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工會工作形勢的發展,工會工作對維護職工權益,維護社會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工會工作的經費支持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對工會財政性資金的投入逐年增加,資金投入范圍逐年擴大,為工會工作開展,發揮黨和政府聯系職工群眾橋梁紐帶作用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條件。
【關鍵詞】工會 財政性專項資金 績效審計方法
一、我國工會財政性專項資金的績效審計開展現狀
目前,績效審計成為國家審計的一個重要方向和內容,在國家審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們不僅希望通過審計機關了解政府有關部門執法的情況,更希望了解其使用財政性資金和管理使用國有資產的績效情況,這使得加強對政府活動有效性的監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隨著公共財政框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今后財政審計的內容,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基礎審計,財政資金的績效成果將逐步成為當代財政審計的重點內容。社會各界對審計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績效審計是今后財政審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將來我國工會開展財政審計工作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工會財政性專項資金審計,當前應該把“以人為本”作為理論核心,將與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各類專項資金,比如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等作為工會績效審計的重中之重。而我國對工會財政性專項資金進行績效審計的歷史較短,1994年8月31日通過《審計法》,并于1995年1月開始實行。2002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才正式提出“積極探索開展績效審計”。而《中國工會審計條例》于2011年4月8日頒布實施,這為促使我國工會經費得績效提升提供了法律監督依據。目前,國家機關對審計監督職能的發揮已“制度化、規范化、正常化”,但是,工會財政性專項資金績效審計還沒有步入正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如今我國得全面政體改革,工會經費每年都在增長,“收、管、用”三方面均出現了不少問題,這使得加強對工會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的管理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因此,各級審計機關開始了對工會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的實踐和探索。隨后制訂的《審計署2003至2007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指出,審計工作的三大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積極開展績效審計,促進財政性專項資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在工會財政資金審計內容和方式上實行基礎財務審計與績效審計相結合的方式,逐年加大績效審計在整個審計環節中的比重。而績效審計的主要任務則是“揭露管理不善、決策失誤造成的嚴重損失”。
二、公會財政性專項資金的績效審計方法
由于切入點和審計目的得不同,相比常規的基礎財務審計方法,績效審計還需要在其基礎上添加一些獨特的方法。一般績效審計得流程都是“立項-批復-管理-使用-效益”,具體來說就是對被審計單位的職能描述、項目申報文件批復、可行性分析報告、項目資產評估報告、預決算批復等資料和文件進行審閱、核實和分析。
針對工會的財政性專項資金績效審計,應當圍繞績效審計的“三E”,即“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這三個要素來開展評價和審計。
(一)對財政性專項資金的“經濟性”進行審計評價
1.項目資金使用效益。包括工會審計項目立項時是否存在重復立項或虛假立項的情況;是否按照可行性分析和項目資產評估的結論進行決策;項目執行進度有無因為資金短缺原因受到影響。
2.項目審計資金管理績效。包括工會審計資金的分配是否遵循了“節約、必須、合法”的原則;所需設備和材料是否統一實行“政府采購”;有無違法挪用或無謂浪費。
(二)對財政性專項資金使用的“效率性”進行審計評價
1.是否在可行性分析的結論基礎上實現了項目資金效益最大化。
2.工會審計項目是否在規定節點內完成,若超時完成,需說明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三)對工會財政性專項資金使用的“效果性”進行審計評價
1.經濟效益。實施后是否達到預期的設計要求,是否對所審計項目以及工會發展帶來經濟上得發展。
2.社會效果。項目實施后是否改善了當地居民得就業環境,對于整個當地社會環境有無正面效益。
作者簡介:杜睿杰(1988-),男,漢族,上海人,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研究方向:MP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