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洗錢中對客戶身份識別的要求涉及到商業銀行業務的各個層面,諸如賬戶、個人及對公的清算中,如何有效提高身份識別效率,節約成本值得關注。
【關鍵詞】客戶身份識別 反洗錢 電子手段
一、現狀分析
商業銀行在辦理部分柜臺業務時都要按照《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的規定,履行反洗錢客戶身份識別義務,要將客戶身份證件與“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的數據進行核對,并留存身份證件復印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柜臺人員工作效率,導致個人支付結算需求與銀行有限的柜臺資源之間的矛盾更為突出,銀行網點和柜臺出現排隊現象日益嚴重,同時,復印留存客戶身份證件增加了銀行營運成本。
二、實例借鑒
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推動金融機構利用電子化手段提升客戶身份識別效率成效明顯。主要做法: 自主開發身份證件核查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讀卡器采集身份證芯片信息,并實現自動與“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數據庫進行比對,將比對結果和照片信息直接反饋到柜臺。系統根據采集的二代身份證信息,通過身份證電子憑證合成技術,合成形象直觀的身份證件的電子憑證,加密處理后用于存檔。對于非二代身份證的其他有效證件,如:一代身份證、戶口簿、護照及軍官證等,采用圖像掃描方式獲取身份證件電子影印件,由柜員核實后傳輸至信息數據庫,與二代身份證實現統一管理。柜臺配備攝像頭,攝取業務辦理人的現場照片,配合業務憑證,為事后監督、案件偵破等提供依據,也為辨別持證人與所持證件的一致性提供佐證。對惡意辦理業務、冒名頂替、失效證件等客戶辦理業務中出現的異常情況實行預警和報警,并記錄操作過程。
三、成效分析
(一)提高對二代身份證件核查的質量
采用公安部研發的二代身份證識別儀,柜員直接使用讀卡器采集身份證芯片信息實現自動聯網核查,避免人工輸錯身份證號碼,可準確識別二代身份證真偽,自動聯網核查,實時比對結果。
(二)提高柜員工作效率,實現身份證件的電子化留存
現在的一般身份核查模式是,柜員核查客戶身份證件需離開柜臺到另一臺專用電腦上登錄“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并手工錄入身份證號碼等信息。柜員離柜需要收撿印章、辦理系統簽退等手續,如果多個柜員同時需要查詢身份證件還可能出現排隊使用查詢電腦的情況。以新開個人結算賬戶為例,據了解采用身份證電子憑證生成技術,單筆可節約2分鐘左右時間,在較大的網點,勞動時間的節約幾乎等于新增一個柜員,減少了柜員離柜的頻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節約運營成本實現對客戶身份信息數據庫的安全、高效管理
首先,留存身份證電子影像,不再留存客戶身份證件的復印件,有效節約了營運成本。據估算,每個柜員一天至少處理20筆需要復印身份證件的業務,每筆業務需要雙面復印身份證件以及打印核查結果,即每筆業務需要三頁A4紙張。則一個網點4個柜員一年需要8.6萬頁紙張。按每頁綜合成本0.05元計算(含復印機碳粉、折舊等消耗),每年可節約4300元。其次,留存的身份證電子影像直觀清晰,解決了復印件模糊不清、信息不全的問題。系統具備歷史記錄查詢、核查日志查詢、憑證對應和結果打印等功能,為客戶身份資料的日常管理以及反洗錢檢查、調查提供了便利。同時,系統采用數據單向不可逆加密技術,并采用離散式異地容災備份與中心備份相結合,確保數據內容不可更改及數據的安全。
(四)保存客戶辦理業務時的現場照片,為事后處理提供依據
系統留存業務辦理人的現場照片,這樣就強制要求柜員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對代理關系進行識別,有效防范了柜員審核不嚴的操作風險及同客戶惡意串通的道德風險。同時,系統留存業務辦理人照片的時限為5年,遠遠超過柜臺監控錄像所保留的時間,為查找案件線索提供了強大的系統支持,有效防范業務員操作風險及道德風險。
(五)對異常情況實現風險預警
系統可通過配備自動報警控制器,與公安部門的犯罪信息數據庫及銀行的黑名單數據庫進行比對和識別,實現對犯罪信息及黑名單的聯網核查及自動報警,加強運營管理和風險防范的力度,有效提高柜員的案件防范能力。
參考文獻
[1]邊維剛.金融業反洗錢監管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2]李子白,沈杰,賀東.金融機構反洗錢激勵機制研究[J].金融理論與踐,2007(09).
[3]邱兆祥,朱寶明.反洗錢的外部性與激勵機制建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01).
[4]國家外匯管理局反洗錢課題組.洗錢與反洗錢[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5]李若谷.反洗錢知識讀本[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6]俞光遠.反洗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7]唐旭,師永彥,曹作義.中國反洗錢工作有效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9(08).
(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