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和貿易性融資需求的增大,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快速發展,成為企業進出口貿易中資金融通的一種重要方式。本文在簡要闡述貿易融資概念和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貿易融資業務發展中應關注的潛在風險,提出了加強監管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貿易融資 風險 監管
一、國際貿易融資的概念和含義
國際貿易融資是圍繞國際貿易結算各個環節所發生的資金和信用的融通活動。根據《巴塞爾協議》(2004年6月版),貿易融資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銀行運用結構性短期融資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貨、預付款、應收賬款等資產的融資。國際貿易融資通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國際貿易融資是指銀行為進出口商辦理匯款、托收和信用證項下的結算業務時,為進出口商提供的與結算相關的短期或中長期的融資便利。它以貿易活動的現金流量作為進口商或出口商履約的資金來源,以結算中的商業單據或金融單據等權利憑證作為進口商或出口商履約的一項保證。廣義國際貿易融資是指銀行對進口商和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有關的一切融資活動。除包括狹義國際貿易融資外,還包括在其基礎上產生的各類貿易融資產品創新,如結構性貿易融資等。
近年來,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迅速,已成為各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業務發展的新領域,發展中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融資品種不斷增加。早期的貿易融資業務一般局限于打包貸款、進出口押匯等少數幾個品種,當前貿易融資產品呈現多樣化趨勢。如海外代付、進口匯利達、福費廷、出口商業發票貼現等,充分利用境內外資金為客戶提供各項融資。二是融資渠道不斷擴大。早期貿易融資銀行一般使用自有資金,目前境內銀行經常性開展與境外銀行合作,共同參與為企業提供融資活動。三是貿易融資產品日趨復雜。如本外幣組合貿易融資產品的推出,遠期、掉期等組合類融資產品的不斷涌現,推動貿易融資產品由外幣延伸至本幣,本外幣、境內外聯動性增強,離岸、在岸業務相互配合,組合型貿易融資產品成為重要品種。
二、貿易融資業務中應關注的幾類風險
近年來貿易融資業務的快速發展,在為進出口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應注意到,隨著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和市場環境、境內外資金價格的變化,貿易融資業務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風險因素值得關注,對貿易融資業務監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部分貿易融資業務存在“脫實向虛”的風險
貿易融資業務最基本的特征和要求就是必須具有真實的貿易背景,包括交易對手的真實存在、交易價格的合理性、貿易合同的真實性以及貿易單證的真實性等等。目前業務發展中,存在部分企業構造虛假貿易背景或人為增加交易環節或次數,使得貿易融資超過或背離真實交易,集中體現在一些轉口貿易業務融資和全額保證金貿易融資業務中,企業將融資過來的資金再變相挪用于民間借貸、企業法人境外賭博等高風險領域,使銀行信貸資產面臨較大風險。同時,隨著境內外資金市場關聯性的加大,境外市場對境內市場的影響逐步擴大,境內外資金匯差、利差的存在促使部分企業利用虛假貿易背景進行融資套利,干擾了正常的外匯秩序。
(二)貿易融資業務發展中的管理風險
一是增加了外匯管理部門的管理風險。目前,商業銀行開發的貿易融資產品繁多,但由于政策上沒有統一規定,管理方式不明確,業務開辦之初未向外匯局進行備案,不利于外匯局前期掌握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狀況。二是增加了銀行機構內部管理的風險。近年人民幣匯率波動彈性加大、境內外資金價格差異不斷變化,貿易融資成為銀行機構競相發展的重點,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部分銀行機構分支機構從追求經營業績和滿足自身經營指標出發,對貿易融資的真實性審核、企業信用審查和內部風險控制等方面趨弱,增添了貿易融資內部管理方面的風險。三是貿易融資業務的信用風險。由于貿易融資業務量大,交易背景日趨復雜,銀行機構在具體業務中無法全面了解融資企業進出口貨物狀況,對融資款項的使用缺乏有效監管,且存在部分融資業務無全額抵質押或擔保現象,在業務大量發展過程中給銀行機構帶來一定的信用風險。
(三)部分貿易融資產品可能造成階段性的外匯收支失衡
當人民幣存在升值空間時,短期資本往往通過包括貿易融資在內的各種渠道流入套利;而當人民幣可能存在階段性貶值空間時,短期資本往往通過包括貿易融資在內的各種渠道流出避險。這種短期資本流動與對人民幣幣值變動預期相聯系,容易造成國際收支的階段性失衡。如企業采用海外代付和遠期信用證等付款方式,推遲了付匯時間,提前了收匯時間,短時間內可能導致外匯資金集中流出或流入加劇了短期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局面,給外匯平衡管理增加了難度。
