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全球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問題等日益突出,綠色金融發展已成為國際大勢所趨。論文探討了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的重要意義和發展現狀。在此基礎上,從激勵機制、環保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感、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和人才儲備等五個方面深入研討我國發展綠色信貸存在的阻礙因素,并對我國商業銀行實施綠色信貸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金融 綠色信貸 商業銀行
綠色金融在國際上也可以稱為可持續金融。全球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問題等日益突出,綠色金融已發展成為國際大勢所趨,它不僅僅是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我國,綠色金融主要表現為綠色信貸。研究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發展,既能順應國際經濟的發展潮流,又能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培育新的經營管理理念,另外,提供專業的服務來實現減少排放、環境保護和增加社會福利是銀行社會責任的核心。這要求其遵循市場準則,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來支持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探討商業銀行在綠色金融中的發展之路有著重要的意義。
國內銀行業有關于綠色金融的實踐起步較晚,經驗較少,不過近幾年發展迅速。政府層面上,中國人民銀行、環境保護部、中國銀監會三家機構共同構建環保信息的溝通交流機制和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行業指南。環境保護部將所有企業有關于環境保護的信息交到中國人民銀行,人民銀行把信息寫入企業征信的管理系統,銀監會負責把環境違法的相關信息傳遞給商業銀行。在商業銀行層面上,目前綠色信貸發展得比較突出的銀行主要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及興業銀行等4家商業銀行。工商銀行把綠色信貸理念融入到商業銀行的信貸政策、信貸文化、信貸管理、流程和產品設計等各個環節之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綠色信貸長效機制。興業銀行是我國首家采用“赤道原則”的銀行,截至2012年10月末,興業銀行共對718筆貸款項目進行了赤道原則適用性審查,所涉項目總投資高達9884億元,其支持的綠色金融項目可每年減排二氧化碳6618.55萬噸。
一、綠色信貸在全銀行業范圍內推進所面臨的問題
盡管綠色信貸在部分商業銀行得到較好的實踐,但是綠色信貸在全銀行業范圍內推進還面臨著不少問題。主要有:
(一)相關配套法律不健全,激勵機制運行不順暢
有效的激勵機制是綠色信貸政策落地的保障,它使銀行和企業在綠色信貸時都“有利可圖”。目前,我國有關于綠色信貸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有所欠缺,僅僅有《循環經濟促進法》和《環境保護法》。我國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念并不強烈,環境污染風險也被一些地方政府承擔著,污染企業并不完全承擔其所帶來的成本,企業缺乏節能環保的激勵。銀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自然不愿意承受企業由于節能環保方面的成本而導致其無力償貸的風險,從而缺乏推行綠色信貸的動力。
(二)企業對環保信息披露不夠充分,環保信息不對稱
近年來,雖然我國企業環保信息披露機制有較大進展。然而,其環保信息披露機制還是非常的不完善,存在著如信息披露的形式、內容不規范、缺乏強制性、信息披露的部門聯動機制和審核程序還沒有完全建立和信息披露的有關主體的責任和權利缺失等問題。從而導致商業銀行可以得到的信息數據庫中不能完全反應污染企業的環保違法記錄,不健全的信息共享機制,使得信息完整性得到不保障,從而導致核查成本過高。而且,政府部門所提供的環保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和遺漏,各商業銀行也不能實現信息共享。再次,綠色信貸的實施缺乏具體規則,《意見》中并沒有給出綠色信貸相關的評估細則。環保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大大降低綠色信貸業務的可操作性。
(三)商業銀行對于社會責任的認識不夠
我國商業銀行在保護環境、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有銀行向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業企業發放貸款,損害了其聲譽,部分銀行甚至還沒有意識到將會對其社會自身長遠利益造成損害。大部分銀行將推行綠色信貸看成政策或公益性活動相應的活動,并非核心的商業運營元素。目前僅僅有少數銀行在其年報中有社會責任相關的簡單報告,可見我國商業銀行缺乏對履行社會責任的利益的認識。
(四)綠色信貸相關產品創新不足
一直以來我國金融市場面臨著缺乏金融產品和相關服務創新的重要問題,在商業銀行打造低碳銀行的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這一現象。雖然在這些年來國內商業銀行在碳金融業務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如商業銀行在低碳的信貸方式上的創新、開發了有關于低碳的信托產品和結構性理財產品。可是從總體上看,我國金融機構在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仍然明顯落后于國際銀行。例如我國商業銀行的碳金融業務單一,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低和下游的環節,對于二級市場交易、項目咨詢以及相關延伸金融產品開發還是較少。我國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與國內碳市場的潛力不相符,我國商業銀行與國際商業銀行存在一定差距。
(五)專業人才和知識的支持有限
