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產品內分工的國際趨勢下,加工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方式。中印兩國作為人口、資源密集的發展中國家,競爭關系明顯。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中印兩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受挫,機電產品出口增速放緩。本文對中印紡織品服裝、中印機電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分別進行比較,在分析我國紡織品服裝和機電產品貿易優劣勢的基礎上,審視我國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提升我國出口競爭力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紡織品服裝 機電產品 出口競爭力 加工貿易
一、中印紡織品服裝和機電產品的貿易現狀
在生產鏈延長與產品精細化的國際趨勢下,產品內分工順應而生,加工貿易逐漸成為貿易的重要方式。紡織品服裝、機電產品的多數生產環節具有工序可分性,運輸成本低,其加工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6.6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3439.5億美元,增長了約807倍。
中國和印度長期將紡織服裝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在市場倒逼、政策引導下,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中所占比重逐年升高,2012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1794.2億美元,增長8.7%,占出口總值的57.6%。
近幾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凸顯,紡織品服裝出口受挫,印度政府甚至對紡織業出口實施超額補貼,印度國務委員帕納拉克希米公開表示印度已經開始開拓拉丁美洲、非洲的新市場,并預計在2013至2014財年紡織品出口能夠同比增長15%。這對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帶來了新的威脅。同時,外需低迷、摩擦增多、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使得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值雖不斷上升,增速卻在下降。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1995-2012年中印兩類產品出口貿易數據為基礎,運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和出口產品相似度指數(ESI)進行研究分析。
1.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表示j國在i類商品上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為j國i類商品的出口額,表示j國所有商品的出口總額,表示i類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RCA>2.5代表極強的比較優勢;1.25≤RCA<2.5代表相對的出口優勢和較強的競爭力;0.8≤RCA<1.25代表一般的出口優勢和競爭力;RCA<0.8代表相對的出口劣勢和弱的競爭力。
2.出口產品相似度指數
表示i國和j國出口到市場k的產品相似性指數;表示i國的l產品對k市場的出口額;表示j國的l產品對k市場的出口額;表示i國所有產品對k市場的總出口額;表示j國所有產品對k市場的總出口額。
如果i與j兩國出口到第三市場的商品分布完全相同,則ESI為100;若完全不相同,則ESI為0。ESI>50表示兩國出口產品相似度高,存在明顯競爭關系。ESI越高,意味著兩國產業結構或工業化發展水平越相似,兩國向第三市場出口產品的競爭程度越高。
(二)數據來源
本文以《國際貿易標準分類(修訂4)》(SITC)為統計基礎,紡織品服裝包括SITC下第65和84類的全部條目,機電產品包括SITC下第69至79類的全部條目及第87和88類的部分條目。數據來源為聯合國貿發會議網站數據以及UNcomtrade數據。
三、中印紡織品服裝出口競爭力分析
(一)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1995至2012年中印紡織品服裝產品在世界市場的RCA值如圖1所示,中國RCA在經歷緩慢的降低后,在近五年內保持在3.1左右,印度RCA自1995至2000年經歷小幅增長,隨后較大幅下降,最終到達2012年的最低值2.31。這說明,在紡織品服裝產品的世界市場上,中國長期具有強比較優勢,印度在2007年以前具有絕對的出口優勢和很強的競爭力,實力高于我國,但隨后優勢逐漸降低,目前優勢較弱。中國的比較優勢穩中有升,印度的比較優勢高開低走,兩國生產專業化程度均高于平均水平。
圖1 中印紡織品服裝在世界市場的RCA(1995-2012)
注:由聯合國貿發會議網站數據以及UNcomtrade數據計算得出
(二)出口產品相似度指數
圖2顯示了中印紡織品服裝在世界市場的ESI走勢圖,可見ESI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最高值達到了81.57,說明兩國紡織品服裝對世界出口產品相似度高,存在很明顯的競爭關系。
圖2 中印紡織品服裝在世界市場的ESI(1995-2012)
注:由聯合國貿發會議網站數據以及UNcomtrade數據計算得出
四、中印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分析
(一)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1995至2012年中印機電產品在世界市場的RCA值如圖3所示,印度RCA偏低且長期呈現緩慢增長態勢,于2012年達到0.48,說明印度在機電產品世界市場上長期具有比較劣勢且劣勢緩慢減小;中國RCA逐年平穩增長,增速大于印度,說明生產專業化程度逐漸增至高于平均水平,比較優勢越來越強。2012年中國RCA為1.52,說明目前中國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
圖3 中印機電產品在世界市場的RCA(1995-2012)