(四)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業務不受外債、外匯貿易融資管理政策的限
目前與海外銀行相關聯的海外代付外匯貿易融資規定借款期限不能超90天,進口企業在歸還外匯融資貸款時,必須在境內銀行購匯后連本代息歸還。而人民幣境外代付業務借款期限可超90天以上,進口企業在歸還海外銀行貸款時,將扣除掉境內銀行的利息或手續費后的人民幣金額匯往海外銀行。此外,銀行開立90天以上進口外匯遠期信用證列入外匯局外債指標管理,而開立人民幣信用證不列入銀行外債指標管理。人民幣形式貿易融資規避了外債、外匯貿易融資的期限管理,增加了本外幣聯合監管的難度。
三、加強對貿易融資業務監管的建議
(一)加大對貿易融資的外匯管理力度
一是加快建立以事前備案為主導的監管制度。在保護銀行機構貿易融資產品創新積極性的基礎上,加強對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產品的監管和指導,要求銀行機構在推出貿易融資新品種前,需將產品流程、資金流動情況以及銀行風險防范措施進行報備,便于外匯管理部門后續監管。二是加強對貿易融資業務的日常監管。推動銀行建立貿易融資業務日常統計報表和報告制度,及時掌握銀行貿易融資業務規模、期限結構、幣種結構等情況,有效把握跨境資金流動的變化,防止融資產品引發跨境資金流動風險。三是加大對銀行機構窗口指導力度。對一定時期內跨境貿易融資規模較大、貿易結售匯差額占比較高的銀行,通過約談等措施,及時詳細了解相關業務開展情況與具體模式,提示構造貿易融資套利的風險。
(二)各銀行機構應切實履行盡職審查職責
一是健全內部管控體系。貿易融資業務不僅涉及產品的開發推廣,還包括單據的審核以及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后續跟蹤,各銀行機構需進一步整合資源,建立貿易融資業務團隊,從貿易背景的調查、單據的審核至貸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跟蹤方面整體考慮,為業務拓展提供支撐。二是強化貿易融資的真實性審核和日常管理。要基于國際慣例、風險控制和外部監管的需要,按照“了解你的客戶”的原則,嚴格履行盡職調查,對企業提交單證的真實性及其與貿易收支的一致性進行合理審查。為企業提供的貿易融資規模應與其實際生產經營需求相匹配,合理評估交易風險,落實有效的抵押擔保措施,采取必要措施對企業貿易融資資金使用進行跟蹤管理,確保其用于實際生產經營。同時,審慎辦理轉口貿易、貨物貿易項下表內外融資業務,嚴控異常資金通過轉口貿易、貨物貿易渠道跨境流動。三是要強化責任意識,平衡好社會整體利益與金融機構個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在拓展貿易融資業務時應強化自我約束,加強對分支機構相關業務的指導和檢查,有效防范異常跨境資金借道貨物貿易渠道流入或流出。
(三)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加快國內利率、匯率市場化進程,縮小境內外市場資金價格差異,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金頻繁套利性流動。為此,需進一步加快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波動彈性和幅度,完善外匯市場價格發現機制,推動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價格的趨同;進一步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發揮利率對資金資源配置的作用。通過市場化的手段縮小境內外資金套利空間,使市場主體適應匯率、利率市場機制的運行,認知外匯資金交易過程中的風險,不盲目追求短期的資金逐利行為。
(四)加強政策協調,促進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人民銀行、外匯局、銀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的政策溝通協調,防范銀行機構盲目擴大貿易融資業務以及為發展業務進行惡性競爭的風險,維護貿易融資業務正常市場秩序。二是從本外幣聯合監管出發,進一步研究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中遇到的國際收支、跨境資金流動問題,實現本外幣管理政策的協調一致,填補政策監管“盲區”,防范跨境資金異常流出入。
參考文獻
[1]王海龍. 謹防貿易融資過度膨脹[J].中國外匯,2012(15).
[2]祝維亮,周胤.國際貿易融資過程中有效防范潛在風險之對策[J].中國商貿,2012(09).
[3]宣云.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趨勢的思考[J].中國投資,2013 (08).
[4]蔣江林.論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及防范對策[J].中國商貿,2013 (10).
作者簡介:劉文敏,男,金融學碩士,經濟師,就職于中國人民銀行無錫市中心支行 。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