我國商業銀行在引進國際相關標準原則相對比較晚,對于赤道原則等國際管理和規則的了解并不深,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銀行內部還沒有建立起規范、系統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的流程和制度,非常缺乏相關政策分析、環境知識、了解國家政策和環保領域、環保監督管理體系建立以及專業環境風險控制等方面的人才。同時又由于專門綠色信貸人才的缺乏,銀行并不了解綠色信貸的操作流程/操作性低下。在我國,環境金融、環境經濟學科仍然是新興學科,在這方面人才的培養相對較少,相關人才的緊缺是阻礙商業銀行打造低碳銀行重要因素之一。
二、促進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的建議
(一)完善綠色信貸的法律體系,建立起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獎懲機制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環境經濟政策的法律保障體系,存在不少的空白,不利于有效實施環境經濟政策。政府有必要加大對企業的監督,引導企業考慮長遠的利益,考慮污染對其經營、社會聲譽等造成的負面影響,把節能環保作為其保持核心競爭力、長期穩定發展的前提。適時成立專門的考核評價部門監督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對其進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評價。對于投放在節能環保型企業的貸款額比例較高的銀行應表揚獎勵,鼓勵和支持商業銀行在綠色信貸創新產品研發,批評處罰大量貸款投放給環境違法型企業的商業銀行。
(二)建立綠色信息披露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
建立綠色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提是法規依據。為此,適時修訂《會計法》,加入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等內容,以法律形式這最強有力手段將其付諸實施。完善會計準則,會計要素中加入涉及環境核算的內容,防止企業和有關部門的短期行為,同時規范環境會計的工作。同時,金融部門和環保部門要建立并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各級環保部門應向中國人民銀行各級分支行提供收集的企業環境信息,并將其定期或者不定期上報給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各級金融機構根據環保部門提供的相關信息審查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的申請,加強授信管理,促進污染減排。要促進商業銀行和環保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確保信息傳遞快速、準確。各機構應加強內部門的信息收集與報送工作,盡可能保持數據的完整性。
(三)營造綠色信貸文化,加強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感
首先,地方政府應把地區環境指標作為其績效考核指標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次,要加大建設黨風廉政,嚴肅處理包庇環境違法企業、貪污腐敗的行為,提供公平競爭的平臺。再次,政府應該加大綠色信貸和環境保護的宣傳,使廣大企業和公眾得到普遍的認知,使綠色信貸的理念深入人心。商業銀行要認識到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對其長遠利益有莫大幫助,一方面,銀行建立和提高信譽的基礎是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提高其經營業績和長期競爭力。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通過承擔社會責任降低其成本。銀監局、人民銀行等監管機構通常會對具有良好聲譽、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銀行給予獎勵和認可,從而降低其接受監管的成本。
(四)積極探索和創新綠色信貸產品和服務
在產品創新方面,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對綠色信貸項目的研究,推出相關的金融產品。企業可以通過加大研發力度,從而開發出綠色信貸的新型產品,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對這些新型產品的運用,從而為企業提供支持,實現企業、社會和自身的利益。在中間業務的創新方面,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創新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商業銀行應積極開展綠色信貸中間業務的創新,優先發展跟綠色相關的理財產品業務,發展綠色融資擔保、交易代理、咨詢等中介服務業務,從而更好地適應綠色經濟發展的模式。
(五)建立人才儲備培養機制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一個過程來轉變商業銀行相關負責人和業務人員的理念。目前商業銀行十分缺乏具備金融、法律、外語、化工及項目管理等專業知識的綜合人才,使得商業銀行難以迅速地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商業銀行應采取組織專題研討會等方式,提高銀行工作人員的低碳專業技能,并對客戶經理不斷進行綠色信貸培訓。同時,商業銀行應該吸納具有綠色專業技能的相關人才,做好人才儲備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雷立鈞,高紅用. 綠色金融文獻綜述:理論研究、實踐的現狀及趨勢[J].投資研究,2009(03).
[2]冷靜. 綠色金融發展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J].時代金融,2010(08).
[3]楊萍,徐楓.廣東新能源產業及促進政策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4]楊晶.中外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分析[J]. 時代金融,2012(08).
[5]徐楓,陳昭豪.金融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3(08).
作者簡介:范達強(1986-)男,廣東佛山人,經濟學碩士,廣東南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培訓生,研究方向:產業金融。
(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