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6月8日,央行宣布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存款利率首次允許上浮,這標志著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在此背景下,以城市商業銀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會怎樣進行存款定價決策,怎樣轉變經營方式以求在激烈競爭的金融市場中取得發展,這些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本文運用博弈論的方法分析以Q銀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的存款定價方法,并分析利率市場化對中小銀行經營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而研究中小銀行優化轉變經營方式的路徑。
【關鍵詞】存款利率市場化 中小銀行 定價方法 博弈論
2012年,人民銀行兩次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擴大利率浮動區間,對所有商業銀行來說都是一場博弈。如何進行存款定價,既能利用政策增強存款吸引力,又能提高資產負債綜合管理水平,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存款浮動區間擴大后,各類商業銀行存款定價經過短暫的波動調整后,迅速達到穩定狀態,目前大概呈現“法人機構高于股份制銀行、股份制銀行高于國有銀行”和“活期高于定期、短期高于長期”的總體特征。我們選擇Z市作為監測地區,以城市商業銀行Q銀行(Q銀行是Z市的一家城市商業銀行,Z市共有工、農、中、建、交、農發、浦發、興業、中信、招商、光大、郵儲、農信社以及Q銀行14家商業銀行)為例,分析中小銀行與五大行(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為代表的大銀行相比,在存款定價中經過了怎樣的思考和選擇。
一、基于博弈論角度的存款定價行為分析
下面分別用短期行為模型和長期行為模型分析:
(一)短期行為模型分析
智豬博弈模型是一個著名的實力不均衡對抗者之間博弈的例子。假設豬圈里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誰按按鈕就會首先付出2個單位的成本,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那么,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
2012年6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基準利率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作為決策者的五大行首先做出定價選擇,活期上浮10%,一年期以內的定期存款保持在調息前的基準利率水平,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則維持在調息后的基準利率水平,除活期存款外其他各檔存款利率均未一浮到頂;作為競爭者的全國股份制銀行和地方法人也紛紛做出上浮利率的決定,其中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在一年期以內短期存款上用滿了上浮空間,農信社短期存款也選擇上浮到頂,而Q銀行卻選擇跟隨五大行定價。
(二)長期行為模型分析
斯塔克伯格模型試分析長期行為的有效模型,假設市場上有兩個廠商,這兩個廠商的決策內容是產量。在這兩個廠商中,一方較強一方較弱,因此他們的產量決策是有較強的一方先進行選擇,較弱的一方則根據較強一方的產量選擇自己的產量。由于這兩個廠商的選擇不僅有先后之分,且后選擇的廠商在選擇時知道前一個廠商的選擇,因此此模型是一個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本博弈還揭示了一個事實:在信息不對稱的博弈中,信息較多的博弈方(如本博弈中的廠商2,在決策之前可先知道廠商1的選擇)不一定能得到較多的利益。
2012年7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7月6日,Z市各金融機構紛紛上調存款利率,但上浮幅度卻有所差異。五大行活期存款和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保持本次調息后的基準利率,一年期以內的定期存款則維持了調息前的基準利率;而股份制銀行和Q銀行的活期存款和一年以內的定期存款上浮至基準利率的1.1倍,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則維持了調息后的基準利率。但是僅過一天,Q銀行決定從7月8日起,所有檔次的存款利率均上浮至基準利率的1.1倍。通過兩次博弈過程可以看出,Q銀行從第一次博弈中的價格跟隨者,逐步發展成為價格制定者或者價格先行者,但在這個博弈過程中,Q銀行卻不一定能得到較多的利益。
(三)Q銀行博弈行為的原因分析
1.從短期看,Q銀行行為符合智豬博弈模型,是價格的跟隨者,穩定市場份額是其主要目的。2012年9月末,五大行各項貸款余額占Z市的份額為55.8%,而Q銀行的份額僅為10.7%,為穩定市場份額Q銀行選擇跟隨定價。從智豬模型看,充當小豬一角的Q銀行選擇跟隨定價為最優選擇,在短期內實現了納什均衡。
