終只是在報表上有所體現,而又不能誤導報表使用者。而且,每年進行外幣報表折算損益加權平均數的調整,使得其值也在不斷擬合當前匯率的變化趨勢。而且匯率一般不會發生大幅度的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加權平均數對實際情況的擬合度較好。但在匯率變化較大的年度,應該根據當年的情況,按半年或季度,對外幣報表折算損益進行計算,提取相應的金額計入前面的項目中。
但是若將報表損失計入當期損益,折算利得遞延,雖然符合會計的謹慎性原則,但也正是謹慎性原則,使得公司總是低估其收益,存在少計其利潤的傾向。
另外,我國的外幣報表折算差額的披露不夠詳細。其中合并報表中涉及國外子公司會計政策調整的披露不夠具體。準則中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會計報表附注指引”部分披露外幣報表的折算方法,但與其相關的具體內容,并沒有具體涉及。因此上市公司披露的定期報告中基本上都沒有另外披露更詳細的外幣折算資料。特別是關于會計政策變化對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處理。所以,我國應該進一步完善關于外幣報表折算損益相關信息披露的準則。
參考文獻
[1]隗進.淺議外幣報表折算差額.商業會計,2009(12).
[2]郭永昊.外幣報表折算差額之會計處理.財會月刊,2008(7).
[3]彭屹松.芻議外幣報表折算方法.財會月刊(會計版),2007(11).
[4]趙曉紅.《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九號——外幣折算》解析.財會月刊(會計版),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