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對過剩人口理論是馬克思分析資本積累趨勢而得出的重要理論。拋開制度方面的因素,從其形成的一般意義上來講,同樣適合于社會主義社會。深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對我國當前就業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相對過剩 人口理論 就業問題
一、馬克思相對過剩人口理論
(一)理論主要內容
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集中在他的著作《資本論》中,從資本的有機構成及其提高的趨勢出發,說明了相對過剩人口的產生、結果、本質和形式。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揭示了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人口規律,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相對過剩人口的形式主要有三種:流動的過剩人口,這是指在城市時而被解雇,時而被雇傭的那些過剩人口。潛在的過剩人口,主要是指農村的失業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主要是指那些職業極不穩定,從事家內勞務和打短工的勞動者。
(二)失業的主要分類
基于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結合西方經濟學對失業問題的研究,失業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業。摩擦性失業,這種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難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這種失業是由整個經濟的支出和產出下降造成的。自愿失業和非自愿失業,這是宏觀經濟學中關于失業的一種分類。前者指工人不愿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后者指愿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二、從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看我國的就業問題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以來,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當前,我國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相對過剩人口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共有規律。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具體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
隨著技術進步,尤其是高新技術的發展,科技已經廣泛的應用于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行業,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從而使得生產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的“擠出效應”,從而形成社會主義相對過剩人口。
(二)計劃經濟的慣性
長期的計劃經濟導致勞動者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因此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以及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造成了大量下崗失業人員。
(三)產業結構的調整
經濟結構的調整對中國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目前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了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升級與變換,導致一部分勞動者由于不適應新的技術和工作崗位而淪為技術性失業人口和結構性失業人口。
(四)勞動力供給增長過快
持續的人口高自然增長率為我國提供了巨大的新增勞動年齡人口。農村剩余勞動力被馬克思稱作潛在的相對過剩人口,它構成城鎮相對過剩人口的長流不息的源泉。隨著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本身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逐年下降,勞動力長期處于閑置或半閑置狀態,從而釋放出大量的剩余勞動力。
(五)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
在經濟擴張階段,對勞動力的需求比較大,反之,則會下降,引起大量失業。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我國受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三、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對我國就業問題的借鑒意義
(一)擴大勞動力需求
要繼續實行適度擴張的宏觀經濟政策,確保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增長。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全力搭建人才服務中介這個平臺,著力強化就業服務功能。以擴大就業為導向,進一步增加利用外資的數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來開拓就業新領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中小型企業,擴大就業和創業規模。開拓就業新領域,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拓寬就業空間。健全創業培訓體系,增強創業的理念,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創業能力。完善自主創業政策,為創業者提供咨詢服務、融資、人力資源等服務。
(三)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適當調整人口政策
政府應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就業信息引導,使信息能及時有效地傳遞。進行職業培訓,努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以減少結構性失業。同時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城鎮化過程,消除城鄉二元制經濟結構。適當調整人口生育政策。
(四)建立和完善失業保障制度
要切實加大安全投入力度,不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改善生產和工作環境,降低生產事故發生率和職業病發生率。加快建立覆蓋勞動者的普惠公共服務制度,健全涉及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政策,完善勞動者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制度,切實解決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突出問題。
(五)積極創新思路、創新模式
要拓展思維,抓好創業培訓。積極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做好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認識,改變就業觀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董克用.我國就業問題的特點與“十二五”就業規劃[J].中國就業,2010(09).
[4]李朝林.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與我國失業問題[J].經濟與管理,2004(01)
[5]柳云飛.中國就業問題的原因特點和現狀分析[J].前沿,2009(10).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