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幣匯率問題一直是近幾年中國經濟的熱門話題。隨著本世紀前幾年中國持續的經常賬戶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國際上對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預期也與日俱增。本文分析了當前人民匯率形成機制,并對其特點和不足進行了簡要分析,提出了一些未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人民幣 匯率 形成機制 改革
一、當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特點
目前我國的外匯市場由結售匯市場和銀行間市場組成。前者是外匯指定銀行和相關企業之間的市場,后者是外匯指定銀行間和指定銀行與央行間交易的市場,本質上是一個本幣和外幣頭寸轉換市場。
目前人民幣匯率差是在結售匯制度和銀行外匯上額限制制度下的交易價格,是一種局部的交易價格。此種制度下,企業、政府、銀行和個人的需求被抑制,在強制額度的情況下,供給充分。這種交易機制下的價格是一種扭曲的價格,是市場局部均衡價格,不是出清價格。
由于資本賬戶的不開放,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壓力來自貿易賬戶的變動情況,其變動壓力主要來自經常項目的順差或者逆差。而目前國家間大量流動的國際資本,在匯率的定價中并沒有相應的地位。當前人民幣的匯率壓力主要來自美國和歐洲等一些與中國貿易量大的發達經濟體,這些經濟體承受著與中國的巨額逆差。
目前的機制下,為了維持銀行的外匯頭寸額度限制和講匯率控制在目標范圍內,央行需要參與外匯市場,經常買進外匯。由于個人、企業和銀行不能按照需求儲有外匯,外匯向央行集中,相關風險也向央行集中。
二、目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問題
目前資本項目受到限制,目前的匯率形成機制中,絕大部分由經常項目決定。外匯市場的參與者較少,市場機制也不完善,仍屬于外匯初級市場,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市場交易主體受到抑制
現行外匯市場是一個不完全競爭市場,參與主體不足。通常外匯市場有央行、外匯銀行、客戶和經紀人等組成。目前我國只有央行和外匯銀行,交易過于集中。
(二)供求關系扭曲
現行外匯市場還只是一個與現行外貿外管體制相適應的本幣外幣頭寸轉換市場,并非具有現代市場形態的金融性外匯交易市場,由于市場中大部分客戶的外匯需求被抑制,不能直接參與市場交易與決定價格。銀行間外匯市場構成了人民幣匯率形成的真正核心力量。目前的匯率只反映了這部分供求關系,因此,目前的匯率遠不是整個外匯市場的真正均衡價值。
(三)央行干預多
目前匯率制度下,銀行由于有外匯頭寸限額,銀行不能按照需求合理進行外匯頭寸管理,超出限額的部分都會向央行集中。央行也不得已需要進入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吸收超過限額外的外匯頭寸。此外,目前規定的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還比較窄,為了將匯率維持在相應范圍內,央行也需要頻繁參與市場,進一步扭曲了真實的市場供求。其作為一個市場上的主要參與者,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民幣匯率的形成。
(四)交易品種少,市場機制不完善:現行外匯交易市場的幣種過于單一,已經不能適應我國實際的貿易狀況和多樣的外匯交易需求
單一的現貨交易市場,缺乏期貨交易等其他類型的市場進行必要的風險管理。
三、關于匯率形成機制的選擇
常見的匯率形成機制有三種,包括固定匯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以及有管理的浮動制度:
(一)固定匯率制
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保證匯率的穩定。實行真正的固定匯率制度往往需要各國付出很大的調整代價。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在出現貿易逆差時,由于不能調整匯率,會引起更大的外匯外流。此外,由于不能夠真實反應貨幣的實在價值,不能有效地隔離出現的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固定匯率也容易在國際間傳到通貨膨脹。
(二)自由浮動匯率制度,該制度下,各國貨幣當局沒有義務維持貨幣的固定比價,不需要頻繁干預外匯市場
但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動頻繁且幅度大,為低買高拋的外匯投機提供了可乘之機。這種制度下,一般投機者甚至連銀行和企業也進行投機活動。這種為牟取投機暴利而進行的巨額的、頻繁的投機活動,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
(三)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這是目前較優的選擇,這種制度結合了前兩種制度的特點。一方面避免了固定匯率制度的僵化,可以及時對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做出反應和調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浮動匯率制度下的頻繁大幅波動,減輕企業銀行的匯率風險,抑制市場的投機行為,是一種較為靈活的匯率機制,比較適合我國的國情以及我國經濟、金融未來發展的態勢。
