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欠發達地區福建寧化縣的農村消費信貸與農民收入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農村消費信貸的有效增加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有明顯促進作用。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分析了制約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啟動農村消費信貸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農村消費信貸 人均純收入 制約因素 政策建議
一、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摩根(JamesN.Morgan1962)在他的合著《美國的收入與福利》中提出“消費決策影響收入”的觀點。該假設認為一個家庭的收入,雖然可以分為現期收入和未來收入,但無論是現期收入還是未來收入,都包含有不確定的成分,家庭在做出消費決策后,通過某種努力,可以使收入中的這種不確定的部分變為確定的部分,從而使收入增加。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可以起很大作用,消費信貸的易于取得可以使收入中的不確定部分變得確定,然后促使消費者去尋找收入。
對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研究,國內主要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如李東衛(2009)認為,要增加農村消費信貸供給,擴大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王晶(2009)認為,啟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困難在于農民收入水平低且不穩定,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金融服務短缺等。定量分析如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南寧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利用1998-2005年間廣西居民消費數據和消費信貸數據實證分析認為,消費信貸通過乘數作用,可以擴大消費需求并已成為促進廣西消費持續增加的重要作用。曾令華、蔡洋萍(2008)利用湖南2001年第一季度到2007第二季度的消費信貸數據,就湖南的消費信貸結構和經濟增長的效應進行了分析,通過協整檢驗,表明個人消費信貸和經濟增長之間有長期的正向關系。
二、農村消費信貸與農民收入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變量選取及其平穩性檢驗
寧化縣屬于欠發達地區,位于福建西部,與江西石城、廣昌縣毗鄰,2012年底人口總數為35.48萬,絕大部分是農村人口,是典型的農業縣,為國家和省商品糧基地縣,是全省最大的烤煙生產基地,也是全國南方56個重點林區縣之一。本文所選取的數據樣本是寧化縣1992年到2012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及農村人均消費信貸余額。
由于對原始數據進行對數變換不會改變原序列的數量關系,并能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因此對兩變量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人均消費信貸余額取自然對數,記為Lincome和Lloan,此時變量的含義變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和農村人均消費貸款增長率。本文運用Eviews7.0軟件,采用單位根檢驗(Unit root test)中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檢驗,來考察所選變量的平穩性。各變量序列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Lincome和Lloan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變量ADF檢驗值檢驗類型
(c,t,k)1%臨界值5%臨界值10%臨界值結論
Lincome-1.33987c,t,0-3.80855-3.02069-2.650413不顯著
Lincome-5.38304c,0,1-3.83151-3.02997-2.65519顯著
Lloan-1.79964c,t,0-4.49831-3.65845-3.26897不顯著
Lloan-5.49775c,0,1-4.5326-3.67362-3.27736顯著
注:檢驗類型中的c和t表示常數項和趨勢項,k表示所采用的滯后階數。
(二)協整檢驗
本文運用EG兩步法先對變量進行最小二乘估計,再對殘差項進行檢驗,若殘差序列是I(0)序列,則表明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由表2可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Lincome和及農村人均消費信貸增長率Lloan的水平序列ADF統計量的絕對值均小于1%、5%、10%的臨界值,表明這兩個變量均是非平穩時間序列。對變量進行一階差分后再檢驗,兩個序列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能夠拒絕原假設,也即變為平穩序列,因此Lincome和Lloan均為一階單整序列。下面考察Lincome和Lloan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從而揭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和農村人均消費貸款增長率的長期均衡關系。對協整回歸后得到的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ADF檢驗的結果如下:
表2 殘差單位根檢驗結果
ResidADF檢驗值檢驗類型
(c,t,k)1%臨界值5%臨界值10%臨界值結論
e-4.570480,0,0-2.69236-1.96017-1.60705顯著
由表可知,殘差序列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能夠拒絕原假設,也即為平穩序列,因此說明序列Lincome和Lloan具有協整關系,也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和農村人均消費貸款增長率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
(三)Granger因果檢驗
通過上面的分析已經得到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和農村人均消費貸款增長率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但究竟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拉動農村消費貸款擴張還是農村消費貸款擴張引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我們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得到如下結果:
表3 Lincome和Lloan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原假設:觀測量F統計值顯著性水平
Lincome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loan20 6.61531 0.0118
Lloan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income 1.02615 0.4496
由上表可知,原假設“農村人均消費貸款增長率不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Granger原因”被接受,“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不是農村人均消費貸款增長率的Granger原因”被拒絕,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是引起農村消費貸款增長的Granger 原因,在此基礎上建立回歸模型。
(四)建立回歸模型
由于協整關系存在,故應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協整回歸,得到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和農村人均消費貸款增長率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式如下:
Lloan=-9.089288+1.531307Lincome+0.493576AR(1)+ü
表4 回歸方程結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9.089291.76304-5.155460.0001