注:由聯合國貿發會議網站數據以及UNcomtrade數據計算得出
(二)出口產品相似度指數
由圖4,中印機電產品在世界市場的ESI基本保持在50左右,近兩年都高于50,表明兩國機電產品出口相似度較高,存在較明顯競爭關系。兩國產業結構或工業化發展水平較接近,在機電產品世界市場上競爭程度較高。
圖4 中印機電產品在世界市場的ESI(1995-2012)
注:由聯合國貿發會議網站數據以及UNcomtrade數據計算得出
五、中印紡織品服裝和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比較分析
首先,由圖1、圖3,中國和印度紡織品服裝的比較優勢均大大超過本國機電產品的比較優勢。中印兩國原材料優勢顯著,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呢絨、繭絲、苧麻、羊絨生產國,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之首,棉花產量居世界第二,絲綢、合成纖維等的產量也遙遙領先。此外,兩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紡織品服裝相對于機電產品,有勞動力需求較大、技術含量較低等特點,中印相比于世界其他國家,在紡織品服裝的出口上長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2005年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我國紡織品出口潛力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發揮,印度紡織業在政策支持下迅猛發展。而中印機電產品的出口起步較晚,1985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為16.8億美元,僅占出口總額的6.1%。相對于紡織品服裝,機電產品技術含量較高,很多發達國家為機電行業注入了大量資本,中國和印度作為在資本和技術要素方面相對劣勢的發展中國家,其機電產業大部分仍處于低附加值的產業鏈下游。
其次,由圖2、圖4,中印兩國紡織品服裝對世界市場出口產品的相似度一直大大高于兩國機電產品對世界市場的出口產品相似度,且由圖1,中印兩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比較優勢差異較小,呈現你追我趕的態勢,兩國出口結構差異趨于收斂。由圖3,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長期高于印度且差額看漲。這是由于印度的制造業發展滯后,其機電產品貿易仍處于起步階段,而我國受益于政策支持及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機電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在紡織品服裝出口市場上兩國的競爭十分激烈,遠大于機電產品市場。
六、對策建議
我國紡織品服裝和機電產品的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一些現象表明我國的貿易形勢愈發嚴峻:1.國內棉價不斷攀升,原料市場流通性差,紡織原料不能自給自足;2.人民幣持續升值,生活資料價格上漲,新勞動合同法增加了企業的人力成本;3.發達國家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低迷,國際市場需求不振;4.一些國家反復針對我國采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面對自身優勢流失、市場需求走低、貿易摩擦加劇等現狀,我國應有效應對。
(一)鼓勵技術創新,加強國際合作
我國大部分紡織服裝和機電企業在科技含量高的領域無優勢,我國應聘請行業專家進行生產技術培訓,還可在企業中實現知識管理系統,鼓勵員工將學習到的新技術與他人交流,并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實現知識共享。同時,加強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己所用。
(二)樹立品牌意識,增加產品附加值
我國是文化大國,應將我國文化、歷史元素融入產品,形成獨特的設計理念,培育優質品牌,這是實現產品附加值提升的有效途徑。加強品牌效應,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逐漸由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生產環節向高端轉變,才能實現出口的長期高效增長。
(三)開拓新興市場,風險分散化
我國紡織品的主要出口目標局限于歐美發達國家,風險過于集中。為保證企業的長期安全發展,在發達國家與我國貿易摩擦持續加劇、墨西哥等新興市場進口量逐年上升的背景下,加快拓展新的出口市場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四)提高應訴成功率,維護自身權益
政府和相關協會應遏制國內企業“互打價格戰”現象,協助企業對可能引起進口國上訴的產品及時做出價格調整,給予應訴企業政策和財力支持,還應加強培養一批精通WTO規則及其他國家相關政策的外貿人才,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參考文獻
[1]湯碧,陳佳.中印機電產品貿易的互補性和競爭性分析[J].亞太經濟,2012(05):65-69.
[2]王廉正,奚俊芳.我國加工貿易競爭力評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01):115-119.
[3]曲可伸.我國加工貿易的現狀、問題與對策探討[J].四川科技與經濟,2006(03):62-64.
[4]朱晶,陳曉燕.中印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及貿易潛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01):40-46.
[5]齊瑋.中印紡織品及服裝在美國市場上的競爭力比較[J].工業技術經濟,2009(08):94-98.
[6]王亞靜,陳富橋.中國與印度紡織品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5(04):85-88.
基金項目: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
作者簡介:姜玉瓏(1988-),女,北京語言大學國際商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
(編輯:陳岑)