首先,我國金融市場還不完善,宏觀經濟預期還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雖然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金融市場不完善,缺乏健全的法規監管隊伍,缺乏相關的高素質人才等條件。目前我國實際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匯率對市場的調節程度也不能完全發揮,因此適宜完全浮動匯率制度。其次,目前資本項目還沒有放開,均衡的匯率需求應該同時來自于經常賬戶和資本項目共同的需求。目前國內的利率也沒有市場化,這些因素在匯率的形成中都有相當作用。所有目前的匯率需要貨幣當局的不斷糾正,管理就比較重要。總的來說,經濟自由化,資本自由流動式總的趨勢,貿易伙伴基本實行靈活的匯率制度,這些外部環境要求我國的匯率制度向更開放的方向發展,目前來說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是正確的選擇。
四、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相關思考
中國是一個轉軌經濟國家,在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且外向型經濟已占較高比重的條件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應當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具體措施包括:
(一)強化外匯市場建設
通過降低外匯市場準入門檻,增加外匯市場的參與主體范圍,將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納入,使匯率能夠反映真正的市場供求關系。此外,在目前外匯預期交易、掉期交易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外匯期貨、外匯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滿足企業和金融機構規避風險的需求。短期內,需要大力發展代理業務,長期就要打通零售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統一市場。
(二)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
目前我國對資本項目仍然實行管制,目前的外匯需求中缺少了資本項目這一部分,這部分的需求被抑制。完整健全的外匯市場需要反映市場上所有參與主體的各種需求,必須逐步實現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外匯供求關系才能得到更客觀真實的反映。但這個過程是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考慮各方面的條件和接受程度,可與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協同進行。
(三)加快利率市場化建設
在資本自由流動,利率和匯率均市場化的條件下,利率與匯率呈現聯動關系。匯率與利率有密切關系,一個作為匯率的對內價格,一個作為對外價格。利率變動會引導資金流向,從而引起匯率的變化。如果利率是扭曲的,匯率也是扭曲的,對國民經濟的配置必然出現扭曲。目前我國利率雖有一定市場化進展,很大程度上依然由政府制定,往往出現扭曲。在利率沒有市場化的情況下,匯率的單獨市場化也是不現實的,兩者需要相互配套,相輔相成。
(四)進一步擴大利率浮動區間
我國目前的外匯交易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是美元的即期交易。火大浮動的區間,可以給市場參與者更大的空間。調整的結果更接近于市場的真實供求。另一方面,也減小了央行參與市場交易的頻率。當然,擴大區間要考慮我國的宏觀經濟需求,循序漸進,不能一步到位。
(五)完善做市商制度
我國目前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是央行,需要做市商來分擔央行的壓力,直至逐步退出。目前的制度中,做市商很難獨立做市,不能靈活報價和對沖風險。完善做市商制度,要求逐步放松外匯頭寸的管制,并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
(六)積極完善各項配套條件和措施
首先要促進宏觀經濟結構的轉型,由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型轉變。其次要建設培育完善的國內金融市場。當今國際金融市場已成網絡,資金在各國之間流動,國內市場已不能完全獨立于國際市場。只有國內市場完備健全,才能適應要求。在建設人民幣外匯市場的同時,也要加強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建設。最后,加強金融市場中的各參與主體的建設,推動其市場化進程,增強其競爭力,尤其要推動商業銀行的改革,提高其專業化水平和抗擊風險的能力。
五、結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開放和發展,目前的匯率制度很難長期維持下去。綜合多方的利益,需要對其進行漸進式改革。改革的方向要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經濟內外協調和均衡發展,并維持經濟的穩定持續增長。逐步放寬匯率管制,需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并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才能在可控的范圍內對匯率進行漸進改革,促進經濟的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秦明亮.完善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相關思考[J].現代商業,2007(20).
[2]楊曉麗,呂德宏.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進程中的局限性及對策[J].經濟師,2008(05).
(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