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構成了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國經濟繁榮發展的動力來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金融支持產業發展的研究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征的結合,將為創新金融制度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創設更加豐富的金融支持手段提供依據。
【關鍵詞】戰略性 新興產業 金融體系 支持
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相對嶄新的概念,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定義,涵蓋的范圍也不盡相同。我國選擇旅游業、節能環保、生物技術等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對象。上述相關產業的發展對我國走出次貸危機,面臨新的國際產業競爭形勢,保持國家持久的經濟競爭優勢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而融資難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瓶頸。該類產業的融資風險大,且資金需求量也大。此外,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很多企業都處于發展初期且企業本身規模較小。在新興網絡產業中這點體現的尤為突出,旅游企業大部分為小型民營企業,人力資源匱乏,很難融通到足夠的資金。
二、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缺乏金融支持的主要原因
(一)資本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難問題突出
我國的資本市場是一個投機的市場,國家對該市場的政策干預嚴重。上市公司的主要融資方式來自于資本市場,但是上市條件中要求對連續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盈利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等,考慮到很多中小企業營業周期的因素,經營活動凈利潤難以計量或無法計量,還有存續時間短,部分企業仍然不能實現上市,直接融資困難。
(二)商業銀行缺乏戰略意識,扭曲金融監管理念
在信貸支持的政策上,商業銀行一般對擁有較高信用等級的企業開展信貸業務,對中小型企業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忽視了很多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商業銀行缺乏市場化意識與戰略意識,部分基層商業銀行過分注重爭奪已經形成的優質客戶,缺乏通過培養基本客戶群而擴大業務規模的戰略思想,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較小;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扭曲了金融監管的管理理念,為了降低信貸風險而收回貸款,根據乘數效應可知這樣的舉措必然會導致貨幣供給的緊縮,促使整體金融環境難以改善,加大了中小型企業融資壓力,使銀行信貸向大型企業集中的程度進一步加劇。
(三)金融產品創新不夠,缺乏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相匹配的金融產品
在國家統一的利率政策下,金融機構將重點放在債務本身的安全性上,強調收回本金和利息。商業銀行商業化程度不夠,難以提供完善全面的金融服務,開展新業務的自主權較小。然而戰略性新興產業普遍具有高風險、高投入和高產出的特點,與金融機構關注債務安全性的理念相矛盾。
(四)與金融體制匹配度不夠,缺乏與科技金融的有機結合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缺乏科技金融對其發揮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具體而言,是缺乏科技金融融資方式的創新。傳統的融資模式一般是單維模式,銀行與科技銀行為主導,投融資雙方進行融資業務。該融資模式已經明顯難以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各個發展階段以及各個行業,需要由政府發揮監管與引導作用,配合擔保方和銀行體系搭建服務平臺,專門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實施配套的擔保措施,即形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金融融資的“多維模式”。
三、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支持的建議
(一)國家繼續加大對高新技術研究經費投入量,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
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從研究經費的投入量和投入結構兩方面入手。在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時,提高其總額占國內總產值的比例,將扶持企業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同時優化研究經費支出結構,加大資金流向高新技術企業的比例。
(二)構建合理的風險評級體制,完善金融機構服務水準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的風險評級不能完全照搬銀行評估一般大型企業的一套方法,應該根據產業的發展階段指定不同的評級標準,同時應該參考同類產業的發展水平,力求將風險評級做到標準化、科學化與系統化。還要考慮戰略性新興產業缺乏有形資產抵押的特點,重點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加速培育技術產權交易市場。
完善金融機構服務水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豐富金融產品的種類,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對金融產品合理創新;第二,完善金融中介服務水準,建設具有權威性的科技成果評價與監管機構,強化中介機構服務能力;第三,重視人力資源培育,建立全國性技術產權交易聯盟,形成一批能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全方位服務的人才隊伍。
(三)合理創新科技金融融資模式,構建多維聯動服務平臺
針對部分中小企業風險大,存在信息障礙和規模小的特點,單維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其融資需求。需要構建融資服務平臺,對融資業務信息進行整合。組建由政府引導服務監管、銀行進行科技金融創新、擔保方擔保三方面合作的多維聯動服務模式。
(四)適當發放科技債權,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
為了擴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可以從社會閑散資金入手。一方面政府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宣傳,讓民間投資者加深對該產業的了解;另一方面適當發放科技債券,分散科技信貸的風險,將社會閑散資金集聚起來。可以借鑒國外“基金的基金”方式,組建專門的投資機構,通過政府的資金吸收社會的資金,取得政府對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天舒,張天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域選擇和政策取向[J].特區經濟,2011(10).
作者簡介:方濤(1975-),男,漢族,浙江寧波人,研究方向:產業金融。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