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央行加強對流動性的管理,民間借貸風起云涌,已經從過去的分散借貸迅速向民間融資演變,暴富神話和崩盤慘劇輪番上演,風險泡沫越吹越大并不斷向金融系統蔓延,加速了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迅速上升。
一、民間融資“繁榮”下的陷阱
案例一:一個粉條作坊的融資神話。
林口縣有一個村因盛產粉條而聞名,而張某更是因自家的粉條質量上乘聞名全縣,盡管只是一個手工作坊,但還是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關注。在想把事業做大的愿望下,他開始借錢。因為他的信譽很好,到期還錢付利息,加之粉條銷路暢通,很多人都愿意把錢借給他。但是,畢竟這個農民沒有現代經營意識和符合實際的發展戰略,借來的錢并沒有給他帶來更大的利潤,反倒增加了利息負擔。他陷入了借錢還錢,再借錢再還錢的惡性循環之中。但是人們并不知道他的真實情況,也不知道他負債的規模,還是源源不斷地把錢送到他的手上。最后,一個小手工作坊竟然制造了融資近千萬元的“神話”。當他實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竟然選擇了自殺。在眾多的債權人中,有6戶農民,他們是通過銀行貸款獲得的資金,總額30萬元。
案例二:一個村委會主任意外死亡后的債務。
從前幾年開始,穆棱市一個村的許多村民就將從涉農金融機構借到的貸款交給該村的村委會主任使用,以獲得該主任許諾的高額利息。這樣的“合作”一直很順利,村民到期得到了相應的利息,銀行的貸款也能按時歸還。該村主任把這些錢一部分用于自己與別人合伙的企業,另一部分則用來放“高利貸”。直到有一天,該村委會主任在一起刑事案件中意外身亡,這場資金游戲戛然而至。在該村主任名下的貸款雖然只有50萬元,但是通過村民融到的資金卻高達近千萬元,涉及到農戶貸款70余戶560多萬元,這560多萬元就成了銀行的壞賬。
實際上,這樣的民間融資非常普遍,在房地產業更是嚴重,“路跑”、自殺的屢見不鮮,最后,債務大多都變成了銀行的壞賬。
二、銀行資產不良率加速攀升
由于民間融資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貸款違約率也隨之相應上升。以牡丹江的某縣為例,2012年年末報表體現的不良貸款總額為19471萬元,不良率為8.5%;到了2013年5月末,報表體現的不良貸款總額為22200萬元,增加了2729萬元,不良率為8.9%,比年初增加了0.4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的增加非常明顯,而且還有快速上升的趨勢,到年末不良率很有可能達到兩位數。
三、銀行信貸資金因民間融資鏈條斷裂面臨損失
銀行不良率的上升與民間融資關系密切,這主要與民間融資資金來源有關。民間融資的資金來源除了居民個人手持現金和儲蓄存款外,大部分還是來源于銀行信貸資金。來源主要有三:
來源一:企業貸款。
許多企業利用自身良好的資產負債表和信用記錄獲取銀行貸款,然后再投向股市和房地產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而把資金轉移到民間融資領域也不是什么秘密。某企業在某開發區經營幾年了,盡管資產有一定規模,效益也不錯,但是因為企業自身注冊問題始終沒得到銀行的貸款,生產無法滿負荷,更無法擴大生產規模。后經多方協調,該企業很快獲得了270萬元的貸款。但出乎意料的是,該企業仍然沒有滿負荷運營,而是把到手的貸款全部轉移到小額貸款公司去了。原來,該企業本身就是一家小額貸款公司的股東。
來源二:商戶貸款。
近幾年來,商戶貸款業務迅速上升,成為多種融資渠道中手續最簡便最易獲得的信貸業務之一。特別是股份制銀行和新成立的銀行,他們出于迅速擴張和搶占市場份額的需要,推出了許多諸如商戶貸款的新產品,這些貸款中的部分資金往往被用于民間融資。
來源三:個人貸款。
個人貸款,主要有三種:一是二手房貸款,二是消費貸款,三是農戶貸款。
融資方式:
一是直接融資,供需雙方直接交易。資金需求方直接在社會上半公開籌集資金,供需雙方只需確定利率和期限即完成交易。
二是間接融資,需求方通過個人中介、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獲得資金。這種方式的風險比直接融資的風險還要大。一則是中介人所憑借的只是他在業內的名頭,本身并沒有償債能力;二則許多小額貸款公司沒有獲得政府管理部門的批準,注冊資金有限,主要依靠在社會高息吸收存款;三則擔保公司違規直接放款,資金來源同樣是公眾存款。
另外就是銀行的管理人員內外勾結,騙取銀行貸款,進入民間融資“黑市”獲取暴利。
從中我們看出,民間融資的資金有相當一大部分來自銀行,一旦資金鏈斷裂,銀行將承擔巨大風險,面臨巨大損失。
四、當務之急是抑制投資沖動和過度開發
探究民間融資泛濫的原因,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和過度開發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根源之一。開始的時候通過土地出讓和開發,確實使許多地方獲得了大量資金,城市建設也突飛猛進,民間資金的涌入似乎永遠也不會枯竭。突然之間,噩夢不期而至,資金鏈就像流進沙漠里的河流,消失了。損失的不僅僅是居民個人和企業、商戶,還有銀行,最終遭到破壞的還是地方經濟。所以,為了健康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就必須抑制投資沖動,適度開發,合理開發,不要吹起泡沫。泡沫里的彩虹看上去美麗,但是再一吹就會破滅。當下各級地方政府的融資沖動又逐浪般高漲,債務違約風險快速積累,如果不及時加以有效控制,恐將引發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