Lincome1.5313070.2205726.9424240
AR(1)0.4935760.1953842.5261780.0217
R-squared0.918246 Mean dependent var2.977558
Adjusted R-squared0.908627 S.D. dependent var0.886196
S.E. of regression0.267878 Akaike info criterion0.340913
Sum squared resid1.2199 Schwarz criterion0.490273
Log likelihood-0.40913 F-statistic95.46997
Durbin-Watson stat2.1125 Prob(F-statistic)0.0000
回歸方程的統計檢驗結果顯示:(1)該模型擬合優度檢驗值大于0.92,說明模型對樣本數據的擬合優度較高;(2)F檢驗統計量所對應的概率小于0.01,說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模型整體是顯著的;(3)模型中除常數項外其余變量的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都通過了t檢驗,說明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單獨影響是顯著的,并且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對農村消費貸款增長具有正效應,與實際情況相符。
(五)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1992-2012年的農民純收入和農村消費貸款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是引起和農村消費貸款投放的Granger 原因,也即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對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3)模型參數表明,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對農村消費貸款投放的影響力度較強,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增加1%,農村人均消費貸款余額增加1.53%。
三、制約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農村方面
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信貸有效需求不足。農民純收入增長緩慢造成農民消費能力較弱。2012年寧化縣農民人均純收入8405元,僅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24%。收入水平較低,應付日常消費尚可,若用于還本付息的消費貸款,則顯得不足。
2.農村消費環境差,基礎設施落后。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用水、供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薄弱,電價也較高,供電質量差,致使農民買得起電器付不起電費,從而限制了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張,使潛在需求無法成為現實購買力。
3.農民消費觀念落后。農民相對更為保守的生產生活觀念和消費習慣束縛了消費信貸的發展。另外,醫療、養老、教育等社會保障在農村較為薄弱,也限制了對農村消費信貸的需求水平。
(二)銀行方面
1.資金實力不足、供給渠道單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夠完善,如寧化縣大多數鄉鎮只有一家農村信用社。而信用社資金實力不足,只能滿足農民一定范圍內的生產資金需要,在消費信貸方面已無實力投入,難以擔當起推動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重任。
2.金融機構投入積極性不高,服務不到位。農村消費信貸業務屬于零售業務,業務對象多、金額小、利率低,在目前金融機構信貸人員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很難調動起金融機構開發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積極性。
(三)銀行與農戶對接方面
1.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存在信息嚴重不對稱
我國農村地區商業化和貨幣化程度低,缺乏對外進行信息披露的機制,且農村居民經營規模小,經營模式多樣,對影響農戶還款能力的因素和農戶抗風險的能力難以識別和度量。另外,農村居民的社會關系龐雜,借貸行為和道德品質都無法有效掌握。
2.農村消費信貸的供給成本過高
(1)管理成本。農村金融機構在發放消費信貸的過程中,管理成本存在著過高的現象。據測算,2012年寧化縣國有商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每吸收l萬元存款籌資成本分別為210元和400元。
(2)違約成本。農村消費信貸較為分散,雖然金額不多但常發生違約現象。而在清償過程中,由于法院執結率低,執行周期長,筆數多等,又進一步加大了清算成本。如寧化縣農村信用社申請立案執結率僅為 15%大左右,執行的各項費用平均占到了訴訟標的1/4左右。
四、啟動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村消費能力
在增收方面要重視農業科技的投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訂單農業,改變農業生產效益低下的現狀。要改善農民收入結構,增加二、三產業收入。在減輕農民負擔方面要落實國家關于農民“減負”的各項政策,增強農民對未來收入的心理預期,從而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擴大農村消費信貸的發展空間。
(二)完善農村金融支持體系,提高金融支持“三農”力度
一是發展壯大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二是積極引進全國或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來縣域設立分支機構。三是大力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四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一步規范和發展農村合作基金、互助性儲金,使其更好地為發展農村經濟服務。
(三)改善農村市場的消費環境和條件,擴大有效信貸需求
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細分客戶市場,及時生產銷售適合農民需要的低價、耐用、性能良好的生產生活用品。擴大農村消費市場規模,增強市場服務功能和消費品種,增強農民對消費產品的選擇范圍。加強對農村交通、電力、能源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發揮小城鎮建設對農村消費市場的拉動作用。
(四)打破農民消費支出心理預期,樹立現代消費觀念
盡快在農村建立健全起養老保險制度、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醫療制度、助殘制度等,打破農民消費支出心理預期。針對農村青年、中老年、高收入等不同的消費群體,加大現代消費觀念的宣傳教育,增強“借錢消費”觀念的認知程度。
(五)金融機構應改進信貸服務,加大對農村消費信貸的投入力度
積極辦理農業生產所需消費貸款,鼓勵農民購買小型農機具和交通運輸工具,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專業戶的發展;積極支持農民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電腦等中高檔耐用消費品;大力支持農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過具有經濟實力的村民做擔保的方式試辦助學貸款;積極發放農村建(購)房貸款,支持農民改善居住條件。
(六)強化縣域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繼續加大對農村區域的征信宣傳教育力度,深入開展創建“信用工程”,對“信用戶”、“信用村”實行“貸款傾斜”。加大對失信者的打擊力度,促進全社會信用意識的增強。
參考文獻
[1]龍海明,黃衛.消費信貸的供給與需求分析[J].消費經濟,2005(05).
[2]吳紅.農村消費信貸與農民收入的實證分析[J].經濟視角,2011(01).
[3]陳大章,張慶登,公為強.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消費信貸特點及制約因素[J].金融研究,2000(11).
作者簡介:雷貴優(1974-),男,畬族,福建寧化人,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三明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實務。
(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