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五部委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從不同角度對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環境的變化,單純依賴會計控制難以應對企業面臨的各種市場風險,內部控制必須向全方位的風險防控發展,才能切實地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僅就如何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防范風險,淺談幾點個人看法。
【關鍵詞】防范風險 風險控制 風險
一、內部控制的現狀和問題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發布后,確立了企業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框架,從制度源頭上,為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提供了保障。目前整體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已步入了起步階段,但也存在內部控制基礎比較薄弱、控制環境較差和評價標準體系不完善等現象,嚴重制約了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導致內部控制現狀仍不樂觀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實施和監督反饋環節上存在以下問題:
(一)內部控制制度制定不健全
有些企業建立的內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制度不夠全面,沒有覆蓋所有的部門和人員,沒有滲透到企業各個業務領域和操作流程;有些企業受利益驅動,重經營,輕控制、防范,控制制度的健全讓位于業務發展,以至于既定的內部控制制度失控;有些企業對外部環境和經濟業務等變化缺乏預見性,導致其管理滯后,沒有能夠及時制定出相應的處理程序和制度。
(二)內部控制制度認識的片面性
有些企業對內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對內部控制的設計與實施停留在內部會計控制上,內控管理被認為是財務人員的事;有些企業很重視內控工作,但卻用內控代替了管理,從概念上混淆了內部控制與經營管理。
(三)內控制度實施主體素質不高
內控制度是對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實施有效監控,大大突破了財務會計工作的范疇,涵蓋了投資、金融、市場、營銷、法律和信息等多方面的內容,內部控制人員的素質提高直接影響到控制的實際效果。
(四)內控制度評價體系不完善
各監管部門出臺的內控規范對如何具體實施內部控制評價,如采用何種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是什么、采用何種評價方法等尚缺乏明確的規定,勢必造成評價內容、方式與結果千差萬別,對各個企業之間,及其各自的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究竟如何,也無法進行相互比較。
二、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防范風險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
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體系,首先要得到領導的重視、員工的支持,才能形成內部控制的良好環境;其次,內部控制必須設有完善的組織機構,完整的控制制度,整個控制活動才能形成從計劃、執行到控制、監督的全過程;最后,內控制度制定的適當性,各項內控制度的出臺要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做到切實可行。
內部控制制度作為管理制度的一部分,控制貫穿于整個管理的全過程,并不需要單獨地制定什么內控制度,而是在制定管理制度時融入內控要點即可。比如,不需要單獨制定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只要制定貨幣資金管理制度將控制的內容包括在內就行了,避免相關制度的重復制定。
(二)提高內部控制認識,實現“全員參與,共同實施” 的目標
如何提高內部控制認識,增強風險防范自覺性,關鍵是要走出誤區,更新觀念,強化管理。只有思想的統一、認識的提高、理念的轉變,才能為內部控制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提供了強大的內在推動力;只有在體系建設過程中,打破業務分工的界限,突破職能部門之間各自為戰的格局,才能將內部控制寓于業務的全過程;只有推動形成了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抓牽頭、專職部門重推動、各部門(單位)各司其職、全系統共同參與的內部控制格局,才能最終實現“全員參與,共同實施”的目標。
(三)加強內控人才儲備,建立員工培訓體系
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如何實施好,關鍵靠人員素質。內部控制滲透于整個組織的一系列活動中,體系建設涉及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審計監督、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等領域,涵蓋的知識面廣,業務流程復雜,需要擁有掌握企業管理、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和監控流程等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內控人才的儲備尤為重要。
企業如何培養適合自己的內控人才,依賴于培訓體系的建設。針對培訓對象,可加大培訓的廣度和深度,主要培養和造就內控體系建設所需的核心團隊和專業人才,比如說國際注冊內部控制師人員隊伍;從實施手段上看,可采取多種措施,比如有獎競賽、與績效考核掛鉤等形式,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從事內部控制的專業人員崗位成才,逐步建立起員工培訓體系。
五要素(即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交流、監督檢查)進行分解,并設立結果和過程評價標準,其中結果評價標準主要是考核內控目標的達到程度,而過程評價標準主要指內控執行過程中的有效程度如何;最后,將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歸到每一個內控項目,再按照一定的評分方法得出內控的總體得分情況,以反映企業內控管理水平和管理風險的高低。
(四)防范內控監督職能弱化的對策
首先,增強內控監督的獨立性。強調保證內控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工作的獨立性,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可以獨立思考,做出判斷;強調保證經濟上的獨立,不會在經濟上受制于監督單位,可以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
其次,不斷提高內控監督的權威性。組織上,要求負責內控工作的部門應受企業董事會或監事會的直接領導,獨立于管理當局,并對其進行監督,使其在地位上高于其他職能部門,具有高度的權威性;業務上,通過加強后續內控監督、評價,督促內控工作貫徹落實,維護了內控監督的權威性。
最后,保證內控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只有不斷強化內控人員的責任和風險意識,嚴格按照內控規范運作,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才能對真實情況起到最有效的監督;只有不斷強化組織紀律,通過紀檢、監察部門或監事會等內部單位對內控工作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再監督,才能對內控監督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證。
作者簡介:符國雄(1973-),男,漢族,廣東韶關人,任職于深圳市中金嶺南股份有限公司韶關冶煉廠計財部,研究方向:會計。
(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