2.從長期看,Q銀行行為符合斯塔克伯格模型,逐漸成長為價格主導者,此時擴大市場份額,增加流動性是其主要目的。Q銀行成為價格主導者的原因主要是:
(1)在監管部門存貸比的嚴格控制下,Q銀行只能通過增加存款來增加貸款投放空間,進而保證盈利水平。增強存款吸引力,是目前快速地、直接有效地保持盈利水平的手段,進而對增加存款和保持存款穩定性的要求增加,存款利率定價上必然要體現競爭性。
(2)以較高的存款價格來彌補儲戶認知程度低、營業網點分布少等劣勢影響。尤其在目前房地產、股市等投資渠道低迷、儲蓄存款對利率彈性增強的情況下,通過提高利率,可以有效穩定老儲戶,增加新儲戶。
(3)Q銀行利率支出彈性相對五大國有行較小,利息支出對利率提高的敏感性較低,從成本角度看有優勢。
(4)Q銀行貸款利率定價高,利差大,對存款利率上浮的承受能力強。據調查,Q銀行貸款定價基本為基準利率上浮30%—50%,有的甚至高達70%,而五大行貸款定價相對較低,大部分貸款上浮幅度僅為10%-20%。
二、中小銀行優化經營管理的路徑選擇
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1.1倍,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存款定價上的里程碑式變革。與市場地位穩固、抗風險能力強的大行相比,中小銀行所受影響將更加明顯。一是存貸利差收窄,盈利能力降低。據測算,2012年兩次政策調整后,Q銀行存貸利差縮小39.5個基點。二是從短期看,資產負債結構匹配度弱化,需要若干配套措施和一定的調整時間,這期間的短期陣痛往往在所難免。三是傳統業務縮水,表外業務增長。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尤其是存款利率上浮空間的進一步放開,以Q銀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應經必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機遇。為更好的適應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應及時優化調整管理思路:
(一)大力豐富金融產品,促進替代性負債產品發展
鼓勵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證券投資基金和企業債券市場,允許商業銀行發行長期債務工具、發起設立證券投資基金等,從而引導金融市場向縱深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減少對存貸利差收入的依賴
相對國外中間業務占比40%-50%而言,中小商行的中間業務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傳統盈利模式的挑戰也進一步提升了中間業務的重要性和發展的緊迫性。可以通過細分客戶市場,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創新服務品種,提升服務檔次,優化資源配置,建立科學高效的中間業務激勵機制和管理體制等措施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同時,大力發展基金托管、代理保險、證券投資、代理保險、銀證合作等非金融業務也可以直接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來源。
(三)切實提高市場化的存貸款定價能力
第一,應加快建設按產品、客戶和部門進行細分和成本核算的財務管理機制,為金融產品的合理定價提供依據和標準。第二,應加快建立能夠靈敏地反映市場價格的內部資金價格轉移體系,通過與市場資金價格相聯系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來有效調節總分行之間、資金來源與運用部門之間的利益,并影響業務部門的決策。第三,應按照新《巴塞爾協議》關于信貸風險評估的要求,盡快開發科學有效的信貸風險評級系統,使其能夠正確地評估貸款的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實現對貸款風險的有效度量和評估。第四,應盡快建立分級授權的金融產品價格決策與管理機制,形成總分行各司其責、各掌其權的分散和集中結合的科學定價決策體制。
參考文獻
[1]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影響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12(02).
[3]陳安全.中國利率政策的傳導機制研究[D]. 廈門: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9.
[4]趙慶明.對當前存款利率市場化形勢的分析與思考[J].國際金融,2012(08).
[5]楊子強.關于穩健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思考[N].金融時報,2012-08-27.
作者簡介:孫欣華(1982-),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管理。
(編輯: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