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業革命以來,由第二產業主導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災難頻發,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一系列問題為人類敲響警鐘。越來越多的國家注意到向對環境施與關注的綠色發展模式轉變的重要性,倡導低碳經濟。由于低碳經濟的實質是環境保護,而人們對環保的需要屬公共需要范疇,這就形成了政府介入的必要性。
【關鍵詞】低碳經濟 財稅政策 理論基礎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及實現科技創新要求的實質為經濟發展由過去的依靠能源消耗帶動的經濟粗放式發展模式向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是對傳統增長模式的重新思考。
一、低碳經濟含義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源于英國政府2003年發布的能源白皮書,是一種將環境保護納入傳統經濟發展考慮變量中的一種環境友好型概念,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通過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制度轉變、產業升級等多種手段,具有多種表現形式的如歐盟的“碳標簽”,日本的“環保積分”、美國的“限塑令”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很多發達國家從上世紀就已將低碳路線納入考慮范圍內,環境保護作為全球性公共物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重要性不容置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協定》等一系列文件構建了國際氣候合作框架體系,文件的簽訂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在“十二五”規劃中主要體現為鼓勵技術創新、降低碳排放、加速產業升級、提高環保意識、開發清潔能源等。
二、財稅政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理論基礎
(一)財政干預理論基礎
環境保護具有效用不可分性、受益非排他性以及消費的非競爭性,屬公共產品提供范疇,必然存在市場失靈,且其全球性的特征更要求各國政府公共采取干預措施以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環境保護具有正的外部性。從經營個體而言,其私人邊際收益小于社會邊際收益而私人邊際成本大于社會邊際成本。這就必然造成從理性人的角度出發,經營個體逃避承擔成本,將其轉嫁給政府。
(二)稅收調節的理論基礎
稅收具有收入職能、調節職能以及監督職能,且其具有一般報償性、確定性、強制性特征。利用稅收手段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具有合理性及相對優勢。從稅收收入原則、負擔原則(公平原則)、效應原則(效率原則)及執行原則具體來說,利用稅收手段如征收碳稅有利于促進稅收收入,而稅收又是針對高碳排放產業征收誰污染誰負擔具有相對公平性,其作為一種直接手段加于企業有效率,可并于企業其他稅種進行征收具有可執行性。
三、低碳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支持方法
(一)加大創新支持力度
創新是發展之本,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的發展具有直接決定作用。對創新技術發展的支持有利于優化工業生產方式,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是實現低碳經濟的根本。我國對創新的支持力度雖逐年提高但相對于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
(數據引自:1.OECD統計網站http://stats.oecd.org/ 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million current);2. 2010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稅務年鑒2011》)
1.從財政資金投入的角度,資金投入力度明顯不足,且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部門、政府部門和企業創新職能部門,而沒有私人非盈利機構。
2.從政策支持角度,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若干配套政策》,我國主要創新支持手段為直接科技投入、稅收優惠政策、政府采購及金融支持幾方面。其中對稅收政策的支持大多集中于企業層面,缺乏對人才的稅收支持政策。從金融角度我國目前風險資本主要來自政府和商業銀行,風險投資機制不完善。
總結來說,我國現階段應加大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并完善配套制度,推進技術創新市場化,加強知識轉化平臺的建立,加快轉化速度。
(二)進一步優化資源稅
我國自2010年6月資源稅改革在新疆率先啟動,并逐步在全國范圍推開。改革重點主要集中于解決資源稅負過低不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問題,由從量征收改向從價征收。然而其并未與回采率、采收率掛鉤。資源稅為地方稅種,征收的主要用途之一為彌補地方資源開采帶來環境污染處理的成本。資源稅過低不利于地方政府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且從資源稅征收對象內部結構來說以2010年為例,煤炭生產量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高達76.5%,而煤炭開采稅收收入占資源稅總稅收收入比重僅為25%。結構明顯不合理,不利于資源稅收入職能的實現。
(三)開征專門針對環境污染的稅種
現階段國際討論熱點為是否開征碳稅。新稅種的開征與否涉及到整體稅收結構的協調性,問題較為復雜需多種配套制度相協調,然而與資源保護有關的直接稅種的開征是必然趨勢,作為經濟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應積極的就自身情況借鑒國外理論進行試點性研究。
參考文獻
[1]安福仁,劉峰.運用財稅政策促進能源產業結構優化[J].西安財經學報,2013(02).
[2]《發展低碳經濟的財稅政策研究》課題組.發展低碳經濟的財稅政策研究[J].財政論壇,2011(12).
[3]盧婧.中國低碳城市建設的經濟學探索[D].吉林:吉林大學,2013(06).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