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與經濟的關系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重視農村金融的健康發展。作為農村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我國農村地區機構網點分布最廣、支農服務功能發揮最為充分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應在金融資金供給、信貸政策支持和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方面給予重視。
【關鍵詞】農村合作金融機構 金融產品 金融需求
農村金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增加農村金融供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目前為止服務農村的主力軍,截至2011年末,全國共有法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2954家,占比為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78.5%;其中包含營業性網點75856家,占全國銀行業營業網點的38.8%。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3.9萬億元,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32.9%。涉農貸款中農戶貸款2萬億元,占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戶貸款的78%。由此可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立健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對農民和農村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農村資金流失嚴重,貸款總量嚴重不足
農村金融有其天然的劣勢,資金流失是長久以來難以解決的問題。據估計,每年從農村抽離的資金約6000億元,其中抽離的主要渠道可能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一方面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為了規避自身風險,將從農村吸收的大量資金向縣以上金融機構轉移;另一方面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及其他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它們在農村有一定的吸收儲蓄存款的能力,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和規避風險,所以它們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較少,導致了農村資金的進一步轉移。由于農村資金的嚴重流失,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相比,農村貸款總量嚴重不足。
(二)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難以滿足
除小額信用貸款以外,現行的信貸政策條件,擔保抵押資產是否充足是決定貸款的關鍵條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更傾向開展擔保抵押貸款。由于農戶和中小企業的經營場所、產品和經營周期的特殊性,對于少于50年的租用土地,果樹、奶牛等流動性強的資產,銀行是不允許作抵押的。缺乏有效的抵押資產,嚴重的影響其貸款的取得。通過調查問卷表明,在農戶貸款中,72%的農戶選擇向親戚朋友借款,選擇向農村合作銀行借款的只有22%。由此可見,受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的一些條件的限制,使其資金供給遠遠不能滿足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
(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金融產品比較單一
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展的主要業務仍然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只有部分農村信用社開展了代理保險、代收代付業務,業務開展利用的是網點和人員的優勢,仍然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業務。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單純提供中介類服務給客戶,不能滿足客戶對金融產品的多樣化以及對金融服務的多類型化的需求。例如,在辦理結算業務上,只能為客戶辦理現金、匯款以及轉賬等業務,而且辦理效率較低,相對花費時間較長。由此也可看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展中間業務還處于一定較低的水平,在網上銀行、電子銀行以及理財業務等方面,客戶已有較大需求,但農村合作金融結構針對此類業務還屬于空白。一方面這是由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缺乏競爭,導致自主創新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現有員工的知識水平所限,開展新型的科技含量較高的業務存在一定困難。單一的金融產品種類和廣大農戶的期望相差甚遠,不能對客戶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客戶的流失,同樣也阻礙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
二、解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服務供需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增加涉農貸款投放,更為有效緩解農村資金緊缺問題
服務“三農”一直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宗旨,在不斷變化的農村經濟新形勢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通過調整信貸結構,加大涉農貸款力度,目的是能夠滿足農村農業生產以及廣大農民的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在適應經濟形勢和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背景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堅持“控規模、保支農、調結構”的原則,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信貸支農投放力度,確保“三農”服務工作不放松,支農力度不減弱,信貸投放不下降,涉農貸款整體實現高速增長。
(二)增加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融資渠道,加強政策扶持
對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而言,適度提高農村利率水平,可吸引其加大支農力度。但針對農戶的小額信貸,提高的利率部分不能轉嫁到農戶身上,可由中央和地方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一方面沒有加大農戶的還款壓力,另一方面提高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信貸人員積極性。較高的利息收益,給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帶來更多的收益,方便以較高的福利水平吸引高水平人才,進一步促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長遠發展。
由于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地域差異,經濟水平有較大的差距。經濟發達地區資金充裕,存款遠遠大于貸款,對于偏遠的貧困地區,由于本地的儲蓄較少,可供借貸資金也就較少。可與其他金融機構互通資金有無,使資金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可加強與城市商業銀行的合作,將城市資金引入農村,多途徑的打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加強對農村金融的支持。
(三)積極探索信貸新模式,著力滿足不同主體信貸需求
農村金融的需求者具有分散的特點,但在新形勢下這一傳統正在發生變化,在新農村建設時期,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迅速,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立足于服務“三農”,就應該通過提供多種渠道,服務于廣大農戶和各類農村市場資金需求主體。由于目前我國農村農民相對資金困難,缺少有效的抵押擔保物,但是針對信用良好的農民,在核準貸款抵押物方面采取靈活多變的政策方式,努力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積極拓展業務,一方面滿足銀行的盈利性需求,一方面盡量滿足客戶的貸款需求。比如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這些貸款種類不需要抵押擔保,并可根據農業生產周期,靈活調整額度、期限、利率等要素,拓展小額信貸適用范圍。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出現為廣大農戶獲取金融支持提供了良好的方式,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可將自身業務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相對接,在大力支持分散農戶的同時,亦可將分散農戶和大市場提供有效對接服務,具體可通過將其法人授信與合作社成員單體授信有機結合起來,在金融服務方面進行創新。針對農村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可采用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或采用農村聯保貸款機制,支持農村中小企業的創業和發展。通過創新形成跨地區、多行業的銀(社)團貸款,以形成較大規模的資金來源,為農業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
(四)大力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樹立全面服務新形象
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短信銀行等電子銀行的出現給傳統銀行業帶來了沖擊,已經成為拓展銀行中間業務的重要渠道,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也應認清形勢,大力推廣電子銀行的發展,在思想認識和管理上給予重視,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網點設置方面,應貫徹“兩點兩機、包村包片”戰略,即通過設立標準化營業網點和簡易營業網點,布設POS機和ATM機,實施臨近機構信貸員包村包片等服務方式,讓農村金融改革的新成果真正讓廣大農戶享受。通過立足農村的準確定位,獲取廣大農村地區客戶的信任,樹立良好的形象,全方位提升,增強總體競爭力。
金融風險一直是各金融機構的經營重點,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也不例外。各地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可從當地實際出發,就農村地區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特點,可將理財產品、各類銀行卡、支付結算系統等引入農村,在成本可控的范圍內,研發、設計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通過將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這幾種農村金融市場經濟主體組成信用共同體的模式,增強信用,提高農戶貸款的可得性。而農業貸款風險的不可預測性,農業保險發展一直停滯不前,這也困擾了各類農村金融機構,農村合作銀行可微小讓利,通過與保險公司合作,把涉農保險引入,建立起涉農貸款與涉農保險之間的聯姻機制,通過這一機制,擴大信貸規模,提高信貸質量。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該有條不紊的推進其改革與發展,以更好的為“三農”服務為目的,形成一個責任分明、內控完善、運行順暢、服務完善的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進一步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改良,將有效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這對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和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將更好更優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張濤.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路徑思考[J].當代經濟,2013(06).
[2] 龍云飛.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研究[J].人民論壇,2013(08).
[3] 武麗麗.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服務吸取分析